玩酷网

为何古琴音乐受儒家“中和雅正”道家“大音希声”等思想的影响?

中国近代音乐的发端第四节 民乐发展(四)向阳光“琴者,心也”,是道家古琴美学思想的重要命题。古琴,不会灭绝,有危机的是古

中国近代音乐的发端

第四节 民乐发展(四)

向阳光

“琴者,心也”,是道家古琴美学思想的重要命题。古琴,不会灭绝,有危机的是古琴音乐。古琴诞生了2400年之久,在琴文化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音乐风格倾向于静态、含蓄、和雅、清淡的美。这种风格所追求的是一种恬淡、闲适、虚静、幽远的意境。琴意得之于弦外,言有尽而意无穷。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可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

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的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很多人在第一次听琴乐时,甚至觉得这件乐器是无声的。古人也说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琴到无人听时工”。“不中听”、“无人听”,其实正因为古琴音乐风格,属于淡静、虚静、深静、幽静、恬静等等静态的美。这也是为什么古琴最适宜于夜阑人静时弹奏,因为这样的环境才能与琴乐的风格和它所追求的意境配合。整个古琴音乐艺术被称为琴道确实有其道理,因为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不能只单一地从其音乐曲调去理解,而是综合地从多方面作为知识份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这一切,则表现在对题材的选择、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规范等各方面,代表着琴乐的理想风格和审美标准上。

琴,是一座无尽的宝藏。在历史的长河中,古琴音乐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琴学文献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古琴之学,含琴曲、琴论、琴谱、琴歌等,构成独立而完整的音乐体系,称为“琴学”),其中的琴曲,就多达3000多首,这在古典音乐中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中,古琴曲,就有7首。1977年,美国宇航局“旅行者号”发射第一颗外太空人造卫星,上面载有一张能够运行1亿年的、展现人类文明的金唱片。这张唱片刻录了经过音乐专家严格筛选的27首世界名曲,其中代表中国的音乐,就是道家著名蜀派古琴大师张孔山的古琴曲《高山流水》,以寻求神秘的太空生命知音,由此可见,知音难求啊!

道家对古琴美学思想的影响,极为深远。道家超世的思想,讲求自然、逍遥和超脱世俗的羁绊,反映在音乐上,则为老子“大音希声”的思想,追求所谓“道的境界”的音乐。故而,道家只对音乐的精神层面积极,而对音乐的声音层面(即物化、形而下的层面)来说,基本上是采取消极和反对的态度。道家超世的思想,则形成其“清微淡远“”这一类追求意境、贵“意”说,讲求弦外之音的审美理想。而清微远这一提纲也包括了如清和淡雅、古淡疏脱、清静和远、淳静简略、萧散简远、恬淡清逸、静远淡逸等等衍生和变奏。《老子》“淡兮其无味”、“大音希声”的观点受到琴人们的一致推崇,对古琴音乐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淡”出自《老子》(三十五章)“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老子》“淡兮其无味”的思想被阮籍、嵇康、白居易、周敦颐、徐上瀛等人吸收、发展,在音乐审美上,形成对“淡和”之乐的崇尚,《老子》“大音希声”的思想则为陶渊明、白居易、薛易简等人所继承,使崇尚“希声”之境成为众多琴人追求的目标;庄子“得意而忘言”的思想被陶渊明等众琴人所继承,使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成了古琴音乐审美中的重要特征。

中国乐器中,很少像古琴那样具备一套完整的弹奏风格审美准则。古琴音乐的美学,早在六朝曲瞻提出对散音、泛音及按音音色的要求时,已初步形成。而唐末五代之际的刘藉更在《琴议篇》中提出了“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能文、辨而不诈、温润调畅、清迥幽奇、忝韵曲折、立声孤秀”作为琴德的标准。其实,论述古琴演奏风格的文章,历代都有点滴。有些见于琴文、专集的琴书、琴谱中,也有些散见于零星的诗文中。而较有系统、条理地阐述古琴演奏风格的审美经验结晶和审美准则判断的琴论文章,则以明代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和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为较完整和重要。

冷谦,字起敬,号龙阳子,钱塘人。他曾参与制订雅乐,并著有《太古遗音》一书。他的《冷仙琴声十六法》,见于明代项元汴的《蕉窗九录》。

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实际上是提出了十六个审美的范畴,企图为琴乐的审美与表演,作了一个归纳与依据。“琴声十六法”的提纲和内涵,简述如下:(1)轻——音的适中和清实(技巧控制和意趣表达之间的相互关系);(2)松——吟、揉动荡之妙(技巧论);(3)脆——手指与手腕力度的灵活和弹性(技巧论);(4)滑——指法技巧,在滑与涩表现上的难易(技巧论);(5)高——琴乐意境的深远、高古(意境论);(6)洁——琴品与人品的配合(道德论);(7)清——平和洁净的环境、心境、乐器等条件,在操缦时的重要性(意境论);(8)虚——“心静”与“声虚”内外因素配合的重要(意境论);(9)幽——琴音的幽雅,出于琴人高雅闲逸的品德(品德论);(10)奇——雅淡琴乐之奇特处,是在于吟、逗等装饰性的指法和乐句起承转合间变化的处理(表现论);(11)古——琴乐古朴的风格,来自和澹宽大的气度(风格论);(12)澹——琴音雅淡的本质(风格论);(13)中——偏之弊处以言中声之妙(表现论);(14)和——和之本质,在于技巧之无过不及(本质论);(15)疾——指法徐疾的处理(兼论技巧与意境);(16)徐——指法舒徐的变化(本质论)。

上述琴声十六法,在每一个美学范畴之下,冷谦更详细地论述了它的内涵和外延,企图从不同的本质与现象和美感特征,去引导读者把握古琴的声音美。

综合这十六个提纲,可将其内容的描述作不同的组合。总的来说,还是注重于风格、意境、道德和技巧几方面:(1)论抽象意境的描述,有高、清、虚等;(2)论琴的表演技巧,有脆、松、轻、滑等;(3)论琴品与人品,有洁、清、虚、幽等;(4)论琴的风格,有古、淡等。

十六法也可组成四组:(1)轻松脆滑;(2)高洁清虚;(3)幽奇古淡;(4)中和疾徐。第一组为外在演奏风格的描述,第二、三组均为演奏时内在意境与曲韵表达的描述,第四组则为演奏时对乐曲整体节奏速度均衡的要求。第一组的轻松脆滑,除在此处言技巧外,也为论琴材九德之一“奇”的内容。奇所包含的特质为:轻、松、脆、滑,轻谓材轻,松谓声透,脆谓声之清老(老,桐木也),滑谓声之泽润,近木材也。总的来说,十六法的提纲和内容以抽象性、文学性和形象化的描述为多,实际配合技巧实践的理论少。故而,容易导致偏向唯美形式主义。

另一位是明末清初琴坛上重要人物徐上瀛,他受了宋崔遵度(953一1020)《琴笺》“清丽而静、和润而远”思想的影响,写成了琴学最重要的论著《溪山琴况》。徐上瀛,别号为青山,娄县东仓人,他的《溪山琴况》见于《大还阁琴谱》。

《溪山琴况》,是一篇探讨古琴表演理论的美学著作。此书提出古琴演奏中的二十四项美的原则,即"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称之为“二十四况”。其提纲和内涵简析如下:(1)和——调弦、吟揉、音意等之和(本质与技巧);(2)静——琴音之简静在于调气与练指(品格修养与风格的配合);(3)清——提出贞静宏远为琴度之内涵,并指出气候在演奏中之重要(木质与技巧);(4)远——想象及弦外之音的意境(意境论);(5)古——琴音雅俗之辨(形式与风格);(6)澹——琴元音之孤高岑寂(趣味论);(7)恬——为君子之质和有德之养(趣味论);(8)逸——琴音之超逸,为琴人品德之超逸(品德与修养论);(9)雅——琴之雅,得于静远澹逸而不媚俗(风格论);(10)丽——琴音丽与媚之别,在于古淡与妖冶(风格论);(11)亮——琴音之亮,得自左右手所发清实的金石之响(音色论);(12)采——琴音之采,得之于几经锻炼后指下之神气(音色论);

(13)洁——琴音之意趣,实得于修指之严净(境界论);(14)润——琴音的中和温润(音色论);(15)圆——吟揉、按弹、乐句转折间,婉转动荡无滞无碍之处理(技巧论);(16)坚——用指之坚,必清劲和无力不觉乃可得金石之声(技巧论);(17)宏——琴音必冲和闲雅、下指必宽裕纯朴,始能合乎古调(境界论);(18)细——节奏、章句转折、连指与全篇细微的处理和把握(技巧与趣味论);(19)溜——技巧的熟练无滞,在于指的坚实灵活(技巧论);(20)健一一指的灵活、刚健与琴冲和闲雅之配合(技巧论);(21)轻——音的轻重变化,都不离中和之旨(音量与趣味论);(22)重——弹琴重抵轻出之法和情气之并兼(音量与技巧论);(23)迟——希声与迟趣的关系(趣味与意境论);(24)速——小速意趣、大速意奇之旨(技巧、趣味与意境论)。

“二十四况”虽然比“十六法”多出了八个范畴,但基本上二者的结构,都是以一系列美学范畴来组织成文的。二十四况内容中也有部分与十六法相同。如二者之和、清、古、澹、洁、轻项,二十四况之静与十六法之虚;二十四况之雅与十六法之中;二十四况之圆与十六法之松;二十四况之健与十六法之脆;二十四况之迟与十六法之徐;以及二十四况之速与十六法之疾。

概括地说,二十四况主要是对琴乐内在意境和外在风格、审美价值与审美标准的要求,为古琴艺术所提出的审美准则。这些内容和形式总合的特征,就是整个古琴风格的体现。而这二十四况所涵摄的内容,仍然主要渗透着儒、道二家的色彩。此二家的影响可分别以“中正和平”、“清微淡远”两句来总括。前者为儒家雅正、中庸之道等观念在音乐上的体现;后者则为道家崇尚自然、隐逸、澹泊、虚静等思想和人生观在音乐上的落实。

儒家的入世思想讲求中庸、和雅、道德,反映在音乐上则为雅乐、德音的推崇和俗乐、淫声、溺音的贬斥。雅乐的特色正在于其平和雅正、温厚含蓄,因而可移风易俗和引人向善,其风格是含蓄的、平静的,与所谓繁手淫声,追求声响效果复杂多变的俗乐相反,故曰“大乐必易”。这是以道德的约制介入音乐的审美标准,故而对音乐有“中和”的要求,而反对极端与“穷其变”。道家超世的思想,讲求自然、逍遥和超脱世俗的羁绊,反映在音乐上就是老子“大音希声”的思想,追求“道的境界”的音乐。因此道家只对音乐的精神层面积极,而对音乐的声音层面(即物化、形而下的层面)来说,基本上是采取消极和反对的态度。这与儒家对音乐的道德层面积极,对声音本身变化的“技艺性”层面约制的主张,还是有其共同之处的,只不过前者是以弦外之音的意境为挂搭,后者则以道德为挂搭,唯二者都是排斥音声物化层面的过度发展。道家超世的思想则形成其“清微淡远”这一类追求意境、贵“意”说,追求“弦外之音”的审美理想。而清微远这一提纲也包括了如清和淡雅、古淡疏脱、清静和远、淳静简略、萧散简远、恬淡清逸、静远淡逸等衍生和变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