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的广袤大地上,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凭借小小的松子,书写着令人瞩目的产业传奇,完成了从寂寂无名到“松子之都”的华丽转身。梅河口松子产业持续蓬勃发展,不仅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更是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全球松子仁的“梅河印记”
日前,春光正好,一踏入梅河口市,就觉得空气中都弥漫着松子的独特清香。在弘越食品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内,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生产线上,一颗颗饱满的松子在先进设备的有序运作下,即将开启它们的“全球之旅”:X光筛选机凭借其精准的识别能力,像一位严苛的质检员,可以迅速分辨出松子的优劣,将空壳、坏籽一一剔除;接着,自动化包装线快速将筛选好的松子打包成箱。这些装满希望的箱子,会跨越千山万水,奔赴世界各地的市场。“目前,我们的出口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四分之一,订单已经排到下半年。” 弘越食品公司总经理洪涛指着忙碌的生产线介绍道。
弘越食品公司的繁忙生产景象,是梅河口市松子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作为“全球最大松子仁加工中心”,梅河口市在松子产业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数据显示,梅河口市每年加工松子20万吨,产出成品仁10万吨,占全国产量的70%左右;在丰收年份,出口成品仁近万吨,出口创汇近15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额的70%。2024年,全市松子产业外贸进出口额达9.62亿元,也就是说,全球每10颗松子仁中,就有6颗源自梅河口,带着鲜明的“梅河印记”。
梅河口市松子产业的繁荣,离不开“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重大机遇。2017年,梅河口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动“长满欧”专列开通运营。这趟满载松子的专列,从东北腹地出发,一路穿越广袤的亚欧大陆,直达欧洲,为梅河口松子开辟了一条通往欧洲市场的“黄金通道”。
“哪里有松子交易,哪里就有梅河口人。”梅河口市松籽(子)协会副秘书长崔琳感慨地说。这句简单的话语,生动地映射了梅河口人在全球松子市场的活跃身影。他们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勤劳的双手和拼搏的精神,将梅河口松子推广到世界各地。
吉林省委书记黄强在梅河口市调研时,对当地松子产业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梅河口松子企业从小作坊变成大公司,从小县城走向全世界,经历了无中生有、逐步做大的发展历程,展现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希望梅河口松子企业持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摆脱“内卷式”竞争,以高质量产品树立口碑、赢得市场。
传统产业“智变”升级
走进梅河口市浩成食品有限公司的新厂房,智能化的生产场景令人眼前一亮。工人田秀兰正专注地盯着屏幕,监控松子浸泡池的温度。“以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采用恒温浸泡技术,松子开口率能从70%提升到95%。”田秀兰的话,道出了梅河口松子产业在科技赋能下的显著变化。
近年来,梅河口市相关企业纷纷加大技术改造投入,积极引入先进设备和技术,推动松子加工产业实现质的飞跃。在各个加工车间,X光筛选机、色选机、自动化包装线等先进设备随处可见。X光筛选机利用高科技手段,精准剔除空壳松子;色选机能够根据果仁的颜色、大小进行分级,确保产品质量均匀一致;自动化包装线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工成本。
双利食品有限公司也是梅河口松子产业科技创新的典型代表。其新建的数字化车间,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在这个车间里,人工成本大幅降低,产能却得到了极大提升。公司负责人介绍说:“我们采用的低温烘焙技术,能最大程度保留松子的营养成分,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从40年前农民用小锤子手工破壳,到如今全程电脑控制的自动化生产线,梅河口松子加工实现了从传统手工作坊,向现代化智慧工厂的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不仅提升了松子加工环节的效率和品质,还推动了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梅河口市各松子公司积极探索松子深加工领域,成功开发出松子油、松子酒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很多“内销”企业计划拓展线上业务,推广香蕉片、巴西松子、夏威夷果等多种坚果产品。从单纯的原料供应、代工生产,到打造自有品牌、推出终端产品,科技助力梅河口松子企业摆脱了“低价竞争”的困境,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了更大优势。
梅河口市松子企业的创新成果不仅推动了自身发展,还对全球松子产业链产生了积极影响。梅河口市研发的松子加工设备,凭借其高效、精准、环保等优势,出口至俄罗斯、蒙古等国,带动了原料产地的标准化生产,提升了全球松子产业的整体水平。
梅河口市松籽(子)协会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协会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组织企业参加各类科技展会和技术交流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同时,协会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企业生产流程,促进企业正规化、标准化生产,为梅河口松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梅河口市凭借在松子产业科技创新方面的突出表现,荣获国家级出口果仁质量安全示范区等称号,科技创新成为梅河口市松子产业的新名片。
谋划高质量发展“新棋局”
在梅河口市双兴镇的红松林基地,漫山遍野的红松郁郁葱葱。承包户丁乙峰轻抚着一棵50年树龄的松树,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以前,原料全靠外购;现在,自家林地每年能采摘松果12万—15万颗,1公顷红松成林的产值超过12万元。” 丁乙峰的话语,透露出梅河口市红松种植带来的显著经济效益。
梅河口松子产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科学规划和有力支持。早在2000年,梅河口市政府果断决策,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农户在本地种植红松,并引进矮化技术,有效缩短了红松的产果周期。经过多年努力,如今梅河口市红松种植面积已达1.4万公顷,其中3300公顷进入盛果期,为松子产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供应。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梅河口市政府高度重视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平衡,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规范采摘行为,严禁掠夺式采摘,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更新。“我们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生态账,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梅河口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2021年,梅河口市政府进一步谋划产业发展大局,规划建设“东北亚果仁集散中心”。该项目吸引了8家企业入驻,形成了集仓储、加工、物流于一体的完整生态链。先进的仓储设施确保了松子的新鲜度和高品质,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实现了产品的快速流通。
梅河口松子产业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拼搏与创新的奋斗史。它见证了一座小城的崛起,也为其他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从40年前的小作坊起步,到如今成为全球松子产业的龙头,梅河口市凭借一颗小小的松子,创造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奇迹。截至2024年底,全市松子产业总产值突破6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约5万个,成为东北振兴的生动范例。这一辉煌成就的背后,是梅河口人“无中生有”的勇气、“让松子香飘世界”的执着,以及对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梅河口人没有满足现状,而是继续砥砺前行。未来,梅河口市计划建设6万多公顷红松基地,进一步扩大原料供应规模;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功能性松子保健品,拓展松子产业的高端市场;积极开拓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市场,不断扩大梅河口市松子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城市报记者 叶中华 通讯员 郭泠泠 王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