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第一次来到伊斯坦布尔时,你会发现什么是最好的选择,而不仅仅是那座必须要拥有的蓝色的清真寺?苏莱曼清真寺在苏莱曼大帝的命令下,在皇家总建筑师米玛·希南的指导下,这所清真寺被一套配套设施所包围,其中包括一所伊斯兰学校,一间图书馆,一间医院,一间土耳其式洗手间,以及一间为贫民们供应饭菜的饭厅。米玛·希南充分发挥它的地势优势,把这些建筑物用梯田和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一片雄伟的建筑群,这是奥斯曼帝国最为雄伟的一座清真寺。
苏莱曼清真寺的主体建筑于1650年代完成,米玛·希南将支撑圆顶的巨大扶壁覆盖在教堂两边的墙上,并在教堂内墙上加了一道拱。如此一来,两边的承重都得到了极大的缓解,整体看起来也更加和谐。主殿由大理石,花岗岩,斑岩组成的长廊围绕着,在四个角落里还有四个尖顶,那是苏丹独有的特权。在奥斯曼帝国,一般人最多也就是一栋尖顶,而皇族却可以修建两栋尖顶。由四个尖顶组成的十个平台,苏莱曼大帝是自从奥斯曼帝国建立后的第10任苏丹。
这座清真寺的内殿宏伟壮观,却也朴素,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米玛·希南的设计理念与圣-大教堂如出一辙:一个庞大的中心圆顶,沿着朝向中心,由一个半球形的拱门支撑,而拱门则由一个半球形的凹槽支撑,在两边,则是一系列的小型拱门,给人一种奇妙的“通透感”。这座寺庙的建筑可以说是希南对它的传统建筑进行了改良,从而达到了经典奥斯曼建筑的巅峰。这座寺庙的内壁使用了伊兹尼克釉底彩瓦,这也是伊斯坦布尔首次大规模使用装饰瓦进行内部装修的例子,也是后来很多寺庙模仿的榜样。
修建于1660年代,位于埃迪尔内卡普区(Edirnekap)的古拜占庭长城旁边,是米玛·希南的又一项杰出成就。米赫丽玛·苏丹清真寺位于1660年代修建于此。米赫丽玛在土耳其语中的意思是“日与月”,而米赫丽玛·苏丹则是最有权势的一位公主,也是苏莱曼大帝唯一的女儿。大教堂内有一条长廊,长廊是用大理石与花岗石砌成,中间是一条洗礼池,剩下的尖塔也是尖尖的,直插云霄,正厅是一座圆形建筑,外面有四个外壁。
在此期间,寺院内圆屋顶和墙壁的绝大部分都换成了窗口,以减少墙壁的负重,使建筑内变得更加明亮和透明。窗口被漂亮的五颜六色的玻璃窗所点缀,与基督教教堂里的五颜六色的玻璃窗相比,伊斯兰的五颜六色的玻璃窗通常是以花木或几何图形为主。另外,从圆顶处悬挂下来的“鸟笼”造型的水晶吊灯也很别致。
鲁斯坦·帕夏清真寺坐落在繁华的塔塔卡莱区,尽管它只有一小块地方,但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好去处。这座清真寺始建于1660年,它是苏莱曼大帝的丈夫和首相鲁斯坦·帕沙伊托米玛·希南建造的。他以善于理财而著称,但也被牵扯进了朝廷的阴谋之中。他曾经对苏莱曼的儿子和合法继承人谢赫扎德·穆斯塔法图谋不轨,好让她的丈母娘许蕾姆·苏丹受益。作为一名官员,他从国家手中掠夺了一笔巨款,所以这座清真寺不但坐落在市中心,而且内部还铺上了一层价值不菲的伊兹尼克釉瓦,这本身就是一种炫耀自己有钱有势的表现。与苏莱曼清真寺等大型政务建筑不同,希南在这里使用了大量的琉璃瓦,开创了琉璃瓦表面使用奢华琉璃瓦的先河,直到十六世纪末,它还在被广泛使用。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将其视为希南在埃迪尔内建造的“塞利米耶”大教堂的雏形。
耶尼清真寺始建于十六世纪末期,而四百多年前的老建筑,也只有伊斯坦布尔才会用“新”这个词来命名。耶尼清真寺模仿了苏莱曼,两座清真寺都有一个大型的门厅,还有一座由一排半圆屋顶组成的四四方方的主厅,以及一座雄伟的圆顶。在苏丹穆拉德三世之妻萨菲耶·苏丹的授意下,首次修建了耶尼清真寺。不过因为各种原因,这座寺庙一直持续到1660年,也就是穆罕默德四世的妈妈图尔汗·苏丹接管了它。
寺里有很多金色的叶子,有彩色的伊兹尼克釉瓦,还有一些大理石的浮雕,看起来跟青色的寺庙一样富丽堂皇。尽管这座城市看起来很漂亮,但比起十六世纪的那些精致之作,它的色彩显得有些暗淡,琉璃也有些黯淡无光,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它与希南所处的年代有着天壤之别。
小圣索菲大清真寺是在圣·大教堂的基础上重建的。这座大教堂是拜占庭王朝的国王查士丁尼及其夫人迪奥多拉在六世纪建造的。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到他们的名字在房间里的柱子上雕刻着他们的名字。这座教堂的穹顶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它的形状是八角形的,最初它还被用漂亮的红色和绿色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尽管马赛克已经消失,但雄伟的石柱仍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