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在查找资料时,偶然在《遵化长城》这本书上看到了这张遵化城北城门的老照片。为什么这

在查找资料时,偶然在《遵化长城》这本书上看到了这张遵化城北城门的老照片。为什么这张老照片能引起我的关注呢?这里有原因的。

1956年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遵化县在县城举办全县小学体育运动会,每个区为一个代表队。马兰峪是三区,包括马兰峪、新城、东陵、营房等小学校。三区代表队我只记得有马兰峪小学有我上班学生马宏章、薛俊林,还有东陵的赵文汉等,当然还有别的同学,记不清了。当时这些体育运动员都是本学校的体育精英,主要参加的项目有径赛和田赛,没有球类比赛。有带队的老师。因为我上小学时体育就好,又机灵,学校就让我作为服务人员随代表队去遵化。使我有机会第一次去了遵化县城。当时能够去县城可是件了不起的大事,乡下人很难有机会能够进县城。

那次去遵化,使我有机会看到了县城唯一幸存的北关城楼。那时,遵化城的东关、西关、南关的城楼都拆了,但城门两边的很高的大土堆子还都有。所以这个北城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这张老照片上还可以使我们看到“雨搭”这种建筑。在以前街道两旁的买卖商店的门脸前往往都搭建“雨搭”,雨搭就是一出水的灰棚子,水不向前流,而是向后流,与正房正接,之间用“天沟”相连,水从天沟的两端流出,就相当抱厦意思。抱厦两出水,有脊,而雨搭更简陋,是一面坡的。建雨搭目的是让人们在买货时,不被雨雪淋,不被烈日晒。在马兰峪大街两旁就曾建了许多“雨搭”,使得本来就不宽的街道更显得狭窄了。

国家实行自公私合营政策以后,个人不让作买卖,货物都归公以后,才取消了“雨搭”这类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