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 己所有者,可以望人,而不敢责人也;己所无者,可以规人,而不敢怒人也。故恕者推己以及人,不执己以量人。 一一《省心录》 【译文】 自己所具有的美德,可以希望别人具有,但不可以强求别人具有;自己所没有的品德,可以规劝别人具有,但不可以因为别人不具有而发怒。因此,宽厚的人善于从自己的角度去体察别人的感受,但绝不按自己的情况去衡量别人。 【解读】 这条格言告诉我们: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对自己要严格,对他人要宽慈。对人不可求全责备。 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是“忠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学》里说“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论语》里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无求备于一人”,都是一个意思。 这里分两种情况:一是自己做到的情况;二是自己没做到的情况。 自己做到了,说明你在躬行实践,具备了影响他人的初始资格,能否真正有影响力,还在于你不懈地坚持和增强功力。即便你已具备较强的影响力,也不能苛求他人一定要做到。我们改变不了别人,哪怕这个人是你的至亲至爱。我们唯一能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改变自己有多难?自己尚且不确定能否改变,怎能去奢求他人改变?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命存在的权利,硬性要求他人改变,甚至指责他人不改变的人,多半是傲慢心在作祟。我曾经向往自己做一个“点燃别人希望的人”,但修行以后才知道,希望不是靠别人点燃的,而都是自燃的结果。我充其量能做到助燃。“点燃”与“助燃”,只在一字之间,境界却差之万里。这世上没有一盘棋的事,因为生命有差别,我们才能体会到生命的丰富与美好。我们要耐下心来,给他人以时间。标准的尺子是量我们自己之用,而非量他人。想想我们自己改变的路,有多苦?有多累?也曾想放弃,也曾想哭泣。成长自己就好,别逼迫他人。当有一天,时空交叠到一点,他可能如曾经的我们,迸发出改变自己的决心。那一点,叫时机。允许自己和他人,心平气和,慢慢成长。 自己做不到的,在我看来,就不必去规劝他人,若是沦为发怒,更为可笑。身教胜于言教!自己都没有做到,岂不自矮三分,底气尽失?若教育未成年孩童,自然可以说教,说教之后,必当真操实练以补位。否则,日久天长,威严丧尽,错在言行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