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入门很容易,照着老师或者画谱上画就行,尤其是现在各种短视频还详细的把笔法都演示了出来,不管你是五六岁的小孩,还是七八十的老人,都能照着样子完成一幅国画作品。但照猫画虎入了门以后,再往上做进一步提升该怎么办?
一笑建议你还是先学一下国画的理论,先从下面这两句话记起,那就是: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画最基本的创作原则。
它是南北朝时期的美术理论著作《续画品》中提出来的,原本写作“心师造化”与“立万象于胸怀”,唐代画家张璪则进一步归纳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能“双管齐下”的张璪
那这两句话该怎么理解呢?
“外师造化”,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是武功秘籍的味儿?其实,“造化”就是大自然,是天地万物,是咱们生活的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它的意思是指艺术家们要以大自然为师,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
要注意的是:“师造化”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要用咱们的眼睛去观察,用咱们的心去感受,把那些美好的瞬间、独特的风景、生动的动物,都深深地烙印在心里,去感悟它的奥秘,去捕捉它的美丽。
而“中得心源”呢,则是说咱们在观察自然的同时,还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修养都融入其中。
这就像是一个神奇的化学反应,将自然之美内化为自己的感悟,然后再通过画笔表达出来。这样的作品,就有了艺术家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个性,而不仅仅是自然的复制品。
想象一下,一位国画大师站在山间,望着眼前的青山绿水,云雾缭绕。他拿起画笔,开始描绘这眼前的美景。但是,他画出来的山,可能并不是你眼中看到的那座山;他画出来的水,也可能并不是你耳边听到的那条溪。因为他在“师造化”的同时,还在“得心源”。他把自己的情感、对自然的感悟,都融入到了画笔之中。所以,你看到的是一幅充满了诗意和意境的山水画,而不是简单的山水照片。
北宋的画家范宽曾说过:“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这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论点不谋而合。范宽在创作《溪山行旅图》时,不仅仅是在画山画水,更是在画他心中的山水,他的情感和哲思都融入了这幅画中,使得这幅画不仅仅是一幅风景画,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哲学的思考。
当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仅仅适用于山水画,中国画的其他品类也同样适用。
比如,王冕在画梅花时,他不仅仅是在画梅花的形态,更是在画梅花的品格和精神。王冕画的梅花如铁线圈成,虽不着颜色,却能生动地表现出千朵万蕊,含笑盈枝的姿态。他通过梅花,表达了自己对坚韧不拔、高洁自守的赞美和追求。正如他诗中所说:“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就是“中得心源”的魔力所在,它让国画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更是情感和思想的传递。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看似深奥的艺术箴言,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艺术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模仿,更是对内心世界的表达。艺术家们通过这句话,学会了如何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如何在心灵中寻找创造力,如何将自然之美与内心感悟完美融合,创作出真正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所以,下次当你再看到一幅国画时,不妨试着去感受一下它背后的“造化”和“心源”,相信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