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通过大数据筛查,把每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次,每月饭费不超过420元的学生,定为贫困生,既不审核也不公示,把补助直接打到饭卡上。 这个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涉及利益分配时尽量减少人为因素,避免自由裁量权过大造成种种弊端,运用大数据手段是非常科学的。如果这过程中出现少数人故意钻空子等问题,可以进一步研究完善措施,但这个做法的方向是完整正确的,应该长期坚持下去。 也有人说这个举动有bug,如果有的同学每天在该食堂买两次可乐,一天7元,也有补助吗? 首先,一个月能刷60次的,给个补助也无妨,毕竟每个人的能坚持刷60次,就这份坚持就应该给。然后每次消费不超过7元,一个能天天从寝室坚持去食堂的人,这份毅力,比上体育课,百米赛跑管用多了,就当锻炼了,给了也不怨(想当年下楼拿个外卖都嫌远,天天晨跑有几个能全部坚持的)。然后就是补助费估计也不会很多,一个月两个月的生活费,如果真有人坚持去领,说明生活上还是有困难的。还有就是学校大部分人素质较高,一般,,不会有人去冒领。 这种做法会带来新的问题,贫困生知道学校的补贴政策,他不敢吃好一些,因为一旦超过420元/月,他就拿不到补贴了,这有违学校发补贴的初衷。 以前我上大学时,学校也是采取类似的办法确认贫困生,只不过帮助的方法是给我们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为学校点赞[赞]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