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格言】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格言】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小窗幽记》 【译文】 让人当面赞美你,不如让人在背后不诋毁你;让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有欢愉感,不如让人和你长久相处不厌烦。 【解读】 从字面意思理解,格言指出了常人处事中的四种态度:面前誉、背后毁、乍交欢、久处厌。面前誉与乍交欢,是因为与人初次交往,我们展现的优点居多,容易得到他人的欣赏。久而久之,随着深度接触,会有一些处事不当,暴露一些毛病,甚至会得罪人,从而引发背后毁、久处厌。 “不若使人”即儒家的“反求诸己”,我们不能干涉别人怎么说、怎么做,我们能做的是我们自己怎么应对、怎么做。这里就要守着一个“礼”字,由“礼”生“敬”,对人对事都有恭敬心、敬畏心,才能稳妥处事,保持长久的社交关系。 俗语讲“胸怀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这基础上保持一种谦卑的态度,就是规避“面前誉”、“背后毁”的最佳方式。 如何做到无久处之厌?《周易·恒卦·彖》:“恒,久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大意是说,恒就是长久,天地这个大道就是恒定持久的。看一个人所坚持的道是什么,长期干什么,坚持什么,那么天地万物的情形状况你就都能发现了,包括大自然,也包括人类社会。这里给了我们答案,恒。恒什么?守着礼和敬,藏器于身,修身以俟。通过长期的修身,才能保持一种敬慎不败的态度,与人交往才能达到无久处之厌的状态。 同时本格言也给了我们一个辩证思维的启示,涉及到了华夏文化的阴阳观,“面前”对“背后”,“乍交”对“久处”,有时候遇到“阴”的问题不好解决,我们可以考虑从“阳”入手。比如儒家修行里关于“诚”的问题很难解决,那《周易·乾·文言》给了我们答案:“闲邪存其诚。”防备邪念自然能保持诚的态度。辩证的看问题、解决问题,不要一条道走到黑,这个方式走不通,反过来思考一下,也许就是另一条路。从而使我们面对人与事,可以拿出最适合当下的解决方案。 综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坚守正道,辩证思考,敬慎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