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10位元帅和10位大将,为什么我军后来不再设元帅和大将? 1955年授衔时,元帅和大将各有10个人,这些人都是在战火中走出来的开国功臣,他们基本上都完整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有些人还参与了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可以说这些人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为我党的革命事业立下了赫赫功勋,因此他们成为了元帅或者大将。 新中国的元帅和大将,都是在残酷的战争考验中,坚持下来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为我党革命事业而奋斗的高级将领。正因为如此,所以建国后首次授衔时,我军才设立了元帅和大将,而这些成为元帅和大将的人,自然也是实至名归。 到1988年恢复军衔制时,整体环境已经趋于和平了,很难再有大规模战争了,虽然也有对越反击战这样的战争, 但这显然无法和建国前的战争相提并论。况且对越反击战结束以后,我军几乎就没有再打过仗了。没有长期军事战争经历的人,显然是不合适授予元帅和大将的。 从八十年代开始,我军部队的将领,由于身处和平环境,在无法通过战场上建立军功的情况下,不宜授予过高的军衔,当时军委认为,和平时期,最高军衔设到上将为止,于是不再设立元帅和大将。基于这些原因,我军在1988年恢复军衔制时,也就取消了元帅和大将。 取消元帅和大将这两个军衔,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些功勋卓著的先辈,他们的革命贡献非常大,后辈几乎不可能达到那个高度。本质上还是因为和平时期的军官,晋升到上将就非常了不起了。毕竟没有仗可打了,军官很难通过积累军功的方式,晋升为元帅或者大将。 开国元帅和开国大将在革命战争年代,都经历过非常严酷的战争考验,并且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信仰,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条件和经历,是和平年代的军官,所无法具备的,自然不能获得元帅或者大将这样的殊荣。因此1988年恢复军衔制以后,军队把最高军衔确定为上将。 在取消了元帅和大将以后,军队设立了一级上将作为最高军衔。值得一说的是,一级上将并没有授予给任何人,处于设而不授的状态,后来于1994年被取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