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下面借着“大松逛古建”朋友发的游人都爱摸龟趺头的现象,谈谈我的看法。本来应该在他

下面借着“大松逛古建”朋友发的游人都爱摸龟趺头的现象,谈谈我的看法。本来应该在他的微博下进行评论,因为受140个字的限制,只得改用发微博的形式。

这种游人摸龟头的现象很普遍,起码在东陵就有。许多是在导游员的引导、带头下游人跟着做的。说什么“摸摸赑屃头,一辈子不发愁”之类。我对这种做法实在不敢恭维,甚至厌恶。

导游员,尤其是国家正式文物旅游单位的导游员更不应该这样做,而应该把本单位景点的历史、现状、各种知识以一种非常有亲和力地生动耐心地传递给游人,在愉悦中得到了知识,受到了教育。不能靠一些不靠谱的野史来引起游人的游兴。

要想能做到这一点,讲解词不能靠背,要灵活机动,看什人说什么话。对知识分子样的人和对待来自农村的老人,讲解用的语言、语气就不能一样。要善于学习、深入掌握历史知识。比如皇陵的导游员,不仅要熟知陵寝的基本情况、墓主人的简历,还要懂得古建筑的基本知识,比如屋顶形式、大吻、跑兽、门钉等小知识。把这些知识讲活、讲生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随时把新的研究成果充实到讲解词中。讲解词不能几十年一贯制,总是老一套。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东陵管理处对全处导游员进行了一次全面考核,现场讲解,当时打分。我是评委之一。有一位东陵“名导”,平时讲起来口似悬河,舌如利刃。讲起来一套一套地。带着游人在神路上,说什么:“神路正中的中心石是皇帝走的,两旁的牙石,一边是后妃走的,另一边是大臣们走的”。在裕陵地宫的石门前说:“门垛上的梵文意思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可是这位“名导”在考核现场的众目睽睽之下,在认真静听的众评委面前,居然嗑嗑巴巴,得分最少。

几十年来,给我印象最深、我最佩服的一位导游员叫谷晓奇。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清东陵与承德避暑山庄两单位的工作人员互相去对方单位参观学习。我也随队去了。给我们导游的是一位二十多岁的男导游员谷晓奇,小伙子是一位帅哥,一表人才。在承德参观期间一直陪着我们,给我们讲解,对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历史非常娴熟,对古建筑也颇内行。还讲了许多与承德有关的历史故事,如渥巴锡率部回归祖国;为迎接西藏六世班禅建了须弥福寿之庙;珠源寺宗镜阁铜匾的曲折经历等。他讲得口齿清楚,不紧不慢,层次分明,抑扬顿挫,掌握得恰到好处。而且时而背出康熙帝、乾隆帝赞美山庄的诗句来。他的导游讲解水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与他合了影。几十年来仍然记得他的名字。

现在有的导游不去认真学习历史和古建知识,靠野史和庸俗的传说来博得眼球,靠连产子嘴、叼叼说个不停来取胜,靠快来显示自己的知识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