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康熙励精图治,但到了晚年,清朝依然遭遇了财政危机。有两个最重要的原因,一是纳捐,二是火耗。 所谓“纳捐”,就是读书人捐献一定数量的钱财,以此来获得官职。 从字面意义上来看,这明显不是一个正常的途径。正常的途径应该是士子们寒窗苦读,通过考试来选拔。 但康熙也有无奈之处,早年为了平定吴三桂等三藩之乱,财政缺口实在太大,康熙不得不采用这样的非常规手段来筹措资金。 按理说,平三藩之后,“纳捐”就应该停止。但由于康熙多次对外用兵,所以“纳捐”不但没有废止,反而逐渐形成了一种惯例。 一开始还由户部来进行统一管理,后来则将“纳捐”的权利下放到各个省。再到后来,“纳捐”居然成为了一项业务,在各地都有承包商来承包。 可想而知,随着“纳捐”的逐步失控,官员的质量必然参差不齐,而晚年的康熙对此已经束手无策。 另外一项“火耗”,其实是对官吏的一种补贴。 由于清朝的官吏工资很低,不仅没办法维持体面的生活,甚至连一家老小的吃饭问题都不能解决,很多官员不得不举债维持生计。 这样的经济困境,单纯从道德上来要求是无能为力的。很多官员到了地方,就开始肆无忌惮地捞钱。 为了缓解这一现象,康熙对于当时存在的“火耗”睁一眼闭一眼。 所谓“火耗”,是指各地征收上来的赋税不能够直接上交,必须熔铸成规定制式的银元宝,才可以送往户部。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技术工艺问题,难免有一些白银损耗。 为了保证税金总额不变,所以各地在征税的时候会多收一些,以弥补在熔铸银锭过程中的自然损耗。 这原本是一个技术问题,但是到后来,多征的税额却越来越多,有些甚至已经超过了原来税收的本身。 说白了,“火耗”成了官员们的额外收入。而对于这种情况,康熙不仅无力制止,甚至不得不默认“火耗”成为常态。 如此一来,连康熙都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自然就愈演愈烈。额外的负担转嫁到百姓身上,使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 而混乱的管理,使多征收的“火耗”也没有进入户部的府库,这就导致清朝的财政状况不仅没有好转,甚至还在慢慢恶化。 对于康熙而言,早年的妥协终于造成了晚年的积重难返,他不是看不到问题所在,只是衰老的身体已经不足以支撑他却纠正这些弊端了。 【历史步行街 清圣祖康熙系列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