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引言
明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便派遣使臣带诏书前往周边各国,以此昭告天下。洪武五年,朱元璋遣使臣杨载入琉球,促使琉球与明进行朝贡往来。琉球王国当时仍处于中山北王、中山王、中山南王等三王鼎立时期,在东亚朝贡体系下,琉球中山王察度向明朝纳贡称臣,同时也和周边的邻邦,如安南、朝鲜、暹罗、满剌加、苏门答剌、爪哇等也有往来。
一、琉朝关系的建立
琉球和朝鲜首次有所往来是在洪武二十二年(1388年)八月,琉球国中山王察度派遣儿子玉之及其使臣送还被倭寇所掠的高丽人,并且进献方物硫磺三百斤、苏木六百斤、胡椒三百斤、甲胄二十部等,送至顺天府。彼时因为琉球国王知晓高丽二月对对马岛进行征伐,遂将方物及高丽人送至了顺天府。此时倭寇对高丽的骚扰十分猖獗,倭寇曾一度向北直至东北面的咸州、北青一带。高丽王朝遂在二月发动了对对马岛的战争,其出兵目的是为了打击盘踞在岛上的倭寇,因此称之为“对马岛征伐”。而对马岛隶属于日本国,对于日本而言等同于侵略,日本称为“抗应外寇”。
根据《高丽史》记载:“二月,遣同知密直司事尹师德入京师,奏诛崔莹,庆尙道元帅朴葳击对马岛。”
《高丽史》对这段历史有所记载,但日本的相关史料却记之甚少,有所记载的也是依据《高丽史》的编纂,并不为第一手史料,所以其真实性尚待考证。韩国学者认为在此次讨伐对马岛倭寇后,倭寇投降,此后倭寇活动骤减,但是现在并没有史料证明倭寇曾向高丽投降。日本学者则认为倭寇的减少是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南北朝统一后,足利义满取缔倭寇的结果。
正因为此次征伐的关系,当时琉球使臣派送方物至顺天府,高丽国对琉球使臣产生了疑心,接待使臣也是议论纷纷。都堂认为在其之前并没有此番先例,故意刁难琉球使臣。而高丽辛昌王曰:“远人来贡待之薄则无乃不可乎?使之入京慰送可也。”足见对琉球使臣远道而来,还是以礼相待。
辛昌王马上派遣判官陈义贵为迎接使。琉球国中山王察度又再次派遣其子玉之及其使臣,送还倭寇掠夺的朝鲜人37名,并进献方物。此次交往是明代琉球和朝鲜往来的契机,也是两国正式派遣使臣相互往来。从两国交往前期来看,对于高丽与对马岛的三次征伐,让高丽国和朝鲜王朝对于疏球方面的使臣都有所顾忌。除了上述一次高丽对对马岛的征讨,还有两次对对马岛的征伐。
明洪武二十九年,《朝鲜王朝实录》记载:以门下右政丞金士卫为五道兵马都统处置使,以艺文春秋馆大学士南在为都兵马使,中枢院副使辛克恭为兵马使,前都观察使李茂为都体察使。聚五道兵凇击一岐、对马岛。将行,上出南门外饯之,授士卫鈇钺,教书賜鞍马、冠甲、弓矢、药箱。賜在茂、克恭各毛冠甲、弓矢。朝鲜太祖李成桂下令出兵,并亲自饯行。
但此次征伐并不是如往常一样的对倭寇进行武力驱除,朝鲜依旧对倭寇施行招抚政策。此后,朝鲜王朝便开始一系列对三岛倭寇的招抚政策。
《朝鲜王朝实录》记载:“授倭万户罗可温子都时老司正,昆时罗、望沙马副司马正职,仍赐衣冠。”“以降万户疚琉改名籐六为宣略将军行中郎将;罗可温改名林温,为宣略将军行郎将;带来人望沙门改池门,为宣略将军行别将。”
通过这样的招抚方式,朝鲜王朝在成立初期稳定了国家局势。此后,朝鲜王朝对倭寇一直实行招抚政策,此政策一直持续到对马岛主宗贞茂逝世。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朝鲜太宗李芳远建议世宗讨伐对马岛。这次战争也是朝鲜历史上唯一一次主动应对日本倭寇的军事行动,史称“己亥东征”。
此次战役,朝鲜主动出击日本对马岛取得了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对马岛倭寇的气势,但并没有能将倭寇彻底铲除,此后,两百余年间,朝鲜依旧深受倭寇侵袭。高丽王朝灭亡后,琉球与李氏朝鲜交往。据《朝鲜王朝实录》记载,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是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琉球国中山王察度王派遣使臣入朝,此时为朝鲜李氏王朝太祖元年。“琉球国中山王遣使来朝”,此后,琉球王国和朝鲜之关系正式建立。
二、琉朝两国使节的往来
明代琉球和朝鲜王国的交往在《历代宝案》、《朝鲜王朝实录》中有所记载。琉球王国历察度王、武宁、尚思绍、尚巴志、尚金福、尚泰久、尚德、尚元、尚真、尚清、尚宁、尚丰十二位国王或未及册封的世子,朝鲜历太祖、定宗、太宗、世宗、文宗、端宗、世祖、成宗、燕山君、中宗、明宗、宣祖、光海君、仁祖十四位国王,共计约246年间,两国大多以和平友好方式相互交往。两者交往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特点。
琉球和朝鲜使臣之间相互往来次数不均等。琉球派遣到朝鲜的次数显然更多,朝鲜使臣派遣琉球较少,以目前的史料来看仅仅有三次。在此之后,两国之间的直接往来较少,大多是涉及漂风难民的遣返、以及关于中日两国问题上。第二,朝鲜方面来看,世宗至中宗一百多年的时间,伪使臣问题成为了两国交往的核心问题。在这段时间一共发生了16起伪使臣事件,这对于两国交往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第三,漂风难民以及倭宼虏获的民众。琉球和朝鲜的关系往来便是从遣返漂风难民开始,到了明代末期,这依旧是围绕两者关系的纽带,对于两国关系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第四,琉球在大航海时代中起到了中间枢纽的作用,朝鲜通过琉球获得了大量的东南亚的物产。其次,琉球和朝鲜的贸易之间的往来,更有利于双方的情报互换。第五,琉球和朝鲜来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涉及中国、日本的问题达到了九十余件,两国关系乃至于明代,日本关系,实质上也是当时整个东亚的国际关系问题。
琉球和朝鲜来往最多次分别为琉球尚真王时代(1477-1526)和朝鲜方面的世祖时代(1456-1468),分别达到13次和14次。最初,琉球和朝鲜两国王的交往都是直接进行的。从明代琉朝关系一览表我们可以看出,琉球方面更显主动,曾55次派遣使臣赴朝鲜进献方物外,还12次遣送被倭掳掠以及遭风漂流到琉球的朝鲜人。朝鲜方面虽相对而言,颇显被动。朝鲜主动与琉球交流11次,其中8次送回漂风难民。尽管主动交流次数朝鲜大大低于琉球,但朝鲜方面亦认为琉球“远涉而来,推诚致聘,今卿等欲(却)之,则彼必谓,何以心而不受,受而厚报可也。”因而给予积极响应,朝鲜与琉球交往,多以答谢及送还琉球漂流人为主,也时常赠送佛经、棉紬。
三、国家之间的文书交流
从整个明代来看,琉球的整个对外贸易都是以王室的名义进行的,国家的国王向明朝的皇帝呈递的函件有两种形式,表和咨文。这与递交给朝鲜和其他国家的咨文的形式并无二致。外交文书作为两国交往的凭证,从琉球王国和朝鲜王国交往的22份官方文书中,我们也能看到当时琉球和朝鲜交往的另一面。关于两国往来的文书,目前,《历代宝案》保存有明代琉球与朝鲜两王国间往来咨文17件,其中属琉球国王者8件,朝鲜国王者9件。在这17件往返咨文中,万历、天启及崇祯年间琉球致朝鲜的咨文有5件实际未送达。此外,据《朝鲜王朝实录》、《燕行录》等史料考证,另有5件咨文是《历代宝案》中未曾记录的。
所以,明代琉球与朝鲜间的往来国书实际目前有案可查共22件。其内容主要涉及漂风难民遣返、保持友好睦邻关系、互赠礼物、交换情报等等。琉球和朝鲜两国交往虽然始于洪武二十二年(1388年),但首次文书的记载是球尚巴志时期,保存在琉球的《历代宝案》中。尚巴志的祖先从伊平屋岛迁至琉球本岛,于佐敷村马天地区定居。其父在位时,巴志辅佐有功。首先是带兵征战大里城。永乐四年(1406年)得到浦添、越来、读谷川、明让、国头等按司的帮助,进攻北山城(今归仁城),北山国灭亡。永乐十九年(1421年),其父王尚思绍去世,巴志继位,派遣次子尚忠为山北监守。宣德四年(1429年),尚巴志征兵南山城他鲁每,南山国灭亡,完成了琉球全岛的统一。尚巴志在位十七年,在位期间多次为明朝购买货物,并且派遣使臣与邻国间发展贸易。
四、琉球与朝鲜国家的交流
琉球、朝鲜两国早在洪武永乐年间,即有交往,“累蒙遣使到国”,并且亦有贸易往来,“今查去人员,附搭物货,仍乞宽容贸易,早为打发回国便益”。在尚巴志之前,琉球和朝鲜两国之间未能保持长久的联系,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琉球没有熟悉两国间航海路线的能人。琉球尚巴志时期认识到与朝鲜交往的重要性,决定重新派遣使臣报聘。为了克服航海困难,便顺搭日本对马岛的商船前往朝鲜,从而恢复了两国的往来。
咨文内容中可以看到,琉球王尚巴志除了想保持与朝鲜之间和平外交以外,还要求朝鲜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情况下进行通商往来。咨文中并没有说明两国贸易的货物,但是根据琉球王国与南海各国的贸易往来来看,则大多应该是一些土特产或南海诸国的货物一类。尚巴志的咨文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6月17日发出,而朝鲜国王李掏的回复咨文在同年的十二月份,来回共耗时半年时间,从中可推断出琉球使臣进入朝鲜,往返一次的时间大概需要六个月。从琉球和朝鲜王国交往的咨文来看,两者同样使用汉文,并同奉明朝正朔,共尊明朝为上国,这足以证明当时明朝对琉球和朝鲜王国的影响。
成化二年(1466年),琉球国王尚德又遣使入朝,赠送了一只鹦鵡并且还送有孔雀,同时还赠送有佛经。通过研究琉球和朝鲜之间的相互往来的文书,可以发现佛经的交流在两国交往中较为频繁。琉球多次请求朝鲜下赐高丽大藏经,足见佛教在两国文化中起到的作用。
佛教在琉球的传播是在琉球英祖王时期,一名叫做禅鉴的僧侣,驾舟漂到了那霸港,在浦添城以西建造了极乐寺。极乐寺是琉球冲绳本岛最早的佛教寺院。这同时也是琉球佛教传入的最早记录,大概在13世纪中期。14世纪后半叶,琉球察度王时期,来自日本的僧人赖重法印来到琉球,并且创建了护国寺,由此开始了在琉球的传教。最早源自于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在成都所雕的《开宝藏》,宋朝当时与周边各国交往频繁,就把经书作为礼物赠送给周边各国。包括契丹、高丽。
也允许外国僧人在当地购买佛教经典典籍,包括日本僧人等等。此举,不仅有利于佛教文化传播,同时也更刺激了各国内部重雕大藏经的想法。各国以《开宝藏》为蓝本,进行重雕,其中以高丽大藏经更为著名。进入14世纪以来,东亚各国局势较为混乱,处于动荡不安时期,一直到了14世纪下半叶才逐渐趋于稳定。1368年明朝建立、1392年朝鲜李氏王朝建立、同年日本结束了“一天二帝南北京”的时代。明朝成立初期,洪武、永乐年间分别在南京、北京雕《南藏》、《北藏》,但禁止将官方雕版的大藏经传出国外。但这个时候周边各国对大藏经需求较大,当中国方面无法输出,自己也无力完成雕版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朝鲜国。除了琉球之外,日本也是不断向朝鲜半岛进行请求下赐高丽大藏经。
弘治十五年(1502年),尚真将先王们下赐的大藏经保存在首里城前的藏经阁寺庙前的元鉴池和经堂,但在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萨摩藩侵攻琉球遗失了一部分。天启元年(1621年)琉球国王尚丰将遗失的大藏经重新收集起来,并且在之前藏经阁的场所重建了弁财天堂(亦称辩才天女堂)。但在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烧毁,大藏经也残缺不堪。另外,根据日本的史料《南聘纪考》上记载,弘治十五年(1502年)琉球国王尚真也将一部分高丽大藏经赠与萨摩藩藩主,在这之中,大藏经同样发挥了促进国与国之间交往能力。并且,从另外的方面来看,同样还提高了琉球僧侣自身的素质,对琉球的佛教传播起到了推广作用,而且也深刻影响了琉球思想、文化方面。
结语
明初对琉球和朝鲜的关系重要性让两国臣服于大明。铭文中也描述了琉球在大航海时代兴盛贸易的景象。同样也提及了祈求佛教保国泰民安之意明代初期琉球和朝鲜交往的过程中,文书往来成为了重要的形式。琉球与朝鲜通过将南海所获得的土产、方物,转送至大明,再从大明朝获得佛经等物品。通过这样的贸易往来,琉球弥补了自身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促进了国家的繁荣。
参考文献
《南聘纪考》
《高丽史》
《李朝实录》
《太祖实录》
《朝鲜王朝实录琉球史料集成》
《历代宝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