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两军各自列阵野战,发起进攻时是怎么冲锋的? 一: 演义小说里,就是大将令旗一展,然后全军一个猛冲,至于具体怎么冲,从《东周列国志》到《三国演义》,甚至蔡东藩的中国通俗演义,作者们没一个能说得清楚,实际他们自己可能也不知道。 因为兵法运用这东西,古代不是人人能接触得到的。 二: 而影视作品中的古代军队冲锋,就是大家一窝蜂的疾步飞奔向前,速度很快,很猛,但是没有队列与队形了。 然而这样只讲速度而没有队列的冲锋,那就成了土匪,而不是军队了,结果肯定是一败涂地。 三: 真正的古代军队步兵野战进攻,应该是这样的。 “冲锋”二字,其实是没有的。正确的说,是列队推进。 以数百人为一小阵,队形必须要严整紧密,然后挺着兵刃,踩着鼓点、整整齐齐地一小阵接着一小阵,一步一步前进。而毎个小阵之间,都有一定间隔距离,每前进十步左右,鼓点稍作停顿,就要整顿一下队形,以保持整齐。然后鼓点再响起,再一步一步前进。 兵法上的“其徐如林”,讲得就是这个场面,徐徐而进、枪矛密集如林,这样的前进,才会给敌军带去一种如泰山压顶般的压迫感。 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平时训练就要讲列阵而战,阵型密集整齐,肩并着肩,千百人步调一致,才能刀枪如林,才可以丛枪戳去,这才是真正的战斗力。 关于“丛枪戳去”这个词,见于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与《练兵实纪》, 当徐徐而进的军阵迫近到了与敌白刃相接的距离时,具体怎么个打法又有讲究了。 决不是各自施展武艺,扑上去一通乱杀。而是按照平时训练,一队一队的上步执枪刺击,刺击时大呼吼“杀”一声,每一队人呼吼三次、刺击三次。这叫作:三呼三击。 三呼三击之后,如果敌军已呈崩溃状,那么才可以不拘阵型,以小队为单位一涌而上扑杀。这是《练兵实纪》临敌交战篇里明确的。 关于列队推进,三呼三击,与每前进十步或数十步就要整顿队形,《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书中也有一段论述。所以,这应该是冷兵器时代军队白刃战的真正交战之法。 然而有意思的是:如果敌军不崩溃,那么怎么办? 兵书上也没说清楚这事,那么可以推测,很可能就是第一队队列间隔拉开,第二队插上,接上第一队,继续上前三呼三击。如此周而复始,轮番攻击,直到敌军崩溃为止。 这就是结阵而战,拼得就是各自的训练程度与纪律严明。也是拼谁的军阵先产生混乱,那么谁一定就会先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