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时期的22位国家元首中,徐世昌是比较特殊的一位。 徐世昌在清朝时是正儿八经地科举仕途出身。1886年,31岁的徐世昌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3年后授翰林院编修。按照正常的仕途路径,翰林院编修可以外放知县、知州等地方官,在地方做出政绩之后晋升之路就很快。 但甘于做冷板凳的徐世昌并没有急功近利,而是在翰林院一呆便是9年,刻苦读书、关心时事的同时积极疏通各类关系,在他看来,只有待在京城才能接触到上层人物。 在翰林院坐冷板凳的第10个年头,徐世昌终于等来了转机。1897年,督练新军的袁世凯向朝廷上奏,让徐世昌出任新建陆军稽查全军参谋军务营务处总办,其实就是相当于秘书长或参谋长。从翰林院到新军任职,总归有点以高就低,但徐世昌并不在意,欣然赴任,从此成为袁世凯的得力助手,身边的第一智囊。 此后,徐世昌的仕途开始走上坡路。 1904年,49岁的徐世昌出任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阅卷大臣; 1905年,50岁的徐世昌出任军机大臣,署理兵部尚书; 1906年,徐世昌出任东三省总督,成为疆臣之首,联名奏事时署名甚至排在当时的直隶总督袁世凯之前; 1909年,徐世昌授体仁阁大学士,成为当时汉人枢臣中唯一最受朝廷信任者。 进入民国后,徐世昌曾极力反对袁世凯称帝和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最后与袁世凯分道扬镳。 1918年,徐世昌当选中中华民国大总统,至1922年辞职,任职近5年,成为北洋时期担任国家元首最长的一个。 翰林出身的徐世昌,从一个穷酸文人到清朝疆臣之首,再到民国的国家元首,一生可谓活到了极致!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