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了大量火枪的明军,如果在战斗时遇上了下雨天,火绳枪无法开火了,那该怎么办? 前段时间写了戚继光在《练兵实纪》记录的蓟镇明军作战方式,明军结阵野战时,当敌军进入六十步内,以吹天鹅声喇叭为令,火枪、火铳、火箭、弓矢依次射击,形成多轮齐射火力。 具体如下: (1)前方第一、二排鸟铳手先打两轮火枪齐射,然后快速退到队列末尾,抽出长刀准备白刃战。 (2)第三排的快枪手(长柄单眼铳)紧接着打出一轮齐射,然后倒执快枪,在队列内准备白刃战。 (3)第四排镗钯手以镗钯为依托,点燃火箭齐射一轮,然就执镗钯准备白刃接战。 (4)第五排的勾枪、夹刀棍、大棒手们用合力弓齐射一轮弓箭, 这样,连续五轮火力齐射过后,各执兵刃,听擂鼓声,以鸳鸯阵型向前推进,进入白刃战阶段。由此可见,戚继光练出来的明军,火力不可谓不强! 于是有人问: 这样的明军火力倒是强,然而万一下雨了,明军的火枪开不了火。而蓟镇明军的对手却是以冷兵器为主的蒙古骑兵,几乎不受下雨天的影响,那这仗该怎么打?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实际也非常简单。 答案是: 以冷兵器为主的蒙古骑兵更怕下雨,古代军队下雨天不会打仗,一下雨,肯定收兵罢战。 首先,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弓箭才是主力武器,打仗主要靠弓箭。如果在雨天用兵,弓体受潮,弓弦失去张力,箭矢发飘,就没有了穿透力。蒙古骑兵的弓箭失去了威力,骑射武功就废了,那还怎么打仗? 况且下雨天强行用弓,还会有大批弓在战后报废,制弓不易,没人会舍得有大批量的弓报废情况出现。 其次,雨天道路湿滑,泥泞不堪,那更是骑兵的大忌,因为马匹在湿滑地面冲锋会马失前蹄,人马受雨淋后也会生病等等,这些都是致命因素。 所以,无须考虑下雨了火枪打不出怎么办,下雨了,肯定各自收兵。因为雨天打仗,是古代的兵家大忌! 举一个古代雨天不打仗的例子: 隋末,李渊起兵后,率四五万义军向长安进兵,被隋将宋老生阻于霍邑。 宋老生有精兵二万,兵马偏少、却战斗力强。李渊兵马虽杂,但人多势众。 双方谁也不怕谁,但就是只对峙、却不交战,这是为什么? 原因就是天气恶劣,大雨连绵,道路泥泞湿滑,这种天气根本没法打仗。 一定要等到天气转晴之后,地面干燥之后,双方才展开了大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