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改前后,少将、中将和上将的授衔条件有哪些变化? 我军现在的军衔,就是88式军衔,和职级不是一一对应的。除了军委级、正军级、正师级这3个职级之外,另外的职级都有“一职两衔”的情况,其中较高的为基准军衔,较低的为辅助军衔。 军官在上任之初,都是佩戴辅助军衔,并且会在任内晋升为基准军衔。例如副团级军官,辅助军衔是少校,基准军衔是中校。副师级军官,辅助军衔是上校,基准军衔是大校。副军级军官,辅助军衔是大校,基准军衔是少将。 这就是为什么过去,我军同时存在副团级少校和副团级中校,正团级中校和正团级上校,副军级大校和副军级少将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我军还存在军衔高配的情况,例如正营级军官,原则上都是少校,但极少数资历深厚的正营级可能高配为中校。正师级军官,原则上都是大校,但极少数担负外交职能的正师级军官,可能高配为少将。 这两种情况叠加在一起,很容易引起职级和军衔不匹配的情况,例如副团级少校和正营级中校,副军级大校和正师级少将等,到是如此。在军改之前,我军对将官的授予,标准如下: 1、少将:担任副军级职务超过一年,并且军龄达到30年的副军级大校,可以晋升为少将。 2、中将:担任副大军区级职务超过一年,且军龄满35年的副大军区级职少将,可以晋升为中将。 3、上将:担任正大军区级职务超过两年,同时晋升中将的时间已满4年的,可以晋升为上将。 由于当时“一职两衔”的情况,所以职级和军衔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一个职级对应两个军衔。例如副军职军官既有大校、也有少将。副大军区职军官既有少将、也有中将。正大军区职军官既有中将、也有上将。这些就是上文提到的基准军衔和辅助军衔的区别,虽然职级相同,但是军衔不同。 2016年军改以后,特别是是2018年军衔制改革以后,情况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基准军衔和辅助军衔都取消了,军衔高配也一并被取消了。全部实行“一职一衔”制度,也就是一个职级,只对应一个军衔。例如副军级和正军级军官都是少将,副战区级军官都是中将,正战区级军官都是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