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二月,即公元1162年,56岁的南宋开国皇帝赵构将皇位禅让于皇太子赵昚。此后他便开始了他长达二十五年的太上皇帝生涯。当时的赵构。算不上高龄,身体也很好,没有任何疾病,然而他为何会选择退位呢?这其中的理由当然不只是他昭告天下的“倦勤”那样简单。 首先赵构并非赵氏嫡系,并且,在独生子夭折后,他在没有任何儿子,皇太子赵昚是养子,但是这位养子却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嫡系子孙,赵构选择主动退位,能够避免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 其次,赵构在杀害岳飞后,遭到了朝野上下包括很多重臣在内的严重不满,朝堂更加混乱,他为了能够保住”皇位“,精神长期紧绷,这个越来越不踏实的皇位让他越坐越不舒服。 更为重要的是,公元1161年,金朝海陵王完颜亮撕毁和约,率领金军大举南下,虽然渡江失败,但是却把赵构吓得不轻,他妥协退让的求和政策在朝野上下招致了一片反对声,赵构的统治更加不稳,他更害怕落的像父兄那样“北狩”的凄惨下场。 他之所以选择退位,实际上就是为了甩锅,为了方便随时逃跑,退居二线仍然能够保住皇位,将这样一个烂摊子扔给新皇帝,他便不再是金朝紧盯并且要捉住的对象,而是一个能在新皇帝的优待下过着奢靡颐养生活的太上皇。赵构了解赵昚,他知道这位自己挑选的继承人的最大优点就是孝顺,赵昚会对他的话言听计从,也会对自己极尽孝顺,这样划算的买卖,何乐而不为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