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烽火台话题时,网友们有这样一问,特别的有意思:当古代的千里边防线都点燃了烽火,狼烟迭起时,该如何去判断敌军兵力多少以及、敌军具体位置在又哪儿? 答案如下。 其一,古代烽火墩台相当于早期预警作用,只提供敌军进兵方向与来犯兵力的大概数字。 比如小股敌军,大队人马,或者有敌大军来犯,这些都可以用烽烟为几股来判定。 但是,守烽火墩的士兵绝不是战兵劲卒,更不是斥堠哨骑,他们是不负责报告具体敌情的。 况且西陲北彊之敌,都是轻捷剽悍、来去如风的骁骑,敌骑在快速移动。 所以,烽火墩守兵只负责用烽烟告诉后方,敌人来了。但是却不会管敌军的具体位置,以及敌军向哪儿去了。 其二。 如果想要知道“来犯敌军具体兵力多少,敌人要向哪儿进攻”,等等这些问题,就是边防城堡军寨的守将和他麾下野战部队的职责了。 戚继光在《练兵实纪》里说道: 凡遇有敌骑入寇,当面烽火墩点起烽火,立即左右分传,计蓟镇边墙延袤曲折二千余里,不过三个时辰可遍。 这时候,沿线各路兵马立即进入紧急战备,收拾器械,由守将分派任务。或出发急援,或整修城防,等候斥堠回报再定出战或守备等等。总之,必须保证驰援与守备两不误。 那么,就可以想定一下这样的场面了。 如果烽烟是从东向西依次而来的,那么沿线驻军野战部队集结,各路兵马皆分二部。 一部分在城池堡寨设防待命,另一部兵力只管向东前进。而斥堠哨骑先行,每五里一拔,至少放出数十里外,在大部队之前查明敌兵进攻方向,并急速向后方传递军情。 如果烽烟是从西向东来,或由北向南来,那么以此类推,依法而行。 最后,根据《练兵实纪》,明朝蓟镇边防沿线各路驻军大概情况为: (1) 烽火墩每隔一二里就有一个。十里左右设有上一级烽火台,就是空心敌台,台内驻百总官与三五十名战兵。并下辖五至十个烽火墩。 (2) 每五座敌台则驻有一把总官及麾下战兵,机动作战兵力估计应有百余。 (3) 每十座敌台设有一千总,就是千户,麾下至少有数百战兵。 这样,如果来犯之敌为小股散骑,那么凭百里范围之内的百总官、把总官,以及千总麾下战兵,就足以应对。 如果敌军大举来犯,那么每二百里范围内,必有一支千人兵力规模的野战部队驻守。 那么,要知道敌军究竟在哪儿,有多少人,要向哪儿去等等,这些具体情况的查明,是战是守,那就是这些野战部队的职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