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粮10%结果不是粮食涨价10%,而是一直涨价到饿死10%的人为止?

有鱼的综合 2024-11-15 02:07:07

缺粮之辩:科学论断还是危言耸听?

“缺粮 10% 的结果不是粮食涨价 10%,而是一直涨价到饿死 10% 的人为止” 这一观点备受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其科学性的质疑。究竟这是科学的推论,还是为了吸引流量的夸大其词,成为了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观点争议的由来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缺粮 10% 的结果不是粮食涨价 10%,而是一直涨价到饿死 10% 的人为止” 这一观点在粮食安全和国际政治经济相关文章及自媒体中广泛流传,并非偶然。

随着全球疫情的蔓延,多个国家为保障国内供应链,纷纷出台政策限制粮食等农产品出口。例如,越南作为全球第三大大米出口国,下令暂停签署大米出口新单;柬埔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也陆续做出收紧农产品出口的决定。这一系列举措引发了市场的担忧和恐慌。

联合国报告显示,2020 年全球近 10% 人口面临粮食短缺。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全球有多达 7.2 亿至 8.11 亿的人正面临饥饿,在全球人口中的占比达到近 10%。这一数据反映出全球粮食安全形势的严峻性。

此外,国际物流也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中粮期货研究院分析师范婧雅指出,自从国际海事组织执行限硫令以来,船运的燃料成本有所提高,再加上疫情造成的物流影响,粮价会有所上涨。

这些现实情况使得 “缺粮 10% 的结果不是粮食涨价 10%,而是一直涨价到饿死 10% 的人为止” 这一观点备受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其科学性的质疑。究竟这是科学的推论,还是为了吸引流量的夸大其词,成为了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二、历史案例中的粮食危机

(一)丁戊奇荒的恐怖记忆

清朝光绪年间的丁戊奇荒是一场特大旱灾,波及山东、河南、陕西等多个省份。这场灾难导致农作物歉收甚至绝收,引发了严重的粮食短缺和社会动荡。据记载,当时 “天祸晋豫…… 贫者饥,贱者饥,富者饥,贵者饥,老者饥,壮者饥,妇女饥,儿童饥,六畜饥…… 食草根,食树皮,食牛皮,食石粉,食泥,食纸,食死人肉…… 食人者死,忍饥致死,疫病死,自尽死,…… 饿殍载途,白骨盈野。”

在受灾的地区又是当时人口稠密的地区,受影响的百姓据后来估计在 1.6 亿到 2 亿之间,占到了当时全国人口的一半左右;死于饥荒和后续瘟疫的人数大约在一千万人以上。其中山西又是人口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曾经有人在这个时候路过山西灾区,写道:“车行历碌中时,觉双轮所过,脆折有声,异于沙石,谛视之乃人骨也…… 孰知风尘飞动,蓬松乱卷…… 妇女之髻,长者男子发辫也。”

从丁戊奇荒可以看出,粮食在饥荒时期是绝对的刚需,一旦粮食减产,人们为了生存会想尽一切办法寻找食物,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状。

(二)历史教训的启示

从历史上的丁戊奇荒等事件中,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粮食在特殊时期的重要性。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一旦出现短缺,将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冲击。首先,粮食短缺会导致物价飞涨,使得普通民众难以承受,生活陷入困境。在丁戊奇荒中,粮食价格飙升,人们不得不食用草根、树皮甚至观音土等难以消化的东西,最终导致肚涨而死。其次,粮食短缺会引发社会秩序混乱,犯罪率上升。灾民们为了生存,组成抢粮部队,到处抢劫粮食,社会陷入混乱。此外,粮食短缺还会导致人口锐减,不仅因为饥饿而死,还会因为疾病和自杀等原因死亡。丁戊奇荒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提醒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重视粮食安全,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只有这样,才能在特殊时期保障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命安全。

三、当下粮食危机的表现

(一)全球粮食价格暴涨

近年来,全球粮食价格呈现连续上涨的态势。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22 年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价格已经上涨了 30% 左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数据显示,2021 年 11 月,全球商品价格指数为 183.85,同比上涨了 59.9%,其中农产品价格上涨了 21.8%。粮食价格的上涨导致许多贫困地区的人们难以负担,饥饿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目前全球有多达 7.2 亿至 8.11 亿的人正面临饥饿,在全球人口中的占比达到近 10%。然而,全球粮食价格暴涨的背后原因并非粮食供应不足。一方面,不利天气导致国际粮油价格总体上涨,如小麦市场,干旱和霜冻造成俄罗斯小麦产量预期降低,乌克兰部分地区也出现霜冻,麦价上涨;玉米市场,气象预报显示,美国玉米种植带将出现风暴及大量降雨,放缓美国玉米播种进度,玉米价格上涨。

另一方面,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实施了超宽松货币政策,尤其是美国的无限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流动性过剩。由于美元是全球大宗商品的计价货币,所以全球商品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粮食价格也不例外。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问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分配上存在巨大差异。在粮食生产方面,占全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发展中国家,只生产占世界产量 48% 的谷物,37% 的肉类和 23% 的奶类;而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发达国家,却生产了占世界产量一半以上的谷物和大多数的肉类和奶类。按人口平均的谷物产量,发达国家约为 1500 斤,而发展中国家仅为 500 斤。在粮食消费方面,发展中国家每人每天其营养量大都低于正常的需要量,大约有 4—5 亿人民处于饥饿和严重的营养不良状态;而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上将近一半的粮食,都超过了正常的需要量。

贫穷、土地分配不均、经济垄断、国际债务和战争等人为因素是造成发展中国家饥饿的主要原因。目前,几乎全球的种子产业都被攥在美国杜邦先锋公司、德国 KWS 种业集团、法国马格兰种业集团等少数跨国种业公司手中,美国的 ADM、邦吉、嘉吉以及法国的路易达孚,也掌控了全球 80% 的粮食交易量,已逐步实现了粮食市场的垄断。这些利益集团通过人为减产、投入工业生产等方式,将粮食储备保持在紧缺状态,从而获取高额利润。

(三)国际局势与粮食危机

国际局势不稳对粮食贸易产生了严重影响。联合国秘书长表示,近几个月持续的国际纷争或可导致全球五分之一人口,也就是多达 17 亿人陷入饥饿当中。国际纷争导致大麦、小麦等主要农作物总产量降低,占比可能达到 30% 之多。一些粮食储备不足的国家,必然会受到此次纷争的波及。粮食短缺带来的粮价上升已经初有体现,如果继续持续下去,居高不下的粮价未来很有可能会超出农业发展薄弱国家的承受范围。

此外,红海局势恶化也加剧了人们对全球粮食贸易的担忧。由于红海在全球五分之一的小麦贸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潜在的中断可能导致航运成本增加、延误,并对世界粮食安全产生负面影响。粮食危机背后的利益集团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通过垄断粮食交易、保持粮食稀缺等方式,操纵全球粮食市场。这些利益集团的行为不仅影响了全球粮食供应的稳定,也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饥饿问题。

四、观点科学性的探讨(一)粮食浪费的影响

目前我国粮食等食用农产品在收获、运输、储存以及餐饮消费等环节的损失和浪费惊人。据中国农科院的一项调查研究报告称,全国每年粮食和食用农产品的损失与浪费数量分别为粮食 6192 万吨,水果 2195.7 万吨,蔬菜 25362.9 万吨,肉类 1212.1 万吨,水产品 824.4 万吨。以蛋白质含量概算,如果避免部分浪费,我国每年就可减少 1000 多万吨的大豆进口。在城市餐饮行业,一些消费者节约意识淡薄,普通餐馆一桌饭菜一般至少剩下 10%,全国餐饮业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蛋白质和脂肪量分别高达 800 万吨、300 万吨。在一些单位的集体食堂和家庭中,粮食浪费现象也不可轻估。粮食损失和浪费,相当于在吞噬我国稀缺的耕地、水源和能源。我国每年损失和浪费的粮食、肉类和水产品总量,折合成标准粮约为 8228.5 万吨,比黑龙江和河南两个产粮大省年产量高 600 万吨以上。

如果能够减少粮食浪费,将极大地缓解粮食压力。然而,反食品浪费法的出台却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反食品浪费法有可能会带来粮食短缺安全隐患。因为大家平常浪费粮食的钱最终会返还到食品生产、粮食生产中,假如大家都不敢浪费粮食了,总的食品消费量就会变少,随之而来的是生产粮品的收益减少、资金投入减少,最终是国家的粮食产能缩减。但这种观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粮食产能的缩减并非仅仅由消费减少决定,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节约粮食的潜力

节约粮食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大事。我国以占世界耕地的 40% 和水资源 25% 的人均资源量,生产的粮食总产量高居世界首位,保障了占世界 22% 人口的丰衣足食,这一成就来之不易。但从生产、加工、储运和消费的全过程看,我国粮食资源浪费和损耗也十分惊人。

从提高国民素质入手,增强全民节粮自觉性。唤起全民爱粮节粮的浓厚意识,把节约粮食资源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从普及科学健康膳食知识入手,改善国民生活方式。采取以植物性食物为基础的多样化食物消费模式,合理增加动物性食物,减少油类和食盐消费量,提高居民膳食的合理化水平。从改变消费方式着眼,广泛提倡自助式用餐。既卫生简便,又避免浪费,还弘扬文明消费风尚。以改善农户储粮条件为关键,提高科学储粮水平。有效减少农村粮食储存损耗。

如果能够充分挖掘节约粮食的潜力,将对缓解粮食压力起到积极作用。

(三)工业力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工业化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一方面,工业化可能会占用耕地和优秀人力资源,对粮食生产产生负面影响。持否定观点的学者认为,工业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负面影响,其逻辑是工业化就要占用耕地,耕地减少就意味着粮食产量的减少,同时工业化还要占用优秀人力资源,这意味着粮食生产效率的下降。

另一方面,工业化也可能对粮食生产产生积极影响。有学者认为,从短期看,工业化和粮食生产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但从长期看粮食生产和工业化是统一的。在工业化进程中,我国把现代工业化的成果用于农业,在粮食生产中不断增加机械、电力、化肥、农药等现代化生产要素的使用量,促进了粮食生产能力和效率的提高。

此外,工业化发展对粮食安全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如土地资源减少、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农业劳动力的减少等。但可以通过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提升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等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综合考虑粮食浪费、节约潜力以及工业力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等因素,“缺粮 10% 会饿死 10% 人” 这一观点并非完全科学的论断,但也并非危言耸听。粮食作为绝对刚需,一旦出现短缺,确实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冲击。然而,通过减少粮食浪费、挖掘节约粮食的潜力以及合理发展工业化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粮食压力,降低粮食短缺带来的风险。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采取综合措施,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

五、结论与展望

过对 “缺粮 10% 的结果不是粮食涨价 10%,而是一直涨价到饿死 10% 的人为止” 这一观点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该观点并非完全科学的论断,但也绝非危言耸听。粮食作为人类生存的绝对刚需,一旦出现短缺,确实会给社会带来巨大冲击,然而通过多种措施,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粮食压力,降低粮食短缺带来的风险。

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从全球范围来看,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温饱与健康,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以及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正如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所强调的,粮食安全是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应对粮食危机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一方面,要减少粮食浪费。全球每年因浪费而损失的粮食数量惊人,若能有效减少浪费,将极大地缓解粮食压力。同时,要加强对公众的教育,提高全民节约粮食的意识,让节约粮食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要挖掘节约粮食的潜力。通过改善国民生活方式、提倡自助式用餐、提高科学储粮水平等措施,有效减少粮食在生产、加工、储运和消费等环节的损失和浪费。此外,要合理发展工业化。在工业化进程中,要充分考虑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通过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提升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等对策,实现工业化与粮食生产的协调发展。

展望未来粮食安全形势,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也充满希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技术将不断创新,粮食产量有望进一步提高。例如,基因编辑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的应用,将为粮食生产带来新的机遇。同时,国际合作也将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各国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危机,畅通供应链,建设开放、稳定、可持续的大宗商品市场。此外,公众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也将不断提高,节约粮食、关注粮食生产将成为社会的主流风尚。

总之,粮食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只有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采取综合措施,我们才能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0 阅读:0

有鱼的综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