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类似的言论,即粮食增产和包产到户,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没有一毛钱的关系,都是因为科技的发展,化肥、农药、种子的使粮食产量提高云云。
接着就列举一些数据,说六七十年代挖了多少水库、七十年代进口了多少化肥生产线,然后证明包产到户正好赶到节点上了!
节点理论真是绝了,包产到户刚刚好,来的正是时候。
哪就不知道,挨着美丽国、挨着我国的两个缺粮国,他们的节点在哪里?能预测一下吗?
他们的体制和我们六七十年代类似,这应该不难预测吧!
据说,挨着我们的缺粮国,八十年代初过得比我们好的多!
可现在我们楼都盖起来了,他们还在埋头打基础,据说每天八分饱,基础都没劲打了!
据说,要盖楼连水泥沙子都没有,没法盖,基础就只好一直打下去!
那些能预测节点的预言家,如果能预测出来,就悄悄给哪里的百姓说一声,也好给那里的农民打打气!
再一个就是既然粮食问题这是化肥种子的问题,那这两个缺粮国为什么不进口?我们不会不卖给他吧!
还有曾经的、散了的北方大国,也就是老大哥,你说他们当初缺什么?
土地?不缺吧!沃野千里!
化肥?不缺吧!化肥出口!
机械化!不缺吧!重工业发达,拖拉机、康巴恩(COMBINE,联合收割机)很早就有了,早就实现机械化了!
那为什么粮食不够吃?还要腆着脸进口美丽国的粮食?
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没有人的积极性,没有责任心,别说没有好的生产资料,就是有,也不一定挣钱。
现在,科技不谓不发达,种子、化肥满足供应,但是有几个政府投资或者企业家投资的高规格的温室大棚是挣钱的。
而与此相对照的山东寿光、莘县的大棚蔬菜不挣钱的极少,为什么?
因为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比较低,即使经济作物也是如此,经济作物收益大,但投入也大,生产资料和基础建设倒是其次,关键是运行起来人工花费很大。
农民自己搞大棚种植,都是两口子住在大棚旁边,也就是和大棚连着的一两间小房,吃住都在那里,有空有活就干,其实有时候庄稼活就适合这样干,人工成本很低,其实算算收入,也就是挣个打工的高工资。
别看一家是两个人管理,有空孩子再帮帮忙,如果雇工,五六个人也干不了这么多活,因为雇工是按时间上下班的,也就是一天工作八个小时左右。
如果企业家投入的大棚,就要请人管理,雇工干活。
农业生产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而且用工不容易计算,计划不周,就会浪费很多的工,就会大大的增加用工成本,所以我知道的靠雇工种大棚蔬菜的,挣钱的极少!
我们这里前些年利用扶贫资金建起来了不少高规格的温室蔬菜大棚,设想的是:大棚建好后以优惠条件租给贫困户或者租出去收取租金资助贫困户。
但是高规格的大棚建起来以后,因为我们当地没有种植蔬菜的习惯,露地的蔬菜都很少有人种,租大棚种蔬菜的几乎没有,后来动员有实力的、做生意的村干部来种。
我知道的两个做生意挣钱有些家底的村干部,由于没有种大棚菜经验,技术员要雇,干活基本全靠雇人,结果几年赔你一两百万而告终,全县的温室大棚除了低价租给了外地(莘县)的几个大棚以为,几乎都闲置或拆除,本想养鸡生蛋结,果连鸡都饿死了。
以上说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明,农业生产产出比较低,要靠精细管理要产量,要靠精打细算减少开支要效益,责任心很重要。
而责任心产生于切身利益,为什么我不看好生产队大集体,就是因为生产队责权利不明确,大家的其实人人有份,又都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
回到开始的话题:如果现在去农村问七八十岁的老农民,问他为什么现在产量这么高?
他的回答肯定也是优质充足的化肥、高产种子、高效农药的作用,因为包产到户后,绝大多数人都是管理上心,差别肯定就是优质农资。
但你问问他,生产队时期,自留地粮食产量高,还是生产队产量高?
我下乡时问过一位老农,那回答是毫不犹豫的:
“自留地的比生产队要高一半子,没有自留地挨饿更厉害,自留地产量不高分自留地干嘛?
那时候,自留地小麦产量都四百多斤,生产队二百多斤算好的了,一百多斤的面积大,也有连种子也收不回来的!”
自留地粮食产量为什么生产队高?
农民的回答很简单:就是管着上心!
所谓的上心就是保证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是不误农事,保质保量。
别的不说,七十年代农民自留地玉米苗期和生产队的差异,大的产量就能相差30%以上。
自留地玉米苗期,苗齐、苗壮、没有全苗断垄现象。
生产队很难做到这一点,很多地块都存在缺苗断垅,玉米苗老少三辈的现象,小时候,小孩子吃的甜棒秸,就是发育晚,没有结玉米穗的空棵玉米,自留地基本不存在这种现象,因为即使缺棵苗,农民移苗时也要尽量把坑挖大一点,苗土带的多一点,少伤根,再多浇一点水,移的苗很多不用缓苗。
生产队也移苗补苗,但质量差远了,造成移苗缓苗时间长,生育期延迟,授不上粉,结不了穗。
这只是一个环节,但直接影响亩穗数,各个都有差异,最后产量就差多了。
说到这里想起评论区一位网友的评论:
说实话,这种评论显示出这位网友只是为的抬杠,没有基本的科学头脑和常识。
单干比大集体产量比较,要在基本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才有可比性,包产到户头一二年化肥种子和生产队差别不大,产量提高可以说80%因素,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管理上心结果。
生产队种植的小麦品种,增产潜力在500斤左右,这种产量按现在的产量水平算是低产,不需要施太多的肥料,原来的施肥水平加精细管理就能达到。
500斤小麦的水平相当于盖土坯房,盖的好坏,主要是是不是上心,是不是注意各个细节。
不需要多少沙子、水泥和钢筋,只有盖三层以上的楼房,那才需要沙子、水泥、钢筋等好的建筑材料,另外,还要去有图纸和相应的技术。
我是学农学专业的,小麦栽培课说的很明确,低产要提高产量,主攻方向就是精心管理,也就是说要把土坯房盖的高一点、质量好一点,只要处处留心,注意细节就行!
盖土坯房真的不需要多少沙子水泥,因为土坯是靠泥浆粘合的,不是沙子水泥。
粮食中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才需要良种良方配套。
包产到户前种的小麦品种都是四五百斤的产量水平,我们这里生产队小麦产量平均超不过200斤,达到300斤的寥寥无几,一百斤以下也有一定的面积,这些大多是盐碱地。
我八三年上农校,八五年学小麦栽培,老师说,包产到户后,我们地区的小麦产量按照每年100斤左右水平增长,现在已经达到五百斤左右的水平了,这是一个槛。小麦低产变中产,靠农民的积极性,精细管理就能达到,产量再提高,适合密植抗倒伏的小麦品种要有突破,良种配良方才能实现。
现在的品种如果加大肥水就会倒伏,品种是限制小麦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
我们鲁西北,产量达到800斤左右是八十年代末,随着矮杆适合密植的小麦新品种的出现,在合适的肥水管理的条件下达到的。
可以说包产到户后,农民通过精细管理,小麦、玉米每亩地都能够实现增产一百斤,一年两季,就是200多斤粮食,每人一亩半地,每个人能增加粮食300斤,增加300斤粮食,当年解决吃饱是没有问题的。
靠包产到户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靠精细管理,很快解决了温饱问题,这从以包产到户前社员自留地的粮食产量水平也能得到证实。
解决了初步的温饱,生活有了改善,有了初步的积蓄,农民才有钱进一步投入,农民投入积极性的提高,才促使农资企业进一步扩大再生产!
可以说如果没有包产到户,农民积极性的提高,就不会有农资企业的飞速发展。
搞过农资经营都知道,没有市场需求就没有生产的提高。
小麦、玉米田等除草剂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其实就是我国经济的全民发展,私营企业的增多,农民打工挣钱的机会增多,农民需要减少农田用工来普及的。
如果还是大集体,农民粮食都不够吃,起码不能放开肚皮吃的情况下,绝不会花钱使用除草剂,原因是:
一是因为购买除草剂要拿本来就不足的粮食来换。
二是使用了除草剂,农民不是更没活干了吗?那不是让队长作难吗?
因为腾出时间也没处去挣钱,自己人工除草和花钱买除草剂相比就相当于挣钱了。
大家在网络上搜搜生产队除草的照片就知道,都是几十口人排着队除草,按照书面语言,是你追我赶,实际生产就是不紧不慢、说说笑笑、拉着家常,到地头歇半天,再除回来就散工。
看看上图是前面否定包产到户的哪位网友的言论:第一句“第一吃不饱饭是你们灯粉宣传出来的,并不是真的吃不饱饭。
我真是无语了,天底下还有这样厚颜无耻之人,这样不顾事实的话都能说的出来,其实和这样的人争论就毫无意义,好在蛤蟆再叫的欢,只是徒增噪音,也左右不了天气!
它叫它的,大自然要保持生态平衡,就要包容!一种声音即不正常,也寂寞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