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石室禅院:千年古刹的静谧与辉煌!
厦门石室禅院,坐落于海沧区新阳街道霞阳村玳瑁山山麓,是闽南地区最古老的寺院之一。
据《海澄县志》记载,禅院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最初为修行者的石室,后于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正式建为寺院。
历经宋、元、明、清、民国五个朝代的多次重修,明朝时期达到鼎盛,拥有“殿宇三重,僧舍六十四间”的宏伟规模。
然而,岁月流转,现仅存一幢大殿,建于道光年间,经光绪年间重修,成为历史的见证。
禅院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载体,更与历史事件紧密相连。
寺院后山的“游城古寨”和“尖山古寨”是明代戚继光抗倭的遗迹,见证了民族英雄的英勇事迹。
2001年,海沧投资区批拨土地用于禅院扩建,使其焕发新生。
石室禅院的建筑布局沿山势自然上升,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现存建筑占地约5000平方米,寺墙内庭院宽敞,长21.8米,宽11.5米,进深12米。
禅院坐南朝北,主体建筑包括大雄宝殿、药师密坛、祈福钟殿等,其中108米长的九龙照壁尤为壮观,堪称中国最长的照壁墙。
禅院后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交相辉映。
相传玳瑁山有“十八景”,如“高山天湖”、“试剑石”、“观音崖”等,每一处都蕴含着动人的传说。例如,“试剑石”相传为文殊菩萨以剑试石,喻示佛法如宝剑,能斩断世间烦恼。
石室禅院是药师佛道场,以其独特的宗教文化吸引着众多信众。
禅院内设有药师密坛、祈福钟殿等设施,其中万福万寿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钟,重24吨,刻有10000个“福”字和10000个“寿”字,象征一年24节气的平安与吉祥。
禅院还积极弘扬佛教文化,举办各类法会和慈善活动。
2000年,住持忠明法师创立了厦门市石室禅院慈善功德会,以“感恩、净心、惜福”为理念,开展助学、济贫、环保等公益活动。
近年来,石室禅院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不断进行现代化改造。
2004年启动的重修工程使禅院占地面积达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新增了琉璃宝塔、钟楼、鼓楼等建筑,成为集弘法、学修、慈善为一体的综合性寺院。
禅院还致力于文化交流,2015年与海峡两岸各界人士共同创立了石室书院,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2017年,禅院被批准为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进一步促进了两岸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厦门石室禅院,这座千年古刹,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闽南地区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
无论是追寻历史的足迹,还是感受佛教的宁静与智慧,这里都能让人心生敬畏与感动。未来,石室禅院将继续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