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的阳光一定很好。广东汕头潮南区的河岸边,两个小小的身影蹲在浅滩边,水花溅起时或许还带着笑声。可谁能想到,这竟是他们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幕?路过的行人瞥了一眼,以为孩子在游泳,转身离开;直到水面恢复平静,悲剧已悄然定格,两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在4月19日的周末午后,永远沉入了河底的阴影。
我盯着新闻里的“意外”二字,胸口发闷。意外?这两个字背后,藏着多少被忽视的必然?孩子们不过是想在河边找点乐子,可危险的水域从未贴上警示标签。路人的误判,让救援的黄金时间在“以为”中流逝,而那句“加强防溺水教育”,早已在年复一年的悲剧中,成了最熟悉的陌生词。
这不是汕头第一次因溺水刺痛人心。十年前的金灶镇新林水库,一个孩子洗手失足,全家七口接连下水施救,最终无一生还,他们都不会游泳,却用最原始的亲情本能冲向死亡。更早的山西平遥,六个孩子在冰面玩耍坠入冰窟,年龄最小的才5岁,冰层下的挣扎连呼救声都来不及传出。每一次新闻标题里的“痛心”“警钟”,都像一根刺,扎在社会的神经上,可痛感为何总在淡化?
有人说,孩子天生亲水,危险防不胜防。可真的如此吗?福建那位刷手机的爷爷,若早一秒抬头,或许就能拉住走向河边的3岁孙子。小区景观池边若多一道围栏,昆明7岁男孩的呼吸或许不会停在那个黄昏。我们总在事后追问“如果”,却忘了“如果”本可以变成“行动”,潮阳区的“竹仔鱼”防溺水项目,用专职安全员巡河、青年突击队劝导、甚至开发线上巡河小程序,硬是让辖区连续两年实现“零溺亡”。你看,不是做不到,而是愿不愿把“重视”从文件里拽到现实中。
溺亡从来不是偶然的悲剧,而是一连串疏忽的叠加。家长以为“看一眼手机没关系”,学校把安全教育缩成一句口号,社会将警示牌立在无人注意的角落。更可怕的是,许多孩子连呼救的机会都没有,溺水是沉默的,身体会直立水中,头微微后仰,像在安静地凝视天空。这种“无声的死亡”,更需要一双时刻警惕的眼睛。
此刻,我想到一个细节:在潮阳区的防溺水培训中,孩子们学会了“叫叫伸抛”救援法,大声呼救、拨打急救电话、用长杆递物、抛漂浮物。这套动作背后,是对生命的敬畏,更是对“鲁莽英雄主义”的颠覆。当社会开始教会孩子“智慧救援”而非“盲目牺牲”,当游泳课真正走进校园而非停留在“严禁下水”的禁令里,或许我们才能从根源上剪断悲剧的链条。
写完这些字,窗外的晚风正掠过楼下的池塘,泛起细碎的波纹。我突然起身,给老家的侄子发了条语音:“暑假别去河边,要玩水就叫上你爸。”有些提醒,重复一千遍也不多余;有些生命,脆弱得容不下一次侥幸。
此刻,我也想问问屏幕前的你,你记忆中最深刻的安全教育是什么?
如果路过河边看到独自玩水的孩子,你会怎么做?
评论区,等你分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