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上午9点,《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新指南)发布会成功召开,新版指南以崭新的面貌来到了大家面前。新指南是在2018年版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高血压及相关疾病领域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修订完成的。修订委员会由王继光教授担任主任委员,陈鲁原教授、李南方教授、林金秀教授、孙宁玲教授、祝之明教授担任副主任委员,张宇清教授、刘靖教授担任秘书长。修订委员会由我国高血压领域的多个学术团体及专家学者组成,指南兼具教育性和实用性原则,深入分析近年来发布的临床研究证据,结合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将研究证据与专家的智慧凝结,形成这部指导性文件。
新指南发布会上,撰稿专家代表王增武教授、王继光教授、张宇清教授、孙宁玲教授、陈鲁原教授、谢良地教授、林金秀教授、刘靖教授、祝之明教授和李南方教授分别按照章节顺序分别对指南的要点内容进行了解读,总结如下:
新指南符合国家政策和卫生服务体系要求,体现我国高血压防控现状与人群特点。
1.高血压诊断标准维持≥140/90 mmHg(1 mmHg=0.133 kPa)不变,但强化血压管理以进一步提高高血压控制率的理念得以体现,推荐一般患者(包括65~79岁老年人)诊室血压降至<140/90 mmHg,如能耐受应该降至<130/80 mmHg。
2.高血压分级保留3级高血压。因为我国3级高血压患者超过2千万人,这部分患者的诊断和干预策略与风险较低的1、2级高血压有着显著不同,需要特别关注这部分患者并进行积极监测与治疗,避免发生靶器官损害。
3.重视高盐饮食、肥胖、增龄等我国重要的高血压危险因素,并分别给出了这些危险因素的干预措施。
4.采纳了中国人群的相应标准,包括根据中国人群研究结果把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心室肥厚的左心室重量指数的界值更改为男性≥109 g/m2和女性≥105 g/m2;纳入了来自中国人群的点尿评估食盐量公式。
5.充分依据我国自己的高血压研究成果,超过36%的参考文献第一作者为中国学者,并纳入了中国最新的RCTs结果,如SSaSS(替代盐)、DECIDE-salt(减盐)、CHH(健康饮食)、STEP、CHINOM、ANTI-MASK等研究。
6.对中医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新指南是与时俱进、独具创新的指南。具体新增内容包括:
1.新增“我国高血压防控计划和项目”章节。
2.新的血压测量方法:自动诊室血压测量、可穿戴设备血压测量。
4.提出新的治疗理念:分级、分期、分型。
5.新增“诊室血压以外的降压治疗目标”,强调诊室外血压以及24 h血压控制在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
6.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大篇幅更新,更多基于中国的循证医学证据,建议更为具体可行。
7.新的降压治疗方法,包括替代盐、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内皮素双受体拮抗剂、中医药、经肾动脉去肾交感神经、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等。
8.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危险因素中增加“心率增快”和“高尿酸血症”,并在“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处理”章节对应新增“心率控制”和“降尿酸治疗”。
9.新增“改善和逆转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章节,指出靶器官损害评估应成为高血压患者随访的重要内容。
10.新增“高血压的特殊表型”章节,包括白大衣性高血压、隐蔽性高血压、清晨高血压、夜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单纯舒张期高血压。
11.新增6种合并临床情况的高血压处理(认知障碍、肥胖、抗肿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心理障碍)。
12.新增2种继发性高血压类型(结蹄组织病与高血压、血液疾病与高血压)。
13.新增“高血压互联网医疗”章节。
14.其他大篇幅更新的内容还包括:我国高血压人群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的器械治疗、肾实质性高血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社区高血压的防治策略及规范化管理。
同时,康迅网将新版指南更新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整理,便于临床医生了解(文章内容较长,标绿的为修改的内容,同时五、六、八章节为修改的重点章节,因内容繁多,本文仅整理修改内容的标题)。
第一章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及防控现状
要点1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及防控现状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高。近年来中青年人群及农村地区高血压患病率上升趋势更明显。
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三率)已有明显改善,但总体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分别达51.6%、45.8%和16.8%。高血压“三率”女性高于男性,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中青年人群“三率”较低。
高钠、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吸烟,过量饮酒,心理社会因素等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危险因素。
我国政府和专业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高血压防控计划和项目,旨在进一步提升高血压防控水平。
第二章 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
要点2 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
诊室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
24 h动态血压和夜间血压与心血管风险的关联甚至更密切。家庭血压,尤其是家庭清晨血压,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脑卒中仍是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冠心病事件也有明显上升。
高血压导致的其他并发症包括心房颤动、心力衰竭、终末期肾病、痴呆等。
第三章 血压测量
要点3A 静息状态下血压测量步骤
坐位安静休息至少5 min后,测量上臂血压,上臂应置于心脏水平。
推荐使用经过准确性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Ⅰ,C),不建议使用水银血压计(Ⅲ,C)。
使用标准规格的袖带,臂围大者(>32 cm)应使用大袖带,臂围小者(<24 cm)应使用小袖带(Ⅰ,C)。
首诊时测量两侧上臂血压,以血压读数较高的一侧作为测量血压的上臂(Ⅰ,B)。
测量血压时,应相隔30~60 s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收缩压或舒张压的2次读数相差10 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Ⅰ,C)。
老年人、糖尿病或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应该加测站立位血压。站立位血压在卧位或坐位改为站立位后1 min和3 min时测量。
在测量血压的同时,应测定脉率(Ⅰ,B)。
要点3B 各种血压测量方法评价
诊室血压是诊断高血压、进行血压水平分级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常用方法(Ⅰ,A)。
应尽可能进行诊室外血压测量,确诊高血压,识别白大衣性高血压与隐蔽性高血压,评估降压疗效,诊断难治性高血压(Ⅰ,C)。
动态血压监测还可评估血压昼夜节律,判断夜间高血压、清晨高血压等临床表型。
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实时家庭血压监测是血压管理的新模式。
四肢血压测量计算踝/臂血压指数或两侧上臂或下肢血压差值,可用于诊断外周动脉疾病(Ⅱa,B)。
第四章 诊断性评估
要点4 血压分类与心血管危险分层
高血压定义: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诊室血压≥140/90 mmHg;或家庭血压≥135/85 mmHg;或24 h动态血压≥130/80 mmHg,白天血压≥135/85 mmHg,夜间血压≥120/70 mmHg。
根据诊室血压升高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Ⅰ,C)。
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临床并发症以及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等合并症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4个层次(Ⅰ,C)。
第五章 高血压的治疗
(重点更新)
要点5A 降压治疗的获益人群
要点5B 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的时机
要点5C 降压治疗的目标
要点5D 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
要点5E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要点5F 高血压的器械治疗
要点5G 中医药在降压治疗中的应用
要点5H 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处理——血糖控制
要点5I 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处理——调脂治疗
要点5J 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处理——抗血小板治疗
要点5K 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处理——房颤的抗凝治疗
要点5L 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处理——心率控制
要点5M 改善和逆转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第六章 高血压的特殊表型
(重点更新)
要点6A 白大衣性高血压
要点6B 隐蔽性高血压
要点6C 清晨高血压
要点6D 夜间高血压
要点6E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要点6F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
第七章 特殊人群的高血压
要点7A 老年高血压
一般情况下,65~79岁老年人血压≥140/90 mmHg应开始药物治疗(Ⅰ,A),≥80岁老年人收缩压≥150 mmHg可开始药物治疗(Ⅱa,B);并存衰弱等老年综合征者启动药物治疗的时机可适当放宽(Ⅱa,C)。
建议65~79岁老年人降压目标<140/90 mmHg,如患者可耐受,可降至<130/80 mmHg(Ⅱa,A);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降压目标<150/90 mmHg(Ⅱa,B),如患者可耐受,可降至<140/90 mmHg。
并存多种共病或老年综合征患者降压目标需个体化,衰弱患者收缩压应不低于130 mmHg(Ⅱa,C)。
要点7B 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
注:判断儿童血压水平应考虑年龄、性别和身高因素。其中,3~15岁参照“中国3~17岁男、女年龄别和身高别血压参照标准”中对应年龄、性别和身高的血压第95百分位(P95)为判断界值。
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高血压,均应将其血压降至P95以下(Ⅰ,C);当合并肾脏疾病、糖尿病或出现靶器官损害时,应将血压降至P90以下(Ⅰ,B)。
多数患儿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后,其血压可达到控制目标;必要时应考虑启动药物治疗(Ⅱa,C)。
要点7C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
HDP患者,当诊室血压≥140/90 mmHg时应启动降压治疗(Ⅰ,B)。
具有子痫前期高危因素的孕妇应在妊娠12~16周开始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 mg/d)预防子痫前期,直至分娩前(Ⅰ,A)。
HDP患者应在产后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和危险因素筛查(Ⅰ,C)。
降压治疗时,血压水平不低于110/70 mmHg(Ⅲ,C)。
第八章 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
临床情况的高血压(重点更新)
要点8A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要点8B 高血压与认知障碍
要点8C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要点8D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要点8E 高血压合并外周动脉疾病
要点8F 高血压合并肾脏疾病
要点8G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要点8H 高血压合并肥胖
要点8I 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
要点8J 抗肿瘤治疗与高血压
要点8K 高血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要点8L 高血压与免疫系统疾病
要点8M 围手术期高血压的管理
第九章 难治性高血压
要点9 难治性高血压
难治性高血压的诊断需要同时符合诊室和诊室外的血压标准(Ⅰ,C)。
需严格排除以及寻找导致假性难治性高血压的原因(Ⅰ,C)。
需筛查潜在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因,尤其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Ⅰ,C)。
提倡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合理应用降压药以及使用药物最大剂量或患者能够耐受的最大剂量(Ⅰ,C),需要时可考虑经皮去肾神经术治疗(Ⅱb,B)。
第十章 继发性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在高血压患者中约占10%,但不少来自特定人群的研究结果显示其占比可能更高。继发性高血压是其他疾病或病理生理状态导致的高血压,涉及肾及肾血管、内分泌、睡眠呼吸、自身免疫、神经、血液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以及药物、机械血流障碍、单基因突变等病理生理状态。继发性高血压除高血压造成的心血管危害以外,与之伴随的低血钾、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高醛固酮、高皮质醇、高儿茶酚胺、低氧血症等还可导致独立于高血压之外的心血管损害。
第十一章 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
2.高血压急症与亚急症的治疗
2.1.高血压急症的治疗:一般情况下,初始阶段(数分钟到1 h内)血压控制的目标为平均动脉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的降低幅度不超过治疗前水平的25%。在随后的2~6 h内将血压降至较安全水平,一般为160/100 mmHg左右。如果可耐受这样的血压水平,临床情况稳定,在其后24~48 h逐步降低血压达到正常水平。
2.2.高血压亚急症的治疗:对高血压亚急症患者,可在24~48 h将血压缓慢降至160/100 mmHg。没有证据说明此种情况下紧急降压治疗可以改善预后。许多高血压亚急症患者可通过口服降压药控制,如长效二氢吡啶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还可根据情况应用袢利尿剂。
第十二章 社区高血压防治策略及规范化管理
要点12 社区高血压防治策略及规范化管理
及时检出高血压是防治的第一步。在社区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首诊测血压”制度并提供机会性测血压的条件。
将高血压患者管理融入全科医生日常医疗工作中,建立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高血压分级诊治体系以保持双向转诊通畅,并逐步建立网络化的信息管理系统。
提高高血压患者防病自我保健和自我管理意识。普及推广使用家庭血压测量技术。
编辑丨卢璐
审核丨冯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