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个普通的春节,河南新县的高家湾村飘着细雪。程如松坐在女婿家的火炉旁,喝着热茶,与女婿高定新一家闲聊着家常。话题不知怎么就转到了自己家乡红安县姜家岗的革命历史上。"我们那里的烈士陵园里,埋着73位红军烈士呢。"程如松说道,"其中有一位叫高德福的红军营长,1932年在战斗中负伤,最后不幸牺牲了。"话音未落,屋内突然安静下来。高定新和他父亲高厚学的脸色骤然变得苍白。"您说的是不是我细爷爷?"高定新颤抖着声音问道。这个偶然的相遇,会揭开什么样的历史往事呢?
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色历史
1929年深秋,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一支由300多名农民和工人组成的武装队伍正在向黄安县城进发。这支队伍由红四方面军的前身——红四军第31团率领,他们将在这片土地上点燃革命的星火。
这片群山环抱的土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红军的重要根据地。北接河南新县,东连麻城,西靠黄陂,三省交界的特点为革命力量的发展提供了天然屏障。当时的黄安县(今红安县)成为了鄂豫皖苏区的核心区域之一。
1930年初,为了解决伤病员救治问题,红军在姜家岗村一处背靠青山、面向溪流的地方设立了战地医院。这里地形隐蔽,易守难攻,成为了红军重要的后方医疗基地。当地群众纷纷加入到支援革命的队伍中,有的担任担架队,有的负责送药送饭,还有的在附近放哨站岗。
姜家岗战地医院最初只是几间茅草屋,后来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扩建成了一个能容纳数十名伤员的医疗点。医院的大夫除了给伤员治伤外,还经常为当地百姓义诊。一位名叫老何的赤脚医生,不仅在医院里救治伤员,还带领当地群众采集草药,研制中药治疗方案,为缺医少药的战地医院解决了不少困难。
1931年夏天,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围剿"。为了转移伤员,姜家岗的群众们挨家挨户献出门板,将重伤员抬往更安全的地方。在转移过程中,有些伤势过重的伤员不幸牺牲,被安葬在了姜家岗附近的山坡上。
1932年初,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西征。一些无法随军转移的重伤员暂时留在了姜家岗战地医院。但随着敌军的步步紧逼,这些伤员的处境变得越发危险。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他们分散安置在各家各户中。然而,在一次敌军的突然袭击中,仍有多名伤员和照顾他们的群众不幸牺牲。
这些为革命献出生命的英雄们,大多被安葬在了姜家岗附近的一处山坡上。当时,村民们用木板刻了简易的墓碑,上面写着烈士们的名字。但在后来的战乱中,这些木质墓碑大多损毁了,留下的只有73座无名烈士墓和两座留有姓名的烈士墓。
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姜家岗的战地医院见证了无数感人的故事。有的伤员临终前将仅有的几块银元托付给照顾他的村民,要求转交给家人;有的伤员则在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革命事业,叮嘱身边的同志继续战斗下去。这些故事在当地群众中代代相传,成为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德福烈士的英勇事迹
1928年秋天,河南新县高湾村的青年高德福正在田间收割稻谷。一支红军小分队经过村口,向村民们宣讲革命道理。这支小分队的政委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共产党为穷苦百姓谋翻身的理想,高德福当即放下镰刀,跟随小分队参加了革命。
在加入红军后,高德福被编入红四军第31团。由于他识字较多,又熟悉当地地形,很快被选拔为班长。在一次护送伤员的任务中,他带领全班战士成功突破敌人封锁,将重伤员安全转移到后方医院,因此被提拔为排长。
1930年春,高德福所在的部队在黄安县城外与国民党军展开激战。战斗中,他带领全排战士巧妙利用地形,在山间设伏,一举歼灭敌军一个连。这次战斗的胜利,为红军打开了通往黄安县城的通道。因表现突出,高德福被任命为营长。
在担任营长期间,高德福率部参加了多次重要战役。他创新性地提出"山地游击战术",利用大别山区的地形优势,带领部队采取"打了就走,散了就聚"的战术,多次打击敌军。这种战术后来被红四方面军推广使用,成为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作战经验。
1931年夏天,为了保护战地医院的安全,高德福奉命带领一个营的兵力在姜家岗地区设防。他组织村民修建工事,设置暗哨,建立了一道严密的防线。在此期间,他还抽空给战地医院的伤员讲述革命故事,鼓励他们坚持治疗。
1932年初的一个雨夜,敌军出动两个团的兵力,对姜家岗地区发起突袭。高德福带领战士们在泥泞的山路上与敌人展开激战。在掩护伤员转移的过程中,他身中数弹,仍坚持指挥战斗。最终,他因伤势过重,在送往医院的路上牺牲。
当地群众将高德福安葬在姜家岗的山坡上,在他的墓前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刻着他的名字和牺牲时间。战后,当地群众在整理烈士事迹时,发现高德福生前写过一封家书,信中提到:"我是新县高湾人,参军是为了劳苦大众能过上好日子,就算牺牲也在所不惜。"这封信被保存在了姜家岗村的老支书家中。
在高德福牺牲后,他所在部队的战友们将他在山地战术方面的经验整理成册,编入了红军战术手册。他提出的"依托山势、伏击敌人"的战术思想,为后来红军在大别山区的战斗提供了重要参考。
令人惋惜的是,由于战争年代信息传递困难,高德福的家人一直不知道他的具体牺牲地点。直到多年后,这个秘密才在一次偶然的家庭聚会中被揭开。
三、寻亲路上的新发现
2010年,姜家岗村成立了"寻找烈士亲人工作小组",由退休教师张明德担任组长。工作小组首先对村里保存的革命史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其中包括当年老支书家中保存的文件、照片和信件。在这些资料中,他们发现了高德福烈士的家书和一些零散的战斗记录。
为了提高寻亲的准确性,2012年湖北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派出专家组,对姜家岗73位烈士墓进行了科学勘察。通过对墓区土层、填埋方式的研究,专家们确认这批烈士墓确实形成于1930年代初期。在其中两座保存相对完好的烈士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残存的军装碎片和印有"红四军"字样的铜扣。
2015年春,专家组在对高德福烈士墓进行修缮时,意外发现了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盒。盒中装有一枚红军领章、一个印有"鄂豫皖军区"字样的印章和几张已经褪色的照片。这些实物为确认烈士身份提供了重要线索。同年,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民国时期的档案时,发现了一份1932年的《红军战斗人员伤亡统计表》,其中明确记载了高德福营长在姜家岗战斗中负伤牺牲的情况。
2018年,随着DNA技术在寻找烈士亲属工作中的应用,专家组从高德福烈士墓中提取了DNA样本。通过与河南新县高湾村多位老人的DNA比对,初步确认了高德福烈士的身份信息。这一发现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跨省寻亲工作组。
工作组通过走访新县高湾村的老人,收集到了更多关于高德福的信息。据村中90岁的刘老太回忆,高德福是村里有名的能人,不仅识字,还会算账,经常帮村民写信。1928年参军前,他在村里担任过私塾教师。他参军后,家里只收到过两封信,后来就再也没有消息。村里人一直以为他是在河南境内牺牲的。
2020年,工作组在对姜家岗革命历史进行调查时,发现了一份特殊的手稿。这是当年姜家岗战地医院的一位护士写的工作日记。日记中记载了高德福负伤后被送到医院的情况:"高营长伤势很重,但仍在询问战士们的情况。他说自己是河南新县人,让我们有机会帮他捎个信回家。可惜当时敌人突然袭击,他没能等到写信的机会......"
2023年初,在一次对革命文物的普查中,工作人员在姜家岗一位老党员家中发现了一本泛黄的笔记本。笔记本记录了1932年至1935年间姜家岗地区的革命活动,其中详细描述了高德福带领部队保护战地医院的事迹,以及他英勇牺牲的经过。这本笔记的发现,为高德福烈士的身份确认提供了最后的佐证。
四、跨越90年的家族团聚
2024年除夕夜的偶遇,让高德福烈士的后人终于找到了寻找了近一个世纪的亲人。春节假期结束后,高定新带着父亲高厚学专程来到红安县姜家岗,与当地的工作组进行了深入交流。
高厚学带来了家中珍藏的老照片和族谱。照片中的高德福穿着一身青布衣服,站在新县高湾村的老宅前。族谱显示,高德福是高家第十二代单传,1906年出生。高厚学说,这些年来,家里一直在寻找细叔公的下落,但因为年代久远,线索有限,始终未能找到确切信息。
2024年3月,红安县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对高家提供的资料进行了认真核实。通过比对高德福的出生年月、籍贯、参军时间等信息,与此前发现的革命历史档案高度吻合。更关键的是,高定新父子的DNA检测结果与烈士墓中提取的DNA样本比对结果呈现高度相似性,这从科学角度证实了他们的血缘关系。
确认身份后,姜家岗村"寻找烈士亲人工作小组"的成员带领高家父子来到了烈士陵园。站在高德福烈士的墓前,高厚学将一面绣有"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的锦旗放在墓碑前。这面锦旗是高湾村的乡亲们得知消息后,连夜赶制出来的。
在姜家岗村,老支书的儿子将保存了几十年的那封家书的原件交给了高家父子。信纸已经发黄破损,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辨。信中高德福写道:"新县的父老乡亲们,我在湖北的革命工作很顺利,已经当上了营长。等到革命胜利了,我一定回来看望大家......"这封信让高家父子第一次读到了先辈的亲笔书信。
姜家岗的老党员们还为高家父子讲述了他们从上辈人那里听来的往事。1932年那场战斗中,高德福带领战士们在东面山坡设伏,成功阻击了来犯之敌。他身负重伤后,仍坚持组织战士转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当地群众冒着枪林弹雨,将他的遗体安葬在山坡上,并在坟前种下了一棵银杏树作为标记。
这棵银杏树现在已经长成了大树,每年秋天,金黄的叶子铺满烈士的墓地。姜家岗的村民们一直把这片烈士陵园当作革命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来此开展祭扫活动。现在,银杏树下又多了一块新的墓碑,上面镌刻着高德福烈士的生平事迹。
4月5日清明节这天,高定新一家与姜家岗的乡亲们一起,参加了烈士陵园的公祭活动。来自新县高湾村的乡亲们也专程赶来,带来了家乡的土特产。两地的群众在烈士墓前,共同追忆了这段跨越90年的革命历史。
五、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2024年4月15日,姜家岗村召开了以"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座谈会。来自河南新县和湖北红安的党史专家、退休老教师、烈士家属代表等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上,专家们系统整理了高德福烈士的革命事迹,并提出了具体的纪念方案。
根据会议决定,姜家岗村和高湾村签订了结对协议,共同建设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第一阶段工程于5月启动,在姜家岗战地医院旧址建立了革命历史展览馆。展馆分为四个展区,分别展示红四军在鄂豫皖地区的革命历程、高德福烈士的战斗事迹、寻亲过程的重要发现,以及革命传统教育成果。
6月1日,展览馆正式对外开放。首批参观者是来自红安县第一中学的学生们。他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详细了解了高德福烈士的革命历程。展馆里陈列着当年战地医院的医疗器械、红军战士使用过的武器装备,以及近年来发现的革命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面残破的红军军旗,这是2023年在整修烈士墓时发现的。
7月,两村的工作组开始着手编写《姜家岗战役史料汇编》。这本史料集不仅收录了已经发现的文献资料,还包含了对老战士、烈士家属的口述采访记录。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在红安县档案馆发现了一份1932年的作战地图,上面标注了高德福带领部队设伏的具体位置。这份地图为还原当年战斗场景提供了重要依据。
8月,姜家岗村的年轻人组建了"红色讲解员"志愿服务队。他们经过专业培训后,开始为来访的游客讲解革命历史。讲解员张小华是姜家岗村的大学生,她的爷爷曾是战地医院的护工。她收集整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比如高德福在战地医院养伤期间,经常给伤员讲述革命道理的故事。
9月,两村共同举办了"重走革命路"活动。来自两地的青少年沿着当年红军战斗的路线,实地考察了战斗遗址。在姜家岗战地医院旧址,他们找到了当年红军战士在墙上刻下的标语。在东山坡的阵地上,他们看到了保存完好的战壕遗迹。这些实物见证让年轻一代更直观地了解了革命历史。
10月,在高德福烈士牺牲92周年之际,两村的群众自发组织了纪念活动。高湾村的文艺队创作了快板《寻亲记》,姜家岗村的老党员们创作了歌曲《忆德福》。这些群众文艺作品生动地讲述了高德福烈士的革命事迹和跨越时空的寻亲故事。
11月,两村共同建立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网上展馆。通过数字技术,将革命文物、历史照片、口述史料等上传到互联网平台,让更多人能够了解这段革命历史。同时,工作组还开发了手机应用程序,游客可以通过扫描展品上的二维码,获取详细的历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