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灯火辉煌的古镇灯都,在疫情后全球经济萧条的这几年,也明显感受到了照明市场转型增长的3点压力:一是小微企业较多。据深氪新消费2020年末数据,古镇规模以上百家灯饰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占比不到10%,小型企业占比89.2%,大多企业的工业产值在2000万-5000万元区间。由于上下游配套材料充足,技术壁垒比较低,小企业之间很容易形成同质产品价格内卷,在外需缩水时议价权不高。二是代工装配居多。古镇近3万家灯饰企业,六成是做上游供应,四成做成品,标品居多,中小微企业居多,基础代工和装配制造居多。
如今人们对灯饰的需求,已不仅限于光源照明,科技、智能、艺术溢价更高的高附加值灯饰,许多仍被欧美设计师掌控。三是电商渠道不足。随着房地产行业低迷,国外房贷利率居高不下,照明装修、家居建材、卖场展会等客群势必收缩,更多增量转移到海外、线上。此外,还面临外部的压力:长三角灯饰设计的科技含量正在赶上;上游铜钢铝、电路板、光源/驱动芯片等大宗原材料元器件的价格疯涨;如果汇率波动人民币再升值,会继续压薄利润。
这三点情况是中山灯饰产业带从几十年前起步发展就带的原始问题,如今想要解决,解铃还须系铃人,在内卷不动的时候,或许出海外卷是个寻到更多增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