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门是木头做的,为何攻城时不用火烧?因为不能烧,也不敢烧

恨之看历史故事 2024-11-20 09:10:39

《古代城门是木头做的,为何攻城时不用火烧?因为不能烧,也不敢烧》

引言:

世人皆知古代城门以木制为主,却不知为何攻城方鲜少采用火攻这般简单直接的方式。元末农民军领袖张士诚曾在太湖之畔苦攻苏州城,却不敢轻易火烧城门。此事颇有蹊跷,要知道当时张士诚麾下将士数万,携带火具更是易如反掌。为何这看似最简单的攻城方式,反倒成了古代将领们避之不及的选择?其中究竟有何玄机?这还要从一场发生在南宋末年的襄樊之战说起。

一、铁桦枣木的秘密

北宋年间,工部主事赵国华在《营造法式》中详细记载了城门用材的标准。城门所用木材须经过严格筛选,通常选用生长百年以上的铁桦木或千年枣木。这两种木材不仅坚硬如铁,且具有极强的耐火性。据记载,南宋时期的开封城门就采用了直径超过一米的铁桦木,这些木材皆取自嵩山深处的原始森林。

工匠们对城门木材的处理极为讲究。以建造汴京城门为例,木材砍伐后需经过至少三年的晾晒,以确保木材完全干燥。期间,工匠每隔三个月就要翻转木材一次,并用特制的油脂涂抹表面。这种油脂由桐油、石灰和猪血调制而成,不仅能防止木材开裂,还能增强木材的防火性能。

铁桦木本就坚硬异常,经过特殊处理后更是刀斧难伤。北宋年间,金兵攻打汴京时曾多次尝试火烧城门,却收效甚微。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金兵连续三日在城门前堆积柴薪纵火,城门却依然岿然不动。这便是铁桦木特殊的物理性质所致。

城门的坚固程度还体现在其精妙的构造上。以南宋临安城的城门为例,木门表面每隔一尺就钉有一排青铜门钉,每颗门钉重达五斤。这些门钉不仅能防止攻城方用斧凿破门,还能分散火势的集中燃烧。门板之间还会镶嵌铜条,既能加固门板,又能在受热时快速散热。

工匠们在制作城门时还有一个重要工序,就是在门板之间填塞特制的防火泥。这种防火泥由盐巴、石灰、黄土和稻草混合制成,能有效阻隔火势。据《宋史》记载,开封城门在金兵的猛烈进攻下,外层木板虽有烧灼痕迹,但内层门板却完好无损,这正是防火泥起到了关键作用。

除了门板本身,城门的框架结构同样经过精心设计。以明朝南京城的聚宝门为例,城门两侧设有石质门框,上方为瓮形石拱,整个门洞呈"凹"字形。这种结构能让火势难以集中,即便外层木门被烧毁,内层结构仍能保持完整。

值得一提的是,城门的厚度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南宋时期的襄阳城门,单扇门板就厚达三尺有余。如此厚重的门板,即便是猛烈的火势也难以在短时间内烧穿。再加上守城士兵在城楼上的浇水灭火,更让火攻城门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守城方的致命反击

火烧城门看似简单,实则凶险万分。元末攻城战中,张士诚军队多次尝试火攻苏州城门,却屡屡遭受惨重损失。守城方早已在城门附近布置了周密的防御工事,这些防御设施专门针对火攻战术。

据《吴中纪事》记载,苏州城的守军在城门两侧设置了多处箭楼,每处箭楼能容纳二十名弓箭手。一旦攻城方企图靠近城门纵火,就会遭到密集的箭雨袭击。更为致命的是,守军在箭楼中储备了大量的火箭。这些火箭以硫磺、硝石浸泡箭头,一旦射中攻城方携带的火具,反倒会引发更大的火势。

城门上方的城楼也是守城方的重要阵地。南宋襄阳城的守军在城楼上设置了多个吊桶,内装石灰水。一旦发现敌军在城门前堆积柴薪,立即倾倒石灰水,不仅能扑灭火势,石灰水溅到士兵身上还会造成严重烧伤。据《宋史》记载,蒙古军在进攻襄阳时,曾有一支百人队在城门前遭石灰水浇灌,伤亡惨重。

守城方还在城门两侧的城墙上开设了多个铅汁槽。这些槽道平日里用泥封住,一旦遇到敌军火攻,立即打开槽道倾倒滚烫的铅汁。熔融的铅汁不仅温度极高,还会顺着地面流淌,让攻城方无处可躲。明朝《武备志》中详细记载了这种防御设施的构造,称其为"铅汁槽"。

城门洞内的设计同样暗藏杀机。以南宋临安城为例,城门洞顶部预留了多个投石孔,守军可以通过这些孔洞投掷石块和檑木。一旦攻城方在城门前集结,立即遭到迎头痛击。更为狡猾的是,守军经常在石块上涂抹火油,等攻城方用水浇灭地面的火势时,这些石块反而会借水势飘开,将火势引向攻城方。

除了主动防御,守城方还在城门外设置了多重障碍。最外层是护城河,其次是马面,再次是瓮城。这三重防线让攻城方难以直接接近城门。特别是瓮城的设计,即便攻城方攻入瓮城,也会陷入四面受敌的境地。北宋汴京城的瓮城更是独具匠心,在瓮城内还设有陷阱,一旦攻城方闯入,守军便会放下铁闸,将敌军困在瓮城内。

守城方还会在城门外布置特殊的地形。以明代南京城的聚宝门为例,城门前方故意营造出一片缓坡地形。这种地形看似平常,实则暗藏玄机。一旦遇到火攻,守军倾倒的水和铅汁会顺着坡度流向攻城方。而攻城方若要在坡地上堆积柴薪,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被水流冲散。

正因如此,火烧城门这种看似简单的攻城方式,实则凶险万分。攻城方不仅要面对守军的强力反击,还要冒着被自己点燃的火势反噬的风险。《三国志》中记载,曹操进攻江陵时,其部下建议火攻城门,被曹操当场否决。这位叱咤风云的枭雄深知火攻城门的凶险,宁可选择更为稳妥的围困战术。

三、瓮城的巧妙设计

瓮城的设计堪称古代军事建筑的一大奇观。北宋开封城的瓮城construction particularly引人注目。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城的瓮城呈半月形,外城门与内城门不在一条直线上,形成一个"之"字形通道。这种设计迫使攻城方无法直接冲向内城门,必须在瓮城内转向前进。

瓮城的规模常常超出人们的想象。以南宋临安城为例,其瓮城内可同时容纳千人。城墙高达三丈有余,墙体厚度达到两丈。瓮城内还设有多处暗室,用于存放守城器械和储备物资。这些暗室同时也是守军的掩体,可在战时对攻入瓮城的敌军发动突袭。

瓮城的地面设计别具匠心。明代《筑城大典》详细记载了瓮城地面的特殊结构。地面呈微微隆起状,中间略高,四周略低。这种设计不仅有利于排水,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守军投掷的滚木和擂石产生更大的杀伤力。攻城方在这种地形上行进,不仅步伐难稳,还容易被滚木石块击中。

瓮城内的防御设施可谓机关重重。以元代大都城瓮城为例,城墙上每隔三步就设有一个箭垛,箭垛内还暗藏机关。守军可以通过拉动机关,使箭垛内的铁板瞬间翻转,露出预先安装的连弩。这种设计让守军能在安全位置发动攻击,又不用担心被敌军的箭矢射中。

更为精妙的是瓮城的门闸系统。南宋襄阳城的瓮城采用了双重铁闸设计。外城门和内城门各有一道铁闸,这些铁闸通过机关连动。一旦攻城方进入瓮城,守军可以同时放下两道铁闸,将敌军困在瓮城内。铁闸的重量往往超过千斤,即便是力大的士兵也难以徒手推起。

瓮城的顶部同样设有多重防御设施。明代南京城的瓮城在顶部设有多个投石孔,这些孔洞呈梅花状分布。守军可以通过这些孔洞向下投掷各种攻击性物品。特别是在夜间作战时,守军常常会投掷燃烧的火把,既能照亮瓮城内的情况,又能打乱敌军阵型。

瓮城内还设有复杂的排水系统。元代大都城的瓮城地下埋设了多根陶管,这些陶管连接着城外的护城河。平时用于排水防涝,战时则可以反向注水,将瓮城内灌成一片泥潭。《元史》记载,金兵攻打大都时,曾有一支敢死队强行突入瓮城,结果遭遇守军放水,全军陷入泥潭,损失惨重。

瓮城的设计还考虑到了守军的补给问题。以明代宁波城为例,瓮城与主城之间设有地下通道,这些通道不仅可以运送军需物资,还能让守军随时增援瓮城。通道入口往往设在暗处,即便敌军攻入瓮城,也难以发现这些密道的位置。通道内还设有多处机关,一旦敌军发现密道并试图入侵,守军可以立即启动机关封堵通道。

四、城门与城楼的特殊构造

城门的建造技艺体现了古代匠师的高超智慧。以南宋临安城的城门为例,城门采用了特殊的"凹字形"结构。城门两侧的门柱并非垂直而立,而是略微向内倾斜。据《营造法式》记载,这种倾斜角度经过精密计算,能让门柱承受更大的压力,同时确保城门在遭受撞击时不会轻易破损。

城门的材料选择也颇具匠心。北宋开封城的城门选用楠木制作,木材经过特殊处理。工匠们先将木材浸泡在石灰水中数月,再用桐油反复涂抹,最后在表面钉上铁皮。这种处理方法不仅能防止木材腐朽,还能有效抵抗火攻。即便敌军在城门前堆积柴薪纵火,处理过的木门也能坚持相当长的时间。

城门的开启机关同样独具特色。元代大都城的城门采用了双轴承设计。门轴不是单一的圆柱,而是由上下两根较细的圆柱组成。这种设计能显著减少开启时的摩擦力,即便是重达数千斤的城门,也能由两三人轻松开启。门轴还特意用青铜制作,比铁质门轴更耐磨损,使用寿命更长。

城楼的建造也处处显示出军事智慧。明代南京城的城楼采用了多层结构。最下层是实心的砖石结构,中层是用于储存军需物资的空间,最上层则是瞭望和防御设施。这种分层设计不仅增加了城楼的稳定性,还能让守军进行持久防御。据《江南通志》记载,南京城的城楼内储存的粮食足够千人食用三月。

城楼的射击孔设计尤为精妙。以明代宁波城的城楼为例,射击孔呈梯形结构,外小内大。这种设计既能保护射手的安全,又能扩大射击范围。更为巧妙的是,射击孔的底部略微向下倾斜,这样就算下雨天也不会有雨水渗入。城楼内还设有专门的箭支收纳槽,让射手能快速取箭,提高射击效率。

城楼的通风系统也是一大特色。南宋襄阳城的城楼在墙体内设计了多条通风道。这些通道不仅能调节城楼内的温度,还能及时排出箭楼内的烟雾。守军在城楼内使用火器时,烟雾能迅速散去,不会影响视线。通风道的入口都设在背向敌军的一面,避免被敌军利用。

为了防止敌军破坏城门机关,城楼内还设有备用装置。元代大都城的城楼在门闸系统之外,还设有"石笼"装置。这是一种装满巨石的木笼,通过滑轮系统悬挂在城门上方。一旦城门受损,守军可以释放石笼,用巨石封堵门洞。《元史》记载,金兵攻打大都时,曾经历这种防御手段,损失了大批攻城士兵。

城楼的屋顶也是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武备志》记载,城楼顶部往往铺设两层瓦片。外层是普通瓦片,内层是特制的铁瓦。这种设计能有效防止敌军的火箭和投石攻击。即便外层瓦片被击碎,内层铁瓦仍能保护城楼不受损害。一些城楼的屋顶还特意做成人字形,这样投掷来的火箭和石块会自动滑落。

五、城门防御的最后手段

当城门遭受强攻时,守军还准备了最后的防御手段。南宋襄阳城的守军在城门内侧预先堆积了大量的砖石和泥土。一旦城门有被攻破的危险,立即用这些材料填堵门洞。这种做法虽然意味着放弃城门的使用功能,但能有效阻止敌军突入。据《宋史》记载,蒙古军在攻打襄阳时,即便攻破城门,面对这道临时砌筑的土墙也束手无策。

填堵门洞的技术十分讲究。北宋开封城的守军采用了特殊的堆砌方式。最下层是大块的石头,上面逐层填充砖块和泥土。每一层都会浇筑石灰浆,使整体结构更加牢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守军会在砌墙时预留几个箭孔,这样即便城门被攻破,守军仍能通过箭孔射击,阻挡敌军清理障碍物。

一些城市还在城门附近修建了地道。元代大都城在主要城门附近都挖有多条地道,这些地道延伸到城外数百步远。平时用于排水,战时则可以让守军绕到敌军后方发动突袭。地道的入口通常设在隐蔽处,并用特制的石板封盖。这些石板上面覆盖泥土,种植草木,与周围环境完全融为一体。

守军还会在城门洞顶部预留投石孔。明代南京城的城门就设有多个巧妙伪装的投石孔。这些孔洞平时用木塞堵住,表面涂抹石灰,与顶部其他部分完全一致。一旦敌军攻入城门洞,守军就拔出木塞,通过这些孔洞投掷滚烫的铅汁或者石灰。由于城门洞空间狭窄,敌军很难躲避这种攻击。

最极端的防御手段是炸毁城门。南宋临安城的守军在城门下方挖有地窖,内藏火药。一旦城门即将被攻破,就引爆火药,与城门同归于尽。这种做法虽然破坏了城防设施,但能给予攻城方重创。《宋史》记载,金兵攻打临安时,曾有一支先锋部队在攻破城门的瞬间遭遇爆炸,伤亡惨重。

一些城市还在城门附近设置了特殊的陷阱。元代大都城在城门外的空地上挖设了多个陷坑,坑内布满尖锐的木桩。平时用木板覆盖,上面铺土种草,与周围地面完全一致。一旦发现敌军准备强攻城门,守军就撤去木板,让攻城的士兵落入陷阱。这种陷阱不仅能造成伤亡,更重要的是能打乱敌军的攻城节奏。

为了应对敌军的火攻,守军还会在城门附近储备大量的水缸。明代宁波城的守军在城门两侧砌有多个水池,水池通过暗渠与护城河相连。即便敌军在城门前堆积柴薪纵火,守军也能源源不断地取水灭火。水池的位置经过精心设计,既便于守军取水,又不会妨碍城门的正常开启。

在极端情况下,守军甚至会主动破坏城门前的地形。南宋襄阳城的守军就采用过这种策略。他们在城门前挖出一道深沟,并用木板临时搭建便桥。一旦敌军发动强攻,立即撤除便桥,让城门前形成一道天然屏障。这种做法虽然给自己的军需补给带来不便,但能有效阻止敌军的正面进攻。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