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共主:卡尔马联盟

芝兰学摄 2024-09-28 17:14:59

一、卡尔马联盟简介

卡尔玛联盟(Kalmar union),是14世纪末至16世纪初,由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丹麦、瑞典(包括芬兰)和挪威(包括冰岛、法罗群岛、格陵兰、设得兰群岛和奥克尼群岛)组成的共主邦联。这一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北欧国家在政治上的一次重大联合,其历史背景、成立过程、内部矛盾以及最终的瓦解,都是北欧历史中的重要篇章。

卡尔玛联盟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397年6月17日,当时在瑞典南部的卡尔马城堡,丹麦国王、挪威国王和瑞典国王的代表签订了《卡尔马条约》,正式建立了这一联盟。玛格丽特一世通过一系列政治联姻和军事行动,成功地将三个王国统一在一个君主之下,这个君主必须从上一任离世的君主的各个儿子中挑选。联盟的成立旨在加强北欧国家之间的团结,共同对抗外部势力,尤其是德意志地区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的影响。

尽管联盟在成立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如丹麦王室通过战争吞并了德意志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但内部矛盾逐渐显现。瑞典贵族对丹麦在联盟中的主导地位感到不满,尤其是对丹麦与德意志地区的紧密联系感到担忧。这种不满情绪在1430年代开始加剧,瑞典贵族要求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治权,但丹麦王室试图加强对挪威和瑞典内政的控制,导致联盟内部的离心力增强。

1520年,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Christian II)出兵镇压瑞典境内的反卡尔马派,承诺特赦后却反悔并大肆屠杀反卡尔马派贵族,这一事件被称为斯德哥尔摩惨案。瑞典贵族古斯塔夫·瓦萨(Gustav Vasa)因此揭竿起义,发动瑞典解放战争。1523年,古斯塔夫·瓦萨成功驱逐丹麦军队,恢复瑞典独立,标志着卡尔玛联盟的正式瓦解。

卡尔玛联盟的瓦解后,丹麦和挪威仍然维持着联盟关系,但瑞典恢复了独立。随后的几个世纪,北欧国家在波罗的海地区的霸权争夺战中不断交战。1658年,瑞典收复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长期被丹麦占领的南部沿海地区。1809年,俄罗斯帝国兼并了瑞典统治下的芬兰。拿破仑战争后,根据1814年的基尔条约,丹麦将挪威转让给瑞典。1905年,挪威以和平的方式从瑞典独立。至此,卡尔玛联盟的历史彻底结束,但其对北欧国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卡尔玛联盟的成立和瓦解,反映了中世纪北欧国家在寻求统一与独立之间的复杂斗争。这一历史时期不仅见证了北欧国家的政治变迁,也展现了个人英雄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在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尽管卡尔玛联盟最终未能实现长久的统一,但它在北欧历史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图1卡尔马联盟徽章

图2 卡尔马联盟旗帜

二、卡尔马联盟的成立

(1)14世纪北欧三国的政治与王室关系概述

要讲清楚卡尔马联盟的成立过程,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工作应当是梳理清楚这一时期北欧三国以及德意志地区贵族参与的错综复杂的继承关系。

在丹麦,克里斯托弗二世(Christopher II)于1320年登上王位后,由于贵族的强大以及他本人的无能,使得丹麦在1326年爆发了叛乱,克里斯托弗二世在1329年短暂复位,然而在随后的1331年年底被叛乱大贵族埃里克彻底击败并身死。他的儿子瓦尔德马流亡神圣罗马帝国。丹麦随机进入了一段极其混乱的空位期。直到1340年埃里克遭到尼尔森·艾贝斯刺杀(后者如今仍被丹麦视为民族英雄),瓦尔德马在维堡会议上被拥立为王,开始重新整合四分五裂的丹麦。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瓦尔德马基本重新整合了丹麦本土的区域,被丹麦人奉为“再兴王”。而他的女儿玛格丽特则将在卡尔马联盟的建立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3 瓦尔德马四世

在瑞典,14世纪初的国王是福尔孔王朝的比耶·马格努斯松(Birger Magnusson)。这位国王与丹麦联系紧密,而他主要的反对者——南曼兰公爵和芬兰公爵则得到了挪威国王哈康五世·马格努森(Haakon V Magnusson)的支持,前者还与老国王的女儿英厄宝公主成婚。在早期的斗争中,比耶国王和王后曾被公爵抓捕囚禁,在丹麦的压力下才重获自由。然而,在1317年,比耶用类似的手段诱骗两公爵到尼雪平城堡赴宴,趁机抓捕两人并用残忍的手段将两人虐杀(一说饿死)。这一暴行引发了公爵支持者的反抗,1318年,大规模叛乱爆发,比耶被驱逐出境,其子被处决。1319年,南曼兰公爵与英厄宝公主的孩子马格努斯在贵族的支持下当选国王。

图4 现代尼雪平城堡

在挪威,斯维雷王朝的斯维雷·西居尔松(Sverre Sigurdsson)加入农民起义军,经过多年内战,于1148年登上挪威王位,开创了斯维雷王朝。当王位传到哈康五世·马格努森(Haakon V Magnusson)时,由于他没有儿子,斯维雷家族的直系血脉就此断绝。

这一时期丹麦与瑞典之间的矛盾可以追溯至丹麦大空位时期,由于丹麦国内四分五裂的状态,瑞典从丹麦手中获取利益的前景非常诱人。14世纪20年代,斯堪尼亚和布莱金厄地区被并入瑞典,这一转让是在丹麦大主教以及当地大多数百姓的支持下,由德国人干预割让给瑞典的。作为交换,丹麦获得了34000银马克。然而,瓦尔德马上台后决心收复失地,其恢复领土完整的尝试导致两国敌对多年。

在瑞典部分中,我们提到,南曼兰公爵与英厄宝公主的儿子马格努斯被选为瑞典国王。由于哈康膝下无子,英厄宝公主的儿子对挪威王位有了较强的宣称。在马格努斯当选为瑞典国王的同一年,哈康五世驾崩,马格努斯同时坐上了瑞典和挪威两国的王位。此时由于他年纪尚小,两国分别由各自的枢密院治理。在他成年后,他把主要的精力花在了治理瑞典上,在瑞典强力推行中央集权政策,制定了瑞典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宪法(这部宪法在瑞典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对于他的制定者而言却成为了点燃火药桶的又一根引线),试图把瑞典变成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但这一举措遭到了瑞典强大贵族的极力反对。1356年,斯堪尼亚和哈兰两省爆发反对马格努斯的大规模叛乱,这次叛乱由国王的长子领导,得到了贵族政务会和其盟友——梅克伦堡的小阿尔布雷克特的支持。由于在国内地位很不稳固,马格努斯不得不依靠哈康的婚约来获取丹麦的支持。1353年,丹麦国王瓦尔德马四世的女儿,年仅六岁的玛格丽特与马格努斯的儿子哈康六世订立婚约,这也成为后来玛格丽特整合北欧三国的法理基础。这一约定在1359年由于瑞典国内叛乱的紧迫性更进一步升级为瑞典与丹麦之间的联盟。根据盟约,丹麦将获得赫尔辛堡,作为交换,丹麦帮助马格努斯收复由他的长子埃里克占领的领土。这种努力最初是不成功的,但随着埃里克在第二年夏天的突然死亡,马格努斯重新控制了他的王国。不过,他在后来梅克伦堡的阿尔布雷克特与丹麦的冲突中转变立场支持梅克伦堡,这一背信弃义的举动使得瓦尔德马成为了一个可怕的军事对手。

图5 梅克伦堡的阿尔布雷克特二世(右)和阿尔布雷克特三世(左)

(2)丹麦——汉萨同盟战争

在丹麦和瑞典的冲突中,瓦尔德马迅速地占领了斯堪尼亚的全部、布莱金厄和哈兰的南部。1361年,丹麦国王瓦尔德马发动了对哥得兰岛的战役。在战役第一阶段中,1361年7月,丹麦舰队登陆哥得兰岛,并于27日在该岛首府维斯比以南击溃了民兵的抵抗,占领了该岛。此事迅速引发了汉萨同盟和瑞典的反应,汉萨同盟,瑞典与荷尔斯泰因结成了反对丹麦的同盟,并封锁了丹麦。由于丹麦和瑞典交恶,玛格丽特和哈康的婚约也濒临破裂。瑞典方面重新选择了荷尔斯泰因的伊丽莎白作为哈康的联姻对象,然而,带着伊丽莎白返程的瑞典使团不幸遭遇风暴,被迫停靠在丹麦海岸,整个使团均被丹麦俘获并扣押。与此同时,瓦尔德马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丹麦舰队击败了汉萨同盟的舰队,解除了赫尔辛堡之围,迫使其签订《赫尔辛堡条约》,剥夺了汉萨同盟商人的大量特权,并将瑞典逐出了战争。战场上的胜利导致1363年4月玛格丽特与哈康的婚约履行。可以说,这一阶段丹麦基本获得了胜利。

然而,1364年,瑞典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贵族通过政务会将马格努斯父子罢黜。由于玛格丽特此时仅有11岁,还没有子嗣,政务会派出使者觐见梅克伦堡的阿尔布雷克特,提出由他的儿子小阿尔布雷克特继承瑞典王位。这一提议获得了阿尔布雷克特的支持。1367年,小阿尔布雷克特正式成为瑞典国王。这一事件改变了波罗的海的力量对比。汉萨同盟在瑞典政务会的支持下与1367年在科隆组建了反对丹麦和挪威的同盟。在这一阶段的战争中,联盟击败了丹麦和挪威军队,并成功入侵了瓦尔德马控制的领土。这一成功的入侵导致1370年《施特拉尔松德条约》的签署。根据条约,赫尔辛堡、马尔默、斯卡诺尔、法尔斯特博城堡及其所辖地区(均位于斯堪尼亚),将在未来15年内转交汉萨同盟;同盟应当获得斯卡诺尔和法尔斯特博鲱鱼市场年收入的2/3;同盟的商人享有贸易自由权;除非涉及生杀大事,这些商人只能通过他们本国的法律审判;瓦尔德马选择代理人或继承人需要征得汉萨同盟的同意——这是最屈辱的条款。

这份条约严重破坏了丹麦的独立自主,同时也标志着汉萨同盟在北欧的政治影响力达到巅峰。值得注意的是,瓦尔德马在批准了《施特拉尔松德条约》后,又与阿尔布雷克特二世单独签订了一份涉及丹麦王位继承权的条约。由于瓦尔德马没有男性继承人,只有两个女儿。长女英厄宝公主嫁到了梅克伦堡,生下了儿子阿尔布雷克特四世,次女即为玛格丽特,她和哈康的儿子奥拉夫于1370年出生。因此丹麦王位的候选人只能在她们的子嗣中选择。这份条约中,瓦尔德马表示如果他在没有男性继承人的情况下退位或驾崩,王位将会由阿尔布雷克特四世继承;而阿尔布雷克特则承诺返还他所控制的丹麦领土。然而,这份条约并未得到丹麦枢密院的正式承认,丹麦王位的归属仍然有转圜的可能。

(3)玛格丽特入主北欧三国

1375年,这一时刻到了。瓦尔德马四世驾崩,并未留下男性继承人。因此,两个候选人方迅速行动起来。阿尔布雷克特四世争取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的支持,后者敦促丹麦枢密院尽快选举阿尔布雷克特为王。他还得到了荷尔斯泰因的贵族支持。然而,22岁的玛格丽特有着更加高明的政治手段。她不仅通过利益交换成功地获取了枢密院重要贵族和教会的支持,更是巧妙利用了汉萨同盟担心梅克伦堡势力过大的忧虑来制衡阿尔布雷克特。玛格丽特一派在丹麦国内煽动反德情绪的计划也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奥拉夫一派的力量渐渐占了上风。1376年3月,丹麦各地经过磋商,决定选举奥鲁夫为王。5月3日,教、俗贵族云集丹麦议会,批准了选举结果。由于奥鲁夫尚未成年,遂由玛格丽特、哈康夫妇担任摄政。玛格丽特成功将儿子扶上丹麦王位,取得了她政治生涯的第一次重大胜利。1379年,阿尔布雷克特二世去世,梅克伦堡的威胁暂时解除。1380年,长期卧病在床的哈康去世,这使得奥鲁夫同时成为了丹麦和挪威的国王。

图6 玛格丽特一世

由于哈康与其父马格努斯在瑞典有过共治时期,玛格丽特获得了瑞典王后的身份,她的儿子奥鲁夫也有对瑞典王位的宣称。此时,统治瑞典的是梅克伦堡的小阿尔布雷克特,即阿尔布雷克特三世。在瑞典,阿尔布雷克特三世的统治也遇到了来自贵族的阻力。与丹麦的战争和国王对土地的兼并使得瑞典国内反德情绪逐渐抬头,阿尔布雷克特作为德国人,获得了包括卡尔马,尼雪平等皇室领地和整个诺尔兰的大量土地,将重要的封地和岗位赐予梅克伦堡人,伤害了瑞典贵族的感情。瑞典编年史家写道:“德意志人像捕食的鸟儿站在山巅,对国家实施暴政。”而政务会也绝不会坐以待毙。1371年,阿尔布雷克特就被迫将一些皇家城堡和它们所管辖的领地直接转交给了政务会,并承诺在重大政务问题上听从政务会的建议。政务会致力于强迫阿尔布雷克特归还占领的土地,并减轻德国对瑞典的经济影响。

阿尔布雷克特不仅遭遇着国内贵族越来越强的反对,与丹麦的关系更是剑拔弩张。《斯堪尼亚编年史》(Annales Scanici)记载:“1384年,瑞典国王阿尔伯特聚集大批士兵,入侵斯堪尼亚和哈兰,以武力夺取了拉霍尔姆(Laholm)城堡,但最后,奥鲁夫国王之母玛格丽特与大断事官及其他丹麦人来到这里,击退了瑞典人。这对他们而言是一种耻辱,因为他们从没有想到一位女性竟敢前往王国的军营。”阿尔伯特希望拉拢汉萨同盟,组建1370年那样的反丹统一战线。1385年6月24日,汉萨同盟在施特拉尔松德召开会议。阿尔伯特三世(瑞典国王)与四世(梅克伦堡公爵,丹麦王位的宣称者)均出席会议,但两人遗憾地发现,汉萨商人们此时无意发动新的战争,甚至决定归还斯堪尼亚的权益。玛格丽特不仅成功地孤立了梅克伦堡家族,还收回了斯堪尼亚——能更有效地对瑞典本土发动打击。瑞典和挪威本地贵族对玛格丽特的支持也在逐渐增强,这更让阿尔布雷克特感受到了压力。作为回应,他试图向贵族征收新税,还要求贵族返还从王室夺取的财产。这些危险的举措让他进一步失去了贵族的支持。

1387年夏,玛格丽特母子身处斯堪尼亚,以便及时了解瑞典局势。7月,奥鲁夫前往法尔斯特博,玛格丽特在于斯塔德(Ystad)逗留。然而,奥鲁夫在旅途中染病身亡,年仅17岁。这对玛格丽特争取瑞典王位的尝试是巨大的打击。丹麦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女性担任君主,她的权力必须通过担任合法国王奥鲁夫的监护人才能实现。此时,离瓦尔德马最近的男性血脉是梅克伦堡公爵阿尔布雷克特四世,由梅克伦堡家族入主丹麦显然是玛格丽特无法容忍的。因此,玛格丽特以惊人的效率和决心行动起来。8月10日,奥鲁夫死后仅仅一周,她就在隆德参与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选举。“大主教、主教、骑士、绅士,乃至更多的普通人……选择、接受、任命尊贵的公主、挪威兼瑞典王后玛格丽特……为我们全能的女主公、整个丹麦王国的管理者和守护者……直到她和我们同意选举并任命一位国王的那一天……”

这场选举至少在三个方面是“非法”的,或者说是违反传统的。第一,不只是在丹麦,在整个北欧都没有女性担任君主的先例;第二,选举绕开了离瓦尔德马(丹麦埃斯特里德森王朝)和哈康(瑞典比耶博王朝)更近的男性后裔;第三,程序上不符合惯例,因为玛格丽特不是经过各省议事厅(Landsting)讨论后选举的。玛格丽特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些争议:对于第一点,她回避了“女性国王”的字眼,而是采用了“女主公”“管理者”“守护者”等各方易于接受的温和称号,有君主之实而无君主之名;对于第二点,如果选举阿尔伯特四世的话,丹麦很可能会丧失独立地位,沦为梅克伦堡的一部分,因而拒绝这位候选人是捍卫国家利益的需要;对于第三点,玛格丽特离开隆德后,分别前往西兰岛、日德兰、菲英岛参加了选举,作为事后的补救措施。

而对于挪威而言,此时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瑞典的阿尔布雷克特三世(马格努斯的外甥)。对此,玛格丽特在迅速处理丹麦局势后立刻前往奥斯陆寻求贵族支持,并于1388年1月底,挪威枢密院决定效法丹麦。2月2日,玛格丽特被任命为“全能的女主公、挪威正义的管理者”。与丹麦不同的是,她在挪威的权力是终生的,没有“直到选出国王之日”的限制。奥鲁夫突然离世造成的巨大风波最终以这种方式结束。

在解决了奥鲁夫死亡的风波后,玛格丽特终于可以继续她统治瑞典的尝试了。1388年3月底,12名瑞典枢密院代表与玛格丽特在达拉堡(Dalaborg)举行会谈,选举她为“全能的女主公、瑞典真正的管理者”,并宣誓效忠,承诺绝不与阿尔伯特三世谈判或和解,全力帮助玛格丽特夺取属于瑞典王室的城堡、要塞、庄园。玛格丽特承诺,瑞典人在丹麦和挪威的地产仍可自由保留,依据瑞典的法律统治瑞典,保卫国家的边境,贵族们在阿尔伯特到来之前享有的特权不受侵犯。瑞典贵族们为玛格丽特打开了国门,但此时阿尔伯特的势力仍然控制着大片国土,德意志人比例较大的斯德哥尔摩态度尤为顽固。玛格丽特仍然需要一次决定性的胜利来真正控制瑞典。

1389年,在阿尔布雷克特征召了一支梅克伦堡军队回到瑞典后,玛格丽特也针锋相对,组建了一支军队与其抗衡。8月27日,在瑞典的福雪平城堡爆发了福雪平战役。当时,阿尔伯特决定救援被敌人围困的阿克塞瓦拉城堡,半路上得知了北欧联军向北紧追的情报。他下令军队调转方向,迎击大敌。他急于决战,马不停蹄,但很多士兵尚未做好准备。战斗开始后,阿尔伯特首先发起进攻,但梅克伦堡军队的优势没有持续很久,一些人很快丧失了斗志。最终,阿尔布雷克特的军队崩溃了。阿尔布雷西特本人和他的儿子都被玛格丽特的军队俘虏。丹麦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图7 玛格丽特在福雪平之战后接受阿尔布雷克特和其子的投降

(4)漫长的谈判与战争的结束

玛格丽特入主瑞典后,将面临一个漫长而棘手的问题——斯德哥尔摩尚未投降。这座年轻的城市建立只有一个多世纪,位于岛屿之间,又有高墙护卫,易守难攻。斯德哥尔摩的阿尔伯特余党多为德意志人,福雪平战役后他们结成了暴力组织,与瑞典本地人冲突不断。一些极端分子曾经抓捕城内的显赫市民,将他们活活烧死。1389年冬季至来年春季,北欧联军对斯德哥尔摩进行了围攻,但无法中断其海路补给,最终无功而返。

另一件值得一提的大事是玛格丽特为了王位的继承决定收养波美拉尼亚公爵8岁的儿子博吉斯拉夫。由于这个孩子的外祖母是玛格丽特的姐姐英厄宝,所以他也沾上了瓦尔德马家族的一点血统,继位合法性得到了保证。1389年年初,公爵父子前往丹麦觐见玛格丽特。后者收养了博吉斯拉夫,又把这个典型的东欧斯拉夫名字改成了常见的北欧日耳曼名字“埃里克”。

阿尔布雷克特的支持者依托哥特兰岛和梅克伦堡的港口成立了海盗组织——维塔利安兄弟会。维塔利安兄弟会最初是由梅克伦堡(Mecklenburg)的贵族和士兵组成的,他们在与丹麦的冲突中,为了支持阿尔布雷希特三世(Albrecht III)而开始了自己的海盗生涯。维塔利安兄弟会的领导者之一是尼古拉斯·施托尔岑贝彻(Nikolaus Stolzenbecher),也被称为“克劳斯”·施特尔特贝克(Klaus Störtebeker)。他们最初是作为梅克伦堡的雇佣兵,后来转变为独立的海盗团体。在他们的鼎盛时期,维塔利安兄弟会不仅在海上进行掠夺,还参与了陆地上的军事行动,有时甚至接受雇佣为不同政治势力作战。维塔利安兄弟会的名字来源于法语词汇“vitaillers”,意为“供应者”,这与他们在某些时期为被围困的城市提供食物有关。然而,他们的名字并非因为提供食物而得来,而是因为他们在没有固定薪水的情况下,通过掠夺来维持生计。他们的口号“Gottes Freunde und aller Welt Feinde”(上帝的朋友,全世界的敌人)体现了他们对传统秩序的挑战态度。

1391年10月,在瑞典尼雪平召开了第一次和平会议,无果而终,海上的战争仍在继续。第二年夏季,在丹麦沃尔丁堡(Vordingborg)举行了新一轮谈判,玛格丽特、丹瑞两国高官、梅克伦堡公爵、荷尔斯泰因伯爵、波美拉尼亚公爵、汉萨同盟代表出席,他们都代表了在波罗的海政局中有较大发言权的政治势力。阿尔布雷克特也被押往沃尔丁堡。这次谈判明显由玛格丽特主导,梅克伦堡无法接受玛格丽特的条件,谈判宣告破裂。在随后的数年中,海上的战斗与袭击仍在不时进行,1393年挪威卑尔根遭到海盗袭击,同年9月,丹麦人再次攻击了斯德哥尔摩,但仍然无功而返。

1394年7月,各方又在赫尔辛堡举行了谈判。在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后,此次谈判仍然没有最终的结果。玛格丽特要求,阿尔布雷克特可以获得6个月的自由,代价是6个月内缴纳赎金6万银马克或者放弃斯德哥尔摩。一个月后,又一次谈判在法尔斯特博举行,后来转移到阿尔布雷克特被囚禁的林霍尔辛城堡。经过漫长的试探,妥协与讨价还价后,1394年6月17日,乃立约如下:1、阿尔布雷克特可以获得3年的自由,期满之日则面临三个选项:(1)若他支付了6万银马克赎金,玛格丽特不提前一年预警就不得发动针对斯德哥尔摩控制权的战争;(2)若他无力支付赎金,父子二人将重返监狱,战争只需提前9周预警;(3)若他放弃斯德哥尔摩,和平将是永久性的。2、哥得兰岛保持4月23日以来的现状,即梅克伦堡控制维斯比,玛格丽特控制岛内其余地区。另有专门文件规定斯德哥尔摩管理权问题:在3年之内,这座城市由汉萨成员(吕贝克、斯特拉松德、格赖夫斯瓦尔德、但泽、托恩、埃尔宾、勒瓦尔)管理,所需花费则由阿尔伯特和梅克伦堡的汉萨加盟城市各负担1000马克,玛格丽特负担2000马克。

这份临时性的条约最终宣告了玛格丽特对于瑞典的控制。由于阿尔布雷克特根本无力支付如此高昂的赎金,这份条约事实上宣布了玛格丽特对斯德哥尔摩的控制。该年8月,斯德哥尔摩移交汉萨同盟,随后阿尔布雷克特父子获释。

(5)卡尔马联盟的成立

1397年6月17日在瑞典卡尔马(Kalmar)举行了卡尔马会议,这次会议导致了卡尔马联盟(Kalmar Union)的成立。北欧三国的僧、俗贵族齐聚卡尔马王家城堡。隆德(丹)和乌普萨拉(瑞)的两位大主教、两国的几乎全体主教均出席了会议,奇怪的是,挪威教会代表的级别偏低、人数极少,只有奥克尼主教和奥斯陆首席司铎到场。丹麦枢密院派来了24位贵族,瑞典和挪威各13位。没有三国以外的代表出席。

在这次会议上,三国的代表们签订了《卡尔马条约》(Kalmar Treaty),确立了共同君主的制度。根据条约,三国将共同拥戴一位君主,但各自保留其王国地位,内政保持独立,由当地的议会管治。然而,外交和国防事务则由共同君主统一管理。在卡尔马会议上,年仅15岁的埃里克(Erik of Pomerania)被加冕为三国的共同君主。

图8 埃里克加冕礼

卡尔马条约(Kalmar Treaty)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共同君主:条约规定丹麦、瑞典和挪威三个王国共同拥戴同一位君主,建立一个永恒的联盟。这一位君主必须从上一任君主的各个儿子中挑选。

王国地位:尽管三国共同拥戴一位君主,但每个国家仍然保留其王国的地位。这意味着每个国家在内政上保持独立,由各自的议会进行治理。

内政独立:各国的内政事务由当地的议会管理,这意味着每个国家在法律、税收、行政管理等方面保持自主。

外交和国防:外交和国防事务由共同君主统一管理。这意味着在国际关系和军事战略上,三国将采取统一的立场和行动。

君主的加冕:在卡尔马会议上,年仅15岁的埃里克(Erik of Pomerania)被加冕为三国的共同君主。尽管他成为了名义上的共主,但实际上权力仍然掌握在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一世(Margrethe I)手中,直到她在1412年去世。

继承问题:条约还涉及到君主的继承问题,规定新君必须从上一任君主的儿子中选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君主血统的连续性。

图9 卡尔马文件

(6)哥得兰岛的归属

由于《林霍尔姆条约》并未剥夺阿尔布雷克特的国王身份,因此阿尔布雷克特获释后,并未放弃重新夺取斯德哥尔摩的尝试。他和他的儿子以哥得兰岛首府维斯比为基地,继续进行海盗行动。1396年9月底,由于阿尔布雷克特无力支付赎金,汉萨同盟将斯德哥尔摩转让给了玛格丽特。在卡尔马会议期间,阿尔布雷克特试图通过一次军事行动占领斯德哥尔摩,然而无功而返。

阿尔布雷克特的海盗行为引起了条顿骑士团的愤怒。1398年,条顿骑士团发兵攻占了包括维斯比在内的整个哥得兰岛,彻底结束了梅克伦堡家族在北欧的统治。一年后,大团长康拉德就试图采取措施,与阿尔布雷克特签订一个“典当”协议,从而将骑士团对哥得兰岛的占据合法化。北欧联盟与骑士团的关系顿时紧张起来。玛格丽特要求严格依据《林霍尔姆条约》行事,即归还哥得兰岛,唯有维斯比可以待议。条顿骑士团拒绝离岛并拒绝了玛格丽特的最后通牒。1403-1404年围绕着哥特兰岛的战斗最终被证明是骑士团的胜利。玛格丽特被迫重启谈判,采用赎买的方式赎回了哥得兰岛。

二、卡尔马联盟的问题与其解体

卡尔马联盟从玛格丽特一世开始,历任5位君主及12位摄政官,合共93年。不过其余属地则以丹麦-挪威的名义继续由奥尔登堡王朝管治多个世纪,直到拿破仑战争后两国结束联盟关系。在北欧三国同文同种,文化差异较小,也具有共同利益的情况下,对比差异更大的波立联邦,神圣罗马帝国等联合体,这一联盟仅仅维持了不足百年是很不寻常的。其背后必然存在尖锐的问题。

1、卡尔马联盟的成立与玛格丽特一世的个人能力密切相关,缺乏社会与群众基础。

首先,玛格丽特一世的政治才能和领导力是卡尔马联盟成立的关键因素。她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战略家和外交家。在她的领导下,丹麦、瑞典和挪威三国的代表在1397年的卡尔马会议上达成了共识,共同拥立年仅16岁的埃里克为三国联盟的君主。这一举措在短期内确实加强了三国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政治联盟。然而,这种联盟的建立更多是基于玛格丽特一世的个人魅力和政治策略,而非三国民众的共同愿望或长期利益。其次,卡尔马联盟的成立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在中世纪的斯堪的纳维亚,民众对于国家认同感的建立还处于初级阶段,民族主义尚未成为主导思想。因此,卡尔马联盟的成立并没有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尤其是在瑞典,民众对于丹麦的主导地位感到不满,这种不满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积累。瑞典贵族和民众对于丹麦的政策和战争行为感到愤怒,认为这些行为损害了瑞典的利益,尤其是在经济和贸易方面。

此外,卡尔马联盟的成立过程中,玛格丽特一世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手段,包括通过婚姻联盟来巩固权力。她本人是丹麦国王瓦尔德马四世的女儿,同时也是挪威国王哈康六世的王后。这种通过婚姻联姻来加强政治联盟的做法,在短期内确实有效,但长期来看,这种基于个人关系而非民众意愿的联盟结构,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玛格丽特一世在位期间,她通过强有力的领导维持了联盟的稳定。然而,她的去世标志着联盟内部矛盾的爆发。在她的领导下,联盟的权力结构相对集中,但这种集中权力的模式并没有为联盟的长期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旦玛格丽特一世去世,联盟内部的权力真空迅速显现,各国的贵族开始争夺更大的权力和影响力。卡尔马联盟的崩溃也反映了中世纪政治联盟的脆弱性。

2、卡尔马联盟的不平等性

卡尔马联盟的不平等性也是导致其最终崩溃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不平等性主要体现在丹麦在联盟中的主导地位,以及瑞典贵族与民众对此的日益增长的不满。

首先,卡尔马联盟的成立虽然是基于三国共同拥立一位君主的原则,但实际上,丹麦在联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主要得益于丹麦在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上的优势。丹麦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南端,控制着波罗的海的重要航道,这使得丹麦在贸易和海上力量上具有显著优势。此外,丹麦的军事力量也相对强大,这在联盟的军事行动中尤为明显。

然而,这种主导地位并没有转化为对瑞典和挪威的平等对待。在联盟内部,丹麦的政策和决策往往优先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忽视了瑞典和挪威的需求和诉求。例如,丹麦在与汉萨同盟的贸易竞争中,可能会牺牲瑞典的利益来维护自己的经济地位。这种以丹麦为中心的政策导向,使得瑞典和挪威在联盟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它们的诉求和利益往往被边缘化。

瑞典对这种不平等的不满情绪逐渐积累。他们认为,作为联盟的一部分,瑞典应该享有与丹麦相等的地位和权力。然而,实际情况却是瑞典在联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被削弱。瑞典贵族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决策中缺乏足够的发言权,这使得他们感到被剥夺了应有的权力和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瑞典的不满情绪逐渐转化为实际行动。他们开始寻求改变现状,争取更大的自治权和对联盟政策的影响力。这种寻求变革的力量在瑞典内部逐渐壮大,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对派。瑞典各界开始联合起来,反对丹麦的主导地位,要求在联盟中获得平等的待遇。纵观卡尔马联盟的历史,埃里克与汉萨同盟的经济争端导致瑞典碑汉萨同盟禁运,瑞典人的不满引发了叛乱,即著名的恩格尔布雷克特起义

2-(1)、恩格尔布雷克特起义

恩格尔布雷克特起义(Engelbrekt's Rebellion),发生在1434年,是瑞典中部矿区小贵族出身的矿主恩格尔布雷克特领导的一场大规模反抗丹麦统治的起义。

在卡尔马联盟(Kalmar Union)期间,丹麦对瑞典的统治引起了广泛的不满。国王埃里克(Erik of Pomerania)试图加强对瑞典的控制,这导致了瑞典人民的反抗情绪。特别是在瑞典中部的矿区,矿工和农民生活困苦,对丹麦的剥削和压迫感到愤怒。恩格尔布雷克特利用这种不满情绪,于1434年6月领导了一场农民和矿工的起义。起义者使用棍棒、刀斧、弓箭等简陋武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丹麦控制的据点和城堡。他们捕杀丹麦官员,焚烧丹麦人的庄园邸宅,展示了对丹麦统治的强烈反抗。起义迅速蔓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

尽管恩格尔布雷克特起义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最终未能持续。起义在1435年后逐渐由大贵族所掌控,恩格尔布雷克特于1436年在耶尔马伦湖被与他积怨颇深的贵族本特暗杀,起义最终宣告失败。

恩格尔布雷克特起义对瑞典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起义虽然未能直接导致瑞典从卡尔马联盟中独立,但它揭示了瑞典人民对丹麦统治的强烈不满,为后来的瑞典独立运动埋下了伏笔。起义也显示了瑞典贵族和民众在面对外来统治时的团结和反抗精神。

图10 恩格尔布雷克特起义纪念碑

起义导致埃里克失去了挪威和瑞典的王位,让位给侄子巴伐利亚的克里斯托弗三世。克里斯托弗三世同样在瑞典不受欢迎,他去世后,遗孀勃兰登堡的多萝西娅嫁给奥尔登堡的克里斯蒂安一世,瑞典人选举贵族卡尔八世为王,双方展开战争。经过7年的战争,在1455年,克里斯蒂安一世统一卡尔马联盟。但瑞典再度叛乱,选举Sten Sture the Elder为摄政王,克里斯蒂安一世对瑞典宣战,但在布伦克堡战役中被击败。他去世后,其子汉斯得到丹麦和挪威的承认,汉斯与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结盟,与1497年在罗特布鲁战役中击败瑞典,加冕为瑞典国王。但由于1500年汉斯在军事上的失败,瑞典与1501年宣布废除他的王位,双方再度开战。最后在荷兰的调解下,汉斯被承认,但不准进入斯德哥尔摩。

克里斯蒂安二世继承了汉斯的王位。他的统治时期在下一部分中将会详述。

卡尔马联盟的不平等性揭示了中世纪政治联盟的脆弱性。在一个由不同国家组成的联盟中,如果没有平等的权力分配和利益共享机制,那么联盟的稳定性就难以维持。瑞典贵族的反抗和瑞典的独立运动,是对这种不平等性的直接回应。

3、瑞典贵族的强大势力与反抗

卡尔马联盟的崩溃与瑞典贵族的强大势力及其对君权的反抗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中世纪斯堪的纳维亚政治结构的特点,也揭示了贵族阶层在国家政治中的重要角色。

首先,瑞典贵族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在中世纪的斯堪的纳维亚,贵族阶层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掌握着土地、财富和军事力量。瑞典贵族不仅在地方层面上拥有实际的控制权,而且在国家层面上也有着显著的影响力。他们通过议会(Riksdag)参与国家决策,对国王的权力进行制衡。这种权力结构使得贵族阶层在国家政治中占据了核心地位。

在卡尔马联盟的背景下,瑞典贵族对联盟的不满逐渐转化为对君权的挑战。他们认为,联盟的成立和运作损害了瑞典的独立性和利益,尤其是丹麦在联盟中的主导地位使得瑞典贵族感到被边缘化。这种不满情绪在瑞典贵族中蔓延,他们开始寻求改变现状,争取更大的自治权和对联盟政策的影响力。

瑞典贵族的反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在卡尔马联盟的早期,瑞典贵族可能还对联盟抱有一定的希望,认为通过联盟可以获得更多的安全保障和经济利益。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丹麦的政策和行为逐渐暴露出对瑞典利益的忽视,瑞典贵族的不满情绪开始上升。他们开始在议会中提出异议,试图影响国家政策,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他们通过支持或反对君主来表达自己的立场。

到了1520年,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的统治成为了瑞典贵族反抗的转折点。克里斯蒂安二世试图通过镇压瑞典境内的反卡尔马派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一行为在瑞典引起了极大的愤怒。他在斯德哥尔摩大屠杀中背信弃义,大肆屠杀了反对他的瑞典贵族,这一事件成为了瑞典解放战争的导火索。瑞典贵族的反抗情绪达到了顶峰,他们不再满足于在议会中的抗议,而是开始采取武装行动。

古斯塔夫·瓦萨成为了瑞典贵族反抗运动的领袖。他不仅在瑞典国内拥有广泛的支持,而且在国际上也寻求盟友,如神圣罗马帝国和汉萨同盟。他的领导能力和策略使得瑞典军队在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最终成功驱逐了丹麦军队,恢复了瑞典的独立。古斯塔夫·瓦萨的胜利不仅是对丹麦统治的反抗,也是对卡尔马联盟不平等性的直接回应。他的登基成为瑞典国王,标志着瑞典贵族在国家政治中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巩固。

卡尔马联盟的崩溃和瑞典贵族的反抗,揭示了中世纪政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贵族阶层在维护国家独立和自主权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面对外部压力和不平等待遇时,贵族阶层有能力动员民众,发起反抗运动,甚至改变国家的政治格局。这一历史事件对于理解中世纪政治权力结构、贵族与君权的关系以及国家独立运动具有重要意义。它强调了在国家政治中,贵族阶层的力量不容忽视,他们的行动和决策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4、瑞典独立战争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最终导致了1520年开始的瑞典独立战争,这一战后卡尔马联盟宣告崩溃。由古斯塔夫·瓦萨(Gustav Vasa)领导的瑞典独立战争,又称为瑞典解放战争,是瑞典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瑞典从卡尔马联盟中独立出来,结束了丹麦对瑞典的统治。这场战争的背景是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试图镇压瑞典的反卡尔马派,导致了斯德哥尔摩大屠杀,激起了瑞典人民的强烈反抗。

1520年,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镇压了瑞典的反卡尔马派起义,并在宣布特赦反卡尔马派后背信弃义,在斯德哥尔摩进行了一场血腥的大屠杀,杀害了许多瑞典贵族和市民。这一事件激起了瑞典人民的愤怒,他们开始寻求独立和自由。古斯塔夫·瓦萨,作为幸存的瑞典贵族之一,成为了反抗运动的领袖。

布兰基贝里加战役(Battle of Brännkyrka)是瑞典独立战争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发生在1521年。在这场战役中,古斯塔夫·瓦萨领导的瑞典军队与丹麦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尽管瑞典军队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但他们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高昂的斗志,成功击败了丹麦军队。这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瑞典人民的士气,也为古斯塔夫·瓦萨赢得了更多的支持者。

在布兰基贝里加战役之后,古斯塔夫·瓦萨继续领导瑞典军队对抗丹麦的统治。他利用汉萨同盟(Hanseatic League)的支持,以及瑞典人民对独立的热情,逐步扩大了反抗军的力量。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瑞典军队在古斯塔夫·瓦萨的领导下,取得了一系列胜利,逐渐收复了被丹麦占领的领土。1523年,经过两年多的斗争,瑞典人民成功驱逐了丹麦军队,古斯塔夫·瓦萨被推举为瑞典国王,即古斯塔夫一世·瓦萨。他的登基标志着瑞典独立战争的胜利,也标志着瑞典从中世纪的封建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转变。古斯塔夫一世的统治为瑞典带来了政治、经济和宗教上的改革,奠定了瑞典未来几个世纪的发展方向。古斯塔夫·瓦萨因此成为了瑞典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图11 古斯塔夫·瓦萨

5.尾声

瑞典独立后,卡尔马联盟已经在事实上终结了。然而丹麦和挪威仍然处在联合统治之下。因此,在北欧地区出现了两个关系紧张而又实力相近的强权。双方战争不断。丹麦对于瑞典退出卡尔马同盟的情况并不满意,希望能够重新恢复对瑞典的控制;而瑞典则也宣称了对波罗的海和北欧地区的掌控权。在这种情况下,北方七年战争爆发,战争最终以丹麦优势结束,但丹麦也从此失去了重新统治瑞典的机会。

此后数百年间,双方大小战争不断,波罗的海地区甚至整个欧洲的强权也都有参与。卡尔马战争、托尔斯滕森战争(三十年战争的一部分)、小北方战争、斯堪尼亚战争、大北方战争,双方互有胜负,丹麦从北欧强权衰落到地区性国家,而瑞典则经历了三十年战争前后作为整个北欧,波罗的海区域最强大的新教强权到大北方战争后彻底衰落的大起大落。直到拿破仑战争后挪威被划归了瑞典统治。1905年,挪威通过和平的方式结束了与瑞典的联盟关系,恢复了完全的独立。1905年,挪威和瑞典签订了《奥斯陆条约》,挪威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至此,丹麦,挪威,瑞典三国基本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格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