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用B-2隐形战斗机,炸毁了我国位于南斯拉夫的大使馆,造成三名记者当场牺牲,馆内多数坍塌,建筑破坏严重。
此事件一出激起了全球舆论,美国官方紧急出来辟谣一句“误炸”给了所有解释。对于这个说辞,我方根本不能接受。那时候的北约拥有先进的武器,精准的定位,三枚导弹投到同一个地方,最后的结论竟是“失误”这绝对是天大的笑话。
为了得到合理的解释和相应的赔偿,中国外交部对此做出了严厉的交涉,在不断施压下,美国总统克林顿公开出来道歉,还亲自写了道歉信寄给江主席。江主席对于此次事件早就有了应对之法,这才逼得美国不得不重视。
那么,为何当年美国要轰炸我国的大使馆?江主席有对此做了哪些应对呢?
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中美关系一直处在不温不火的状态,在经济上相互制约,在政治上互不相让。从清政府时期开始,两国就结下了“深仇”。二战结束后,两极格局下的意识形态,中国站到了美国的对立面,对此美国对我国的封锁、打压一天都没有停过。
虽说两国1972年建立了外交关系,但以当时中国落后的情况,美国根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但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苏联的解体,美国开始有了危机感。
苏联解体后,美国非常渴望接收那些解体出来的国家领土。但和平年代的到来,奴役殖民时代早就不可能了,为了自身利益,美国开始扩充所谓的安全联盟“北约”。
于是在欧洲地盘上,美国疯狂地打压塞尔维亚,想让科索沃实行独立加入北约,成为美国的天然屏障。
苏联已经解体、南斯拉夫也四分五裂。这时候科索沃在独立,塞尔维亚实在经不起任何风浪了,于是断然拒绝了美国的要求。一向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对塞尔维亚的回答不满意,直接挑起了科索沃的战争,这场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本和我国没有直接关系。
但就在所有人安心工作的时候,南斯拉夫的中国大使馆被三枚导弹炸毁。在馆内工作的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的许杏虎和朱颖当场身亡,其余的二十多名记者都受到了伤害,场馆内废墟一片。此消息传到我国国内一片哗然。
外交部紧急对外交涉,数万群众涌上街头,抗议美国的行为。作为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得知后,发表电视讲话,称这起事故是“一起悲惨的事件”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更是批判“这是一场惨无人道的屠杀”。
面对社会上的巨大舆论,美国媒体发出声明,他们的导弹完全是“误炸”。其真正的目标是偏离大使馆300里的军需工业,因此出现了定位和操作失误,这才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此话一出,我国国内的声讨声不绝于耳,这么蹩脚的理由简直是胡说八道,当时的美国经过了海湾战争,一举封神。拥有着最先进的技术和导弹,在与伊拉克作战中连高端夜莺战机都丝毫不差,谁会相信这是误炸?
三枚导弹同步在一个地方,这百分之百是精准打击。而且当时的美国有独霸世界的全球定位GPS系统,这么荒谬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
对于美国的说辞,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浙民公开发表谴责,并表示不能接受美国的说法。随后外交部的做法真是大快人心。
对于美国轰炸的应对之法轰炸我国大使馆,在国际规则上,无疑是侵略他国领土。南斯拉夫事件发生后,江主席立即做出了重要指示。驻美大使李肇星,在国家的授权下,马上召开了使馆党委会。他心里明白,此次事件的发生会让刚刚缓和的中美关系再次掉入冰窟。
在新闻媒体上,李肇星看到了整个出事的结果,也了解到了我国数万人的街头游行。大家都拿着“振兴中华”得标语严厉抗议。面对祖国和人民的悲愤,李肇星直到打在他肩上的责任重大。于是在事发后的第一时间,他就约见了美国副国务卿皮克林。
一见面,皮克林就递交了美国方面的调查和报告,声称这次的事件纯属意外,李肇星完全不信,要求美国公开一切数据。听到这,皮克桃将责任又推到了发射导弹的人员威廉班尼特的身上。
但据我方了解,威廉班尼特在中情局服务了15年,从来没有出现过错。更何况在南斯拉夫的这些年,对于大使馆的位置他了然于胸。
显然这些说辞一个也站不住脚,美国试图转移注意力的行为遭到谴责。皮克林在李肇星这没讨到便宜,只能先行离开。几个小时后李肇星竟然接到助手电话,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奥尔布赖特要求见面,而且必须是深夜十一点,希望在场的只有李肇星一人。
按照惯例,驻华盛顿记者必须在场,对于这个不合理的要求李肇星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可奥尔布赖特像是算准了李肇星的心思,直接在大使馆门口堵门。
在仓促下,李肇星与国务卿见了面。奥尔布赖特没有任何道歉,只说了两句话“这件事纯属意外,希望可以与江主席和唐家璇外长通电话。”看着国务卿趾高气扬的样子,李肇星连搭理都没搭理她,直接坐车回了家。
有了这次的闭门羹,奥尔布赖特在第二天亲自打电话,要求跟李肇星见面。李肇星答应下来,并把驻华盛顿记者带到了会议上。奥尔布赖特讲话依旧用“惋惜”、“误炸”作为借口。李肇星义正词严的言辞地告诉她必须像,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道歉,不然中国政府不会善罢甘休。早在一天前,李肇星就将情况如实的报告给了江主席。
江主席对于美国的态度,强烈谴责,要求他们不仅需要道歉,还要进行赔偿。有了国家给予的底气,李肇星对于奥尔布赖特的演说嗤之以鼻。在她阐述完美国的观点后,不仅一一进行了反驳,还继续施压要求美国道歉。
也许是因为中国政府强烈的态度,第三次来见李肇星的人竟是美国总统克林顿。双方见面后,克林顿不仅真诚地对中国的遇难者进行道歉,还给江主席亲手写了致歉信,并希望李肇星能传达他想与江主席通电话的意愿。
李肇星得到克林顿的道歉,并没有多欢喜,毕竟逝者已逝,为了展现美国的诚意,我国驻美大使希望克林顿进行手写道歉、公开发表。中国人讲究白纸黑字,这么做才能显出真心悔过。克林顿虽心生不悦,但面对李肇星的强硬态度只好答应。
可这一幕被美媒添油加醋地表示,这是我方大使的逼迫行为。更有一些看不起国人的媒体声称,克林顿像个小学生乖乖听话,说不定,他写的不是道歉信,是加入共产党的入党申请书。对于那些不明真相的美群众,受到媒体影响,开始肆意的攻击李肇星。
李肇星背后是强大的祖国,更信奉“有理走遍天下”的原则。于是,对于美国媒体的采访邀请,他都答应到现场。记者对他的提问毫不客气,第一句就是:“对于,美国的误炸,你真的不相信,总统和国务卿的说辞吗?为何要逼着总统写道歉信呢?”
这话一出,李肇星有些暴雷,但为了国家的尊严,他忍了下来。原来在美国人眼里,他们就是这么看待炸馆事件的。
不明真相,完全相信媒体,李肇星有理有据地指出:“没有任何人相信这是无渣,美国拥有全球最强大的定位系统,如果在没有彻底调查清楚的时候,谁都不会相信这是失误事件,更何况操作员可是美国顶级特工,服役了十五年。”
“轰炸别国大使馆,这相当于侵犯他国领土,联合国总部就在美国纽约,国际公约我不相信美国会不知道”。
李肇星一字一句地回答,让记者哑口无言。整场的访问,李肇星都展现了我国的愤怒与不满,希望美国政府重视这个问题。随后李肇星在NBC接受采访时,主持人直接挑衅:“美国已经向中国道歉五次,这还不够吗?”
李肇星的脸色里面冷静下来,回怼记者:“轰炸大使馆,是美国的暴行行为,这是整个外交史上的罕见事件,克林顿总统与江主席通电话的时候就承诺彻底调查,给中国一个交代,无论美国道歉几次,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都不应该停止。”
李肇星的言论传回国内,极大地鼓舞了我国人民。99年的时候,我国的经济刚刚有所起步,改革开放的春风让我国逐渐富裕了起来,但百年的耻辱我们还没有洗刷干净,这次的南斯拉夫炸馆事件成为了我们永远的痛。
李肇星在美国制造舆论,发表讲话,目的就是让所有人了解事情的真相,他始终与首都北京保持着联系,在强大的压力下,美国答应对中国进行赔偿,并将事件负责人和责任人全部解聘。
或许有些群众并不明白,当时的我们并不能与强大的美国抗衡,为何美国偏要炸毁我国的大使馆呢?
美国轰炸大使馆原因揭秘自从苏联解体后,中国就成为了美国扎在心上的一个刺,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我国国内落后贫穷,虽然在政治上偏向苏联,但却没有任何可以与苏联比肩的先进技术。美国封锁中国对他带来不了实质性的好处。
可随着1978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那时的两国虽然已经建交,但见不得别人好的局面,是美国一贯的作风,它开始把中国当成假想敌。
认为中国强大以后必然会威胁的美国的地位和安全,于是,使出各种手段打压我国,这也就体现了美国骨子里的“坏”。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国家所剩无几。朝鲜领土面积较小,美国有驻扎在韩国,所以面临的威胁不大,但地大物博发展迅猛的我国不行。
美国意识到,他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被中国一点一点地“侵蚀”这绝对不能忍受,为了立威,也为了给我国一点教训才来了一次“误炸”。除了意识形态上的原因,最根本的就是“政治问题”。
美国挑动科索沃独立,就是为了肢解南斯拉夫,当时我国与南斯拉夫有军事贸易上的往来。在战斗中,慢斯拉夫利用在我国购买的武器,击落了美国F-1117战斗机,对于残骸,我国想带回研究,南斯拉夫方面表示可有接受。
但美国的飞机虽然已经被击落,但他们的定位系统却没有问题,在查验出位置后,美国就得知了我国想要残害的事情。为了阻止我国获得高新技术,这才给我国一记下马威,直接炸毁了我国的大使馆。
事件发生后,我国国内的反美浪潮已经达到了顶峰,甚是都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迫于无奈的美国只能道歉,按照我国的要求进行赔偿,除了大使馆和死亡家属的赔偿金,还有受伤人员的一切费用共计450万美元。
这些对于美国来说或许是耻辱,但对于我国来说何尝不是耻辱。这件事过后,想给中国教训的美国没有讨到一点便宜,反而是让我国加速了“吾辈当自强”的脚步。从1999年到2022年的二十二年里,中国再也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羔羊了,如今的国际地位实力攀升,美国再也没有任何资格说“从实力出发,与中国进行对话”。
2022年3月,俄乌战争打响,我国外交部面对外国记者的刁难不卑不亢,当外国记者指责中国不谴责俄罗斯的时候。
外交部只回了他一句:“北约的安全问题已经影响到全球,二十二年前,南联盟的那场血债,他们还没有还,现在又有什么资格来指责中国。”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