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龄球砸引擎盖”,这事儿是真的吗?
美国当地时间4月20日,川普大爷又在社交媒体上开炮了,这次怼的是日本,说他们对美国进口汽车搞了个“保龄球承压测试”,简直离谱到家!
一时间,日本方面直接懵圈:这又是哪一出啊?
话说2018年,川普第一次当总统的时候,就提过这茬儿。
当时大家还当他开玩笑,白宫发言人也赶紧出来“灭火”,说是总统先生开了个玩笑。
可谁能想到,七年之后,川普又把这事儿翻出来了,看来这“保龄球测试”在川普的记忆里,那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日本国土交通省赶紧跳出来否认:我们没做过这玩意儿!
他们委婉地提醒,日本做的是“行人头部保护性能试验”。
你品,你细品,这名字是不是跟“保龄球砸引擎盖”八竿子打不着?
所谓的“行人头部保护性能试验”,说白了,就是模拟人头撞到汽车引擎盖上,看对人头的冲击力是否超标。
这玩意儿美国、欧洲也都在搞,毕竟安全第一嘛。
川普大爷可能是听说了这么个测试,然后自己脑补了一下画面,就变成了“日本给美国进口车做保龄球承压测试”。
这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像不像村里的大爷大妈听风就是雨,给你编排的那些离谱八卦?
要我说,这事儿真有点冤枉日本了。
这事儿背后,是日美汽车贸易长期存在的矛盾。
美国一直觉得,日本的汽车市场对美国汽车不公平,存在各种“非关税壁垒”。
像是日本汽车市场对汽车的尺寸、燃油效率和可靠性有很高的要求,这让美国汽车有点水土不服。
而且,美国一直对与日本的汽车贸易逆差耿耿于怀。
2017年的数据摆在那儿:美国从日本进口的汽车及零部件价值超过700亿美元,而对日本的出口额只有200亿美元左右。
川普政府觉得,这太不公平了,必须想办法扭转局面。
要说美国汽车制造商在日本市场没努力过,那也不客观。
通用、福特都曾经在日本设立销售网络,推出过专门为日本市场设计的车型。
但效果嘛,只能说差强人意。
这背后,其实是特朗普政府一贯的施压策略。
动不动就威胁加征关税,公开批评贸易政策,利用社交媒体制造舆论。
说白了,就是想逼着日本在贸易问题上让步,让美国占便宜。
但日本的反应嘛,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官房长官林芳正一句“不对个别事案做评论”,直接把这事儿给挡回去了。
难道是因为要看美国的“脸色”?
还是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美国汽车在日本市场,是不是有点“傲慢”了?
日本方向盘靠右,美国靠左,能不能改造成右舵供应日本市场?
不行,懒得弄。
日本道路狭窄弯曲,美国车的尺寸太大,能不能改小些适应日本路况?
不行,懒得弄。
老美的想法很简单:老子的车就这样,你爱买不买。
可问题是,进口回去卖给谁啊?
你总不能指望日本人人手一辆皮卡吧?
这事儿的结局,很有可能就是日本“打钱”了事。
就像文章里说的,一年进口个300万台美国车,估计啥事儿都解决了。
但这种“打钱”的方式,真的能解决问题吗?还是只是掩盖了矛盾,让问题继续存在?
我觉得,日美贸易关系想要真正健康发展,双方都需要更加坦诚地沟通,找到互利共赢的解决方案。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方“指鹿为马”,另一方“装聋作哑”。
“保龄球测试”这事儿,说到底就是贸易大戏里的一段小插曲,但它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哎,一句话:这世界,谁也不比谁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