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70年代银幕上的“工农兵代言人”,在《创业》中塑造的石油工人形象让观众误以为真,拍摄时因强光灼伤角膜险失明;他也是现实中的悲情硬汉,晚年遭遇车祸后仍坚持拍戏,最终倒在热爱的岗位上。张连文——这位与李仁堂、达式常齐名的表演艺术家,用四十载光影人生刻写下中国电影的特殊记忆。
1963年北京艺术学院毕业的张连文,带着苏联戏剧理论笔记来到山西晋中文工团。这个身高1米83的东北汉子,因“形象过于高大”被安排管理道具,却在深夜偷用排练厅默戏。
1964年参演电影《汾水长流》时,他主动请缨为老演员当“人肉梯”——扛着主演完成渡河镜头,这份敬业精神让导演石一夫破例加戏,为他创作了扛麻包过独木桥的经典镜头。
1973年接拍《创业》成为转折点,为贴近石油工人形象,28岁的张连文在大庆油田与工友同吃同住三个月,学会用身体感知钻机震动频率。
拍摄井喷戏时,混合柴油的泥浆灌入眼睛,他坚持完成镜头后角膜严重受损,治疗期间发明“盲演法”——通过地面震感判断走位。该片审查时,周恩来总理特别批示保留他独创的“擦汗甩油”动作,称这是“工人阶级的本色演出”。
《艳阳天》拍摄期间,张连文创造性地将斯坦尼体系与中国戏曲程式结合。为表现农民萧长春的朴实,他设计出“三笑三蹲”动作:初见乡亲露牙笑、分配任务抿嘴笑、遭遇困难苦笑,每个笑容配合不同蹲姿。
这种表演范式成为当时工农兵角色的标准模板,北影厂甚至印发《张连文表演技法》供新人学习。1975年出演《沸腾的群山》,他带伤完成炸山戏份,飞溅的碎石在额头留下永久疤痕,这道伤疤后来成为选角时的“工农兵认证”。
2014年69岁的张连文遭遇严重车祸,脑部受损导致语言功能丧失。康复期间,他用手势指导年轻演员排练《钢铁年代》,在轮椅上完成最后一部电视剧《幸福生活》的台词配音。
2019年离世前三个月,他强忍病痛参加《创业》45周年纪念活动,当老工友之子喊出“周挺衫师傅”时,已不能言语的他突然起身行了个标准军礼,这个即兴动作成为职业生涯的最终定格。
从晋中剧团的杂物工到北影厂的表演导师,张连文用钢铁般的意志诠释了“艺术源于生活”的真谛。如今北京电影博物馆陈列着他拍摄《创业》时的油渍工装,胸牌上“安全生产”的字样依然清晰,仿佛仍在诉说那个火红年代的炽热与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