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聊三国:稳定比混乱更可怕

贪吃的骆驼 2024-08-26 07:27:18

公元210年,曹操发布了一则招聘广告。

这则广告的核心内容,其实就一句话,我曹操招人,只看能力不看品德。

这种性质的招聘广告,即使在今天看来,也非常的非主流,但是曹操大张旗鼓的广为宣传。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原因有两个:

第一,自汉武帝推崇儒家开始,华夏的各种学派的百花齐放,就变成了儒家的一枝独秀,儒家学说虽然有利于统治,但是也有弊端,那就是人才的技能开始偏科,这在和平年代,不算什么,因为总有办法互补,而且更利于管理。

但是到了战争年代,光靠务虚就不行了,你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真本事,而这不是儒家培养体系所不具备的,当时曹操正逢用人之际,所以就开始不拘一格降人才了。

第二,曹操当时已经动了那个心思,但两汉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再加上儒家的熏陶,任何觊觎皇权的行为都属于大逆不道,这已经深入很多人的骨髓,曹操如果想要成事,就必须要扭转这些人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他要看清谁愿意站在他这一头。

因此这则招聘广告,在当时更像是曹操在问,我想当皇帝,谁赞成谁反对。

对于第二个原因,今天我们不做深究,咱们只来讨论第一个原因。

既然百花齐放式的培养人才,从某种程度上,其实更有利于社会进步,那么汉朝的统治者为什么还非要独尊儒术,把人才培养体制搞的那么僵化呢?

我国古代除了有皇帝高高在上之外,实际负责具体工作的,主要有两类人,一个是通过朝廷任命的各级官员,另一个则是官员任命或者雇佣的吏员。

这两种编制长期存在于我国的历史当中,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两种本来能相互转化的编制,开始慢慢变得泾渭分明,官往往不会去干吏干的活,而吏也越来越失去了当官的可能,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无论儒家一枝独秀也罢,还是官和吏越来越割裂也好,其实这都来源于统治者的安排,既然是他们的主意,那么这两件事就很好理解了,目的自然是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吗。

那么这两个措施为什么能维持统治者的统治呢?

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社会运行要有固定的等级程序,比如天子就是天子,那是任何臣民都不能觊觎的,高级官员在低级官员面前,那就是爸爸,不在体制内的,那就男女老幼,总之一句话,如果完全按照儒家的学说来,那么皇帝原则上就是躺平也不会担心皇位不保。

至于官和吏的割裂,我们用诸葛亮来举个例子就行了,诸葛亮如果是个普通人读书人,那么他在科举盛行的时代,大概率还能凭借考试进入体制。

但是诸葛亮因为要忙于准备科举,所以他就不会有时间去研究地理、军事这些杂学,而且他通过科举入仕之后,他也应该在文职官员的体系里晋升,他大概率也很难参与进军事,就是他能参与军事,也只能高屋建瓴的指导,而没法想三国时一样,完全升任独自领军的工作。

因为有了科举制度以后,基层的具体工作,都有那些落榜的吏们给干了,越是基层的工作,越需要实践,越需要积累,越需要变通,基层工作能干明白的人,一般都有可能把官的工作干明白,甚至还能当个好皇帝,但是官要想把吏的工作干好,那可比科举入仕还难。

那么吏既然这么厉害,朝廷知不知道,如果知道又为什么不再开一条入仕之路呢?

朝廷自然是知道,但就是因为他们知道吏的能力,才更要封死吏的上升空间,官员往往有理论没实践,所以这种人如果想要折腾大事,是基本不可能成功的,但是吏是有实践经验的,而且干的好的吏,不光有能力,情商和智商都在线,如果给他们机会那可能性就不可控了。

而对于统治者来说,稳定压倒一切,因此不利于稳定的东西,都是需要打压的,而稳定之下,必然是阶级固化、效率低下等一系列负面问题,但这只对于古代的一般人才是深渊,对于古代的统治者来说,只有混乱才是深渊,而混乱却是古代一般人的阶梯。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