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顷来闻汝与诸友生讲肄书传,滋滋昼夜,衎衎不怠,善矣!人之讲道,惟问其志,取必以渐,勤则得多。山霤至柔,石为之穿;蝎虫至弱,木为之弊。夫霤非石之凿,蝎非木之钻,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坚刚之体,岂非积渐之致乎?训曰:“徒学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故学者所以饰百行也。
(孔臧《与子琳书》)
材料二:
近闻尔曹学业有进,有司考校,获居前列,吾闻之喜而不寐;此是家门好消息。继吾书香者,在尔辈矣。勉之,勉之!吾非徒望尔辈但取青紫,荣身肥家,如世俗所尚,以夸市井小儿。尔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斯可矣。吾惟幼而失学无行,无师友之助,迨今中年,未有所成。尔辈当鉴吾既往,及时勉力,毋又自贻他日之悔,如吾今日也。习俗移人,如油渍面,虽贤者不免,况尔曹初学小子能无溺?然惟痛惩深创,乃为善变。
(节选自王阳明《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
材料三: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汝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尤?然吾窃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矱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甲】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乙】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己则乖谬,而徒诿之命耶!惑之甚矣!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草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节选自张居正《示季子懋修书》)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乃其所造A尔B尔C是必志骛于高D远E而力疲F于兼涉G所谓之楚H而北行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弊,倒下,与《过秦论》“率疲弊之卒”中的“弊”意思不相同,与《答司马谏议书》“以兴利除弊”中的“弊”意思也不相同。
B.鉴,以……为借鉴,与《六国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中的“鉴”意思相同,与《陈情表》“皇天后土实所共鉴”中的“鉴”意思不相同。
C.丙子,与《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中的“戊申”以及《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中的“庆历”纪年法相同。
D.武,足迹、脚步,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以乱易整,不武”中的“武”意思不相同,与“孔武有力”中的“武”意思也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听说儿子与朋友们勤勉学习,探讨学问,孔臧非常高兴,并勉励、告诫儿子要有坚定的意志,脚踏实地,不要急于求成。
B.侄子们在考试中考出了好成绩,王阳明对他们充满信心,寄予厚望,叮嘱他们要珍惜当下,洁身自好,好好学习。
C.张懋修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后怨天尤人,张居正对他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同时也殷切希望他有高远的追求。
D.三封书信的作者都针对后辈的表现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强调读书学习不能仅仅为了功名利禄,更要重视修身成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非徒望尔辈但取青紫,荣身肥家,如世俗所尚,以夸市井小儿。(4分)
(2)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4分)
14.下面语句是从材料三中抽取出来的,你认为应该放在【甲】【乙】中的哪一处?请说明理由。(3分)
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遇旧友
吴伟业[清]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乱离①何处见,消息苦难真。
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
【注释】①乱离:指明、清之际的战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见了旧友,错过才相认,这是因为曾收到旧友在战乱中逝去的消息。
B.颔联“苦”字,暗示了诗人对旧友的挂念,道出了两人情谊的深厚。
C.“拭眼”动作简单,但情感的无限波澜尽含其中。这就是白描传神。
D.诗歌语言简洁易懂,自然流畅,但意蕴醇厚隽永,颇类白居易诗风。
16.诗歌内容紧紧围绕题目中“遇”字展开,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豪父母告诫他: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占为己有。小豪觉得这个告诫可以用更文雅的方式表达,如《赤壁赋》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豪攀登泰山,在山半腰看见白云飘荡、小鸟飞翔,不禁想起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唐宋诗词中常用典故收尾,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导语】这三篇文言文分别出自孔臧、王阳明和张居正之手,均为对后辈的教诲与勉励。孔臧强调学习需持之以恒,以柔克刚,注重实践;王阳明则期望侄子们以仁礼为本,超越世俗功名,追求圣贤之道;张居正则批评儿子学习不专,志向高远却力不从心,告诫其应脚踏实地。三篇文章虽针对不同对象,但都体现了儒家教育思想,强调修身立德、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反对急功近利,展现了古代文人对后辈的殷切期望与深沉关怀。
10.CEG 【解析】句意:然而你所取得的成就却如此,这一定是你的志向追求高远,而精力却在多方面的涉猎中疲惫不堪,这就是所说的想到楚国去却往北走啊!“乃其所造尔尔”中“乃其所造”是主谓结构,语意完整,“尔尔”是后置状语,所以其后C处断开;“志骛于高远”与“力疲于兼涉”结构相似,句式一致,各自独立,两句后均应断开,所以应在EG处断句。 故选CEG。
11.C 【解析】A.正确。倒下/疲惫/弊端。句意:树木却能因之倒下。/率领疲惫无力的士兵。/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B.正确。以……为借鉴/以……为借鉴/明察。句意:你们应当以我的过去为鉴戒。/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为鉴戒。/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 C.“相同”错误。“丙子”为干支纪年,“戊申” 为干支纪日。“庆历四年” 为皇帝年号纪年法。D.正确。足迹、脚步/合乎武德/勇猛。句意:本来就希望你们能继承志向、遵循先辈的足迹。/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非常勇猛有力。故选C。
12.C 【解析】C.“怨天尤人”错误。原文说“吾窃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矱也”,文中并没有体现张懋修怨天尤人,只是张居正反思自己,并且希望儿子能吸取教训。故选C。
13.(1)我不是只希望你们只是考中个一官半职,使自己和家人荣耀显贵,像世俗之人崇尚的那样,来向市井小民夸耀。
(2)假如才能低下,本分上不可以勉强。可是有才却不肯努力(不肯去做),这又是谁的过错呢?
【解析】
(1)“徒”,只;(1分);“荣”“肥”,使……荣耀,使……显贵;(1分)句意2分。常识补充:“青紫”,古代高官印绶、服饰的颜色,借指高官显爵。
(2)“假令”,假如;(1分)“咎”,过错;(1分)句意2分
14.应该放在【乙】处。
理由:
①从内容上看,这句话表达了张居正对儿子的深切期望以及对他自暴自弃行为的不满,与下文“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等内容紧密相连;
②从结构上看,此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儿子科举考试失败的事实,下启对儿子的劝诫和希望,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解析】首先明确观点,这句话应该放在【乙】处。(1分)
然后说明理由: ①从内容上看,由“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可知,张居正表达了自己对儿子深深的关爱和殷切的期望,这与前文“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中他期望儿子能光宗耀祖、名垂史册相呼应;由“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可知,又表现出对儿子自暴自弃行为的失望,与前文儿子“竟致颠蹶”“愈作愈退,愈激愈颓”的失败表现相契合。而下文“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是基于这种失望对儿子提出的劝诫,内容上紧密相连。 (选取其中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
②从结构上看,由“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可知,此句承接上文儿子“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愈作愈退,愈激愈颓”考试失败及表现不佳的情况,引出下文“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己则乖谬,而徒诿之命耶!惑之甚矣”等对儿子的劝诫,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选取其中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近来听说你和各位学友一起讲解研习经书典籍,日夜孜孜不倦,和乐而不懈怠,这很好啊!人们讲求学问道理,关键在于看他的志向,求取知识一定要循序渐进,勤奋就能获得更多知识。山间的滴水极其柔弱,却能穿透石头;小小的虫子极其弱小,却能蛀坏木头。那水滴不是石凿,虫子也不是木钻,然而它们却能用微小脆弱的形体,侵蚀坚硬刚强的物体,这难道不是逐渐积累所达到的结果吗?古训说:“仅仅学习知识,知道的不一定多,亲身去实践它才是最好的。”所以学习是用来修饰自己的各种品行的。
材料二:
最近听说你们学业有进步,有关部门考核校对,你们获得了名列前茅的成绩,我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睡不着觉。这是我们家门的好消息啊。能够继承我们家读书传统的,就靠你们这些人了。努力吧,努力吧!我不是只希望你们只是考中个一官半职,使自己和家人荣耀显贵,像世俗之人崇尚的那样,来向市井小民夸耀。你们必须把仁爱和礼仪放在心中,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作为根本,把成为圣贤作为自己的目标,务必做到光耀祖先、惠及后代,这样才可以。我只是因为年幼时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没有好的品行,又没有老师和朋友的帮助,到了现在中年了,还没有什么成就。你们应当以我的过去为鉴戒,抓紧时间努力,不要再给自己留下日后的悔恨,就像我现在这样。习俗能改变人,就像油能把白面弄脏一样,即使是贤能的人也难以避免,何况你们这些刚开始学习的年轻人,怎么能不被影响呢?然而只有深深地惩戒过去的错误,才是善于改变。
材料三:
丙子年的春天,我本来不想让你去参加考试,可是你的几位兄长都来劝我,说不应该挫伤你的锐气,我不得已勉强听从了他们的意见,最终导致你失败。你的学业本来就不好,这能责怪别人吗?然而我私下里暗自庆幸地想:“上天或许是想让你先大量积累知识,然后再有所大的发挥吧。”又料想你一定会以两次失败的耻辱为教训,低下头来遵守规矩。哪里知道一年之中,你越学习越退步,越受激励越颓废。要说你天资不聪慧吧?本来就没有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后却变得糊涂的人;要说你学习不努力吧?我本来就听说你整天闭门苦读,手不离开书本。然而你所取得的成就却如此,这一定是你的志向追求高远,而精力却在多方面的涉猎中疲惫不堪,这就是所说的想到楚国去却往北走啊!想要谋求进步,难道不是很难吗?
我们家凭借读书而发迹,我一生苦心孤诣、砥砺品行,本来就希望你们能继承志向、遵循先辈的足迹,更加发扬光大,和伊尹、巫咸那样的人一样,一同名垂史册啊!哪里只是想让你仅仅考取一个功名,来光大家族呢!〔我确实是爱你爱得深切,对你的期望也十分殷切,没想到你却过分看轻自己,甘愿做那车辕下面受束缚的小马。〕你应该深深地思考,不要甘心自我放弃。假如你才能资质低下,本分上不可以勉强。可是有才能可以做到却不去做,这是谁的过错呢!自己的行为荒谬错误,却只是推托说是命运的安排吗!真是糊涂得太厉害了!就拿写字这一件小事来说,我唠唠叨叨、谆谆教导了好几年了,可是你写的字依然潦草错误,一点也没有改变,这难道也是命运造成的吗?这小小的技艺,难道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写得好吗?我的话就说到这里了,你好好想想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A 【解析】A.“这是因为曾收到旧友在战乱中逝去的消息”说法错误,“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意思是战乱随处可见,消息很难得到,即使偶或传来的消息也难辨真假,并未说收到了旧友在战乱中逝去的消息。因此选项说法曲解文意。故选A。
16.①首联紧扣题中“遇”字,“已过才追问”,直接切入路遇情境,“相看是故人”点出了不期而遇的犹疑不定到后来确定的心境转换。
②颔联承接上联,点出了偶遇的可贵。乱离后无从相见,偶或传来的消息也真假难辨,此时偶遇更是百感交集。
③颈联由“拭眼惊魂定”到“衔杯笑语频”,写出了诗人偶遇故友由悲到喜,悲喜交加的情态。
④尾联写作者邀请故人到自己家居住,相遇后难舍难分,体现了两人深厚的情谊。
【解析】
解答此题,要准确理解诗歌内容,然后分析其中内容是如何围绕“遇”展开的。
首联“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已经错过才想起追问,仔细看才发现是故人。“已过才追问”,直接切入路遇情境,起笔简洁省净,久失消息,不期而遇,恍然面熟,但犹疑不定,仔细打量,原来真的是老友。首联紧扣题中“遇”字展开。
颔联“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在动乱中分离之后,再无从相见,那偶或传来的消息也难辨真假。可以想见,频年兵戈,人的死伤误传,比比皆是。动乱之中,自己身家性命已如累卵,却仍探问对方情况,一个“苦”字,道出了两人情谊的深厚。这也是两人动荡时期偶遇之后的一种感受,百感交集,也是围绕“遇”字谈感受。颈联“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擦一擦眼睛稳定一下自己激动的心情,举杯与朋友笑谈。乱世重逢的旧友,该有多少苦辣辛酸互相倾诉,但写去略而不及,只一个简单的动作,便将情感的无限波澜尽含其中,随后自然是庆幸、喜悦,当然要“衔杯笑语频”了,由悲而喜,悲喜交加的情态极为生动。这也是两人偶遇之后的一种具体活动,也是围绕“遇”字来展开的。
尾联“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写作者不由分说,要“旧友”索性搬来同住。难舍难分,正是重情重义的体现,这句写出了两人相遇后的难舍难分,体现了两人深厚的情谊。也是围绕“遇”字来展开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2)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3)示例一: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唐·高适《燕歌行·并序》)示例二: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唐·王维《山居秋暝》)示例三: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南宋·陆游《书愤》)示例四: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其他诗句满足要求,也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