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年一群特殊青年从农村回城,邓小平落泪痛哭:孩子们终于回家啦

宋喜泉 2023-02-28 12:26:51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上山下乡成为知识青年一大去向,60年代,形成主潮。1977年,高考恢复,至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进程缓停,越来越多知青拿起了书本,进入了大学。

上山下乡:“去插队”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号令之下,城镇知青被分配去往国营农场、生产建设兵团等一线基层。

“俺村又来知青啦。”山西河曲县下乡安置点之一,老村长坦言,这是从浙江嘉兴县学来的经验,“我们在一个队安置两个中学生,他们教俺们读书、认字。”

1955年,杨华率领着北京青年第一垦荒队来到了佳木斯车站,这里人烟稀少,野兽成群,却连一间安身的木屋都没有。

“同志们,没有房子,我们就搭起帐篷;没有床,就多铺几层野草料;没有井水,就过滤泥水;不会干农活,就要向老乡请教学习。”杨华喘着粗气喊道。

一旁的老农们只觉得小青年们说话很有趣,北地苦寒,城里来的孩子们难挨。

没一个月,垦荒队的队员们有的冻掉了十片脚趾甲,有的在测地时被野狼咬掉了衣服,有的割草割破了手脚……看着越来越多人开起了小差,杨华急得不行,他咬破手指头,写下了血书。

“我是一名垦荒战士”,杨华写道,“我永远不叛变、不做逃兵,依靠党、依靠群众,克服一切困难,把我的一切都献给祖国。”在他的感染下,陆陆续续有人写下了血书,这是他们的第一份军令状。

初到边疆的知青,口味挑剔,可半年过去,他们连老鼠、蛇、地虫、蚂蚁蛋、蝙蝠都吃的津津有味。

那一年,全省大、小型青年垦荒队共开荒87854公顷,产粮8.5万吨,北京等9个垦荒小队共盖新房789间,所有的垦荒队员都搬进了新屋。

1962年至1979年,全国城镇知识青年插队人数为1282.21万人。

突破口:“恢复高考制度”

邓小平对上山下乡运动始终存在一丝隐忧。知青下沉农村,的确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城镇就业困难的问题,但是因为国家财政紧张,发放给每个插队知青的安置费不过200元。

而两百块,对于绝大多数知青而言,连修建一所小屋都不够。1972年,在乡知青中,未建房的占40%,1974年,荣县墨林公社已婚知青中,由65.81%无房,借助社员私房和队上公房,在江油县,知青无床的占70%。

而就算是已建房的知青,也是负债累累,住在长着蘑菇和青苔的潮湿茅草屋。这些人,他们甚至是农村里地位颇高的医生、教师、科学试验技术推广员……

邓小平由此提出:“有抱负的知青应该回到课堂,可以从中学生中挑好的,直接上大学。”他批评大学毕业后直接去当农民的行为。然而,这些主张刚刚提出,就以“妄图腰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罪名受到了批判。

1977年起,邓小平开始紧抓科学和教育工作。在“八八讲话”中提出建议:“能不能废除高中毕业生必须劳动两年后才能上大学的做法?我认为,恢复高考制度,从高中直接招生,不搞群众推荐,才是真正用好人才、提高生产率的好办法。”

“18岁到20岁,正是学习的最好时期。”邓小平的一系列讲话对于恢复高考制度有着重大意义,特殊时期推行了7年之久的“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大学录取模式受到了冲击,一些无“后门”可走的贫寒知青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回到城市。

1977年冬,在高考考生,全国约有570万人报名参考,年龄最大的有35岁,最小的仅15岁。

那一年,四川省高考语文试卷有一题是默写毛泽东诗词《蝶恋花》,许多人坐立难安,抓耳挠腮,可考场中竟有几人细声哼起了同词歌曲:“我失骄杨君失柳……君失柳。”片刻,考场中竟是歌声一片。

监考老师又气又笑,喊道:“不准唱,唱歌算作弊!”

他们有的是青涩稚气的高中生,但更多的是面露沧桑的“老童生”。当一位络腮胡的老兄见成语释义“力挽狂澜”时,直皱眉头,半天想不出,不禁叫出声:“力挽狂澜……是不是跳到河头当雷锋救人啊?”霎时,考场内笑声一片。

可回过头来,也没甚么可笑的,这是荒废了11年的高考。

知青返城:“孩子们终于回家了”

1978年上半年开始,知青“返城风”悄然掀起。

10月,云南西双版纳的景洪农场十分场内,几位知青起草了《致邓副主席的公开联名信》,该信得到了场内300多名知青的联名签署,表达了返城的强烈愿望。

这一问题受到了邓小平的重视,他提出,农村办不好,是因为部分知青的特长被限制。1979年,国务院知青办提出了6条意见。

首先,针对知青们提出的生活困难,农场应该进一步发展,要办成农工联合企业,提高工资,将剩下的有志知青留下来;其次,城镇职工退休后,可以由其子女顶替岗位;再次,城市招工时,允许调用本市下乡知青;最重要的是,参照以往病退困退的规定,允许一些年岁已高,身患疾病的知青商调回城。

此外,还特地对参军知青的退伍安置工作做出了回复:从农村参军的知青,退伍后可以回到父母所在地安置工作。

第四,国务院很快审批了这一报告,这也为农场知青回城开了一扇大门。

1978年,调离农村的知青约为255万人,1979年达395万人。

1979年1月,橄榄坝农场知青迎来了北京来的中央调查团,寻遍了整个农村,只好用“鲜鱼汤”招待领导们——和投了长满绿苔的卵石熬煮成汤。

调查团一边喝着腥臭苦涩的“鲜鱼汤”,一边哽咽道:“同志们,很快就能回家了。”一拨拨知青返城的消息传到了邓小平耳中,他收到了许多感谢信,他笑:“这次,孩子们终于回家了。”

有些人走了,有些人却永远留在了原地。带领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征战北大荒的杨华,一干就是32年,他为农工们盖房、装自来水、抗灾,被称为“知青垦荒第一人”。

1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