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明代和田玉的开采与使用状况——王建泉

明代,1368-1644年,共计276年。明代的玉料开采以籽料捡拾为主,同时山料也已开采,玉料产量大增,为此后中国玉器的

明代,1368-1644年,共计276年。明代的玉料开采以籽料捡拾为主,同时山料也已开采,玉料产量大增,为此后中国玉器的繁荣提供了充足玉料,使中国玉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明代玉器

明代玉器继承了宋代和元代的工艺、艺术特点,造型粗犷,多以日常生活为题材,雕琢线条刚劲利落,棱角分明,不拘小节。造型丰富,还受到文人画的影响,玉器上还出现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形式。

明代玉人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玉雕艺术的继承和繁荣期。因此,它对历代的文化传统进行了综合性传承和发挥,在工艺技术和造型艺术、纹饰艺术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把中国的玉雕事业推向了高潮。

01、籽料的开采

明代时期新疆和田(古称于阗)地区采玉主要是从河中或沙滩上捡拾,官方有优先权,百姓只能等官方采后才可以采玉。籽料仍然是明代重要的玉料来源。明代宋应星在其所著《天工开物》中对河中采玉做了详尽的叙述:“凡玉映月精光而生,故国人沿河取玉者,多于秋间明月夜,望河候视,玉璞堆聚处,其月色倍明亮;凡璞随水流,仍错杂乱石、浅流之中,提出辨认而后知也。白玉河流向东南,绿玉河流向西北⋯⋯其地有名望野者,河水多聚玉,其俗以女人赤身没水而取者,云阴气相召,则玉留不逝,易于捞取,此或夷人之愚也。”这也就是说,明代的采玉,多在洪水退却的秋季,采玉人在秋天的明月之夜,沿着河岸行走,凝视清澈平缓的河水,辨认着水中石块和玉料的情况。在皎洁的月光下,玉料的辨识度会提高,一旦采玉者看到水中有疑似玉料的石头,便下到河中将其捞出。

玉龙喀什河

02、山料的开采

新疆地区的山料开采是从明代开始的。从现存的出土与传世玉器可以看出,明代的玉料质量大多比较粗劣。北京定陵出土了大批随葬玉器,包括用具、首饰、玉带,以及几块玉料,虽然都是于阗玉,但除了玉圭、玉带板的玉质较好外,其他不少是劣质玉,器表有疏密不等的点状小坑,更有一些石性较重的劣质玉,瑕绺较多。帝王陵的陪葬玉器尚且如此,普通玉料质量有多差就可想而知,与我们通常所认知的和田籽料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北京定陵出土明代 镶金团龙纹玉带饰

明代的多部文献记载了新疆山料开采方面的内容。明代高濂在论述玉器时,提及玉材出产。他说:“今时玉材较古似多,西域近出大块劈爿玉料,谓之山材”。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观此诸说,则玉有山产、水产二种。各地之玉多在山,和田之玉则在河也”。明代的葡萄牙传教士鄂本笃在他的游记中提到了山料的开采。从以上几个文献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明代和田玉山料就已开采。

和田玉矿区

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看,新疆塔什库尔干的大同乡玉矿是新疆地区最早的开采山料的玉矿。大同乡玉矿之所以能够最先进入采玉人的视野,是因为它相对低的海拔。玉矿总海拔不过3000米,大同乡的海拔已经达到了1500米。随着山料开采经验的掌握,技术的进步,明代中后期已经出现了更多的山料开采地点。这些玉矿有塔什库尔干的大同乡玉矿,叶城的密尔岱玉矿、血亚诺特玉矿,于阗的皮山玉矿、阿拉玛斯玉矿和且末的塔特勒克苏玉矿。

03、明代玉石贸易

明代时期,玉料输入内地的首要渠道是朝贡贸易。“朝贡制度”是朝贡国将中国作为宗主国,定期遣使来朝拜,并贡献方物,同时获取赏赐的一种制度。为了彰显宗主国的威望,中国往往对朝贡国实行“厚往薄来,怀远之道”的政策,也就是赏赐朝贡国的贵重礼物远远多于他们所纳贡的礼物。

和田玉交易市场

明代是中国朝贡制度的鼎盛时期。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欲制宝玺,就有西域使臣进贡和田玉。据《明史·西域传》记载,“自成祖以武定天下,欲威制万方,遣使四出招徕,由是西域大小诸国莫不稽颡称臣,献琛恐后”。明代的西域贡使被称为“贾胡”“贾回”等,由于西域诸国与明朝的朝贡贸易是打着政治旗号进行的一种商业活动,故各国使臣大多是善于经商的人。

明代双兔玉佩

明代与西域的玉石贸易之路,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由于明代在西域的势力范围仅及哈密,而玉石产地和田、喀什等地,先后在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的控制之下,所以,这时西域的玉石要以贸易的形式运到中原。明代朝廷对玉石贸易之路的畅通非常重视,永乐六年(1408年)七月,明成祖派遣官员维护玉石之路畅通。

明代玉器

明代与西域玉石贸易的次数很多,但没有确切的官方统计数据,根据《明实录》等书的记载,西域诸地贸易使团历次进贡物品中含有玉石的贡次中,至少有60次,但实际数字可能更多。

04、明代玉器种类

明代玉器器形种类丰富,用玉范围广泛,有朝廷用玉带板、玉璧、各种玉佩。文房用玉砚、玉印、玉笔架、玉镇纸、玉炉顶。日用器皿玉碗、玉杯、玉壶。服饰与首饰玉冠饰、玉带钩、玉簪、戒指等。玩赏用玉,玉寿星、玉观音、玉罗汉、玉太白醉酒、玉鹿、玉马、玉辟邪。仿古玉觚、玉爵、玉卣、玉剑饰、玉刚卯与严卯等。

明代玉带

05、明代玉器工艺

明代早期玉器的制作工艺基本保留了宋元遗风,但也开始形成自己的特点,尤其是迁都北京以后,雕工趋向简练豪放,虽不及宋工精细,也受了元代粗犷简率的影响,但还是出现了一些精致且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尤其在器物纹饰造型的形神兼备和多层镂雕的工艺上,都与明晚期风格有所不同。

明代早期海东青捕天鹅带钩

明代晚期玉器的雕琢风格与早期相比有了较大变化,造型趋于程式化,镂雕作品多采用分层镂雕技法。由于城市经济的繁荣、手工业的兴旺、海外贸易的昌盛,资本主义萌芽缓慢成长,促进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玉器手工业规模扩大,分工较细,制玉效率增加,制作了大量玉器。

明代玉佩

此期的花卉禽鱼大为减少,吉祥内容的作品大量增加。雕工上趋向粗犷简略、奔放不羁,分层镂雕的器物开始程式化,较多的使用各类锦地,如“之”、“十”、“卍”字等,用来装饰玉牌、插屏、玉带板的地子。为追求制作速度,带板表面与边廓平齐,少有弧凸的器物。其他各类作品都明显留下桯钻或管钻的痕迹。一些圆雕类器物,阴刻线较多使用了宽厚砣具,很少用细小勾砣,虽也有许多精工之作,但多是一种简括潦草的作风,故在玉器行中有“粗大明”之称。这种雕法主要突出纹饰的大轮廓,实际工艺简单、粗率,与早期作品截然不同。为了适应大量快速制作的商业性需要,商家为利益所趋,往往以牺牲工艺与艺术为代价,其艺术水平和工艺技巧比宋元下降了许多。

06、作者简介

作者:王建泉

职 业:珠宝鉴定师、钻石分级师 、资深珠宝投资顾问。

资 质:NGTC 宝石学家、中级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测员。

社会职务:黑龙江省玉文化研究会宝玉石专业委员会主任、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宝石及 材料工艺学专业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玉文化进程与珠宝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王建泉

著作有《玉璇玑的探讨与研究》一文,详细阐述了从古至今学者对玉璇玑用 途的探讨,提出了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发表于国家级期刊《科学与生活》2021 年 28 期上;论文《探讨桃山玉的发展前景》,从材料学,矿物学和工艺学等角 度对桃山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与认识;并以此 为基础对桃山玉作了全面的介绍。该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期刊《科学家》2022 年 第 6 期上。

在宝石学家王建泉的头条号和个人图书馆上推出了《彩色宝石的鉴定方法》、《田玉的鉴定与质量评价》、《八大产地玉料在古代玉器中的使用状况》、《古代玉器特征解析》、《仿古玉器研究》、《新石器时代泛红山文化发展历程》、《吉林与黑龙江地区新石器时期玉器的研究》、《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研究》等文章 450 多篇,300 多万字。阅读量 100 多万人次,深受广大宝友喜爱,因发布内容优质,被头条号认证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注: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中国新疆和田玉》、《新疆和田玉的开采状况》和《系统宝石学》以及网络软文等。欢迎广大玉友提出宝贵意见。如转载需标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