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帝位,其军事胜利的核心在于对北平旧部的绝对掌控。为巩固中央集权,朱棣对京军进行系统性改革,创立“京师三大营”体制:
五军营:由全国卫所精锐组成,承担野战主力,分中军、左右哨、左右掖五部。
三千营:以归附蒙古骑兵为核心,擅长侦察与快速突击。
神机营:世界首支专业化火器部队,装备手铳、碗口炮、神机箭等,1410年北征时规模达7.5万人。
这一体制打破洪武朝“卫所分散、兵将分离”的传统,形成“皇帝—勋贵—宦官”共治的京营管理体系。1421年迁都北京后,三大营常备兵力超30万,成为“天子守国门”的战略支柱。
二、宣德朝的武力投射:平叛与北巡1. 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1426年)
明宣宗继位后,叔父朱高煦于乐安州(今山东广饶)叛乱。宣宗率京营亲征,战术凸显火器优势:
心理震慑:神机营昼夜炮击乐安城,“铳炮之声震裂城堞”,守军士气崩溃。
精准斩首:宣宗以“万人敌”火箭焚毁汉王府,迫使朱高煦投降。
此役仅18天平息,反映京营对地方藩王的压倒性优势。
2. 北巡击兀良哈(1428年)
宣宗率精骑出喜峰口,以“轻骑夜行、火器奇袭”战术击溃兀良哈万人:
战术组合:神机铳齐射打乱敌阵,骑兵包抄俘获首领把秃孛罗。
政治威慑:战后焚毁兀良哈草场,迫其“十年不敢近塞”。
三、土木堡之变:京营体系的崩溃与重建1. 正统朝的军政腐败
明英宗时期,京营空额严重,1449年实际兵力不足10万。宦官王振专权,战备废弛,导致土木堡惨败:
战术失误:4万京营骑兵在鹞儿岭遭瓦剌诱歼,神机营失去屏障。
后勤崩溃:20万大军三日断粮,“士卒饮马溲、食树皮”。
2. 于谦的京师保卫战(1449年)
兵部尚书于谦在40日内重建防御体系:
兵力重组:急调河南、山东班军,募民壮22万,编为十团营。
火器配置:德胜门伏击战中,神机铳“毙敌数千”,瓦剌平章卯那孩中炮身亡。
车营雏形:以偏厢车装载虎蹲炮,构成“移动城墙”,阻滞骑兵冲锋。
四、成化至正德:车营战术与地方平叛1. 车营体系的完善
为应对河套鞑靼,明军发展出战车火器协同战术:
偏厢车(1450年):每车配佛郎机2门、神枪4支、士兵10人,可联阵为营。
全胜战车(1487年):内置旋风炮(多管火铳),“旋转四击,毙敌数十步”。
战术局限:成化朝余子俊造车千辆,因“笨重难行”被讥为“鹧鸪军”。
2. 宁王朱宸濠之乱(1519年)
王守仁以临时拼凑的地方武装平定叛乱,凸显火器普及:
南昌破城:以大将军炮轰碎广洞门,“一炮糜烂数十步”。
樵舍水战:仿鄱阳湖战术,火船焚毁宁王舰队,“浮尸蔽江,火光照百里”。
此役后,明朝对藩王护卫火器实施严格管制,“王府存铳不过二十”。
五、京营衰落与军事变革的困境1. 正德朝的体制性腐败
空额吃饷:1520年京营名册34万,实兵不足8万。
训练荒废:神机营“铳管锈蚀、药湿难燃”,三千营战马“骨立如柴”。
2. 局部改革尝试
江彬“外四家”(1519年):选边军精锐入京,装备西洋火绳枪,但因宦官抵制失败。
王琼整军(1521年):裁撤老弱3万,恢复“三日一操”,未触及根本。
六、结语:京营兴衰与明帝国命运1. 技术优势的窗口期(1402-1449)
神机营领先欧洲火器部队百年,但因战术固化,至16世纪被奥斯曼、葡萄牙反超。
2. 军政腐败的致命性
京营空额率从宣德朝20%升至正德朝70%,折射明朝财政军事体系的系统性溃败。
3. 边疆防御的内卷化
“九边”年耗银600万两,占财政支出70%,却难阻“庚戌之变”(1550年)蒙古兵临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