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丈夫韩复榘被蒋介石召去开会,已经过了13天,却没有一点音信。不祥的预感浮上心头。她知道韩复榘生性口直心快,加上之前在西安事变中得罪过蒋介石,这一去恐怕凶多吉少。要是他这根家里的顶梁柱塌了,往后的日子将举步维艰。
韩复榘果然,《扫荡报》登出消息,韩复榘因“不听命令,擅自撤退”等罪名,被蒋介石枪决。高艺珍差点昏厥过去,她想起多年前与韩复榘的第一次相遇,那个负债累累的男孩,穿着破旧的衣服,羞红着脸不敢看她一眼。他们结为夫妻,走南闯北,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成为军阀后,韩复榘也没有像其它军阀一样抛弃她这位年老色衰的妻子。如今,这个男人倒在了枪口之下。说什么“不听命令”,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分明是蒋介石想发泄私愤罢了。高艺珍心如刀绞,恨不得随丈夫一起去了。
但她转身看向屋内,里面是五个孩子和两位小妾。家庭的重担忽然落在这个女人身上,她咬牙把悲痛咽进了心里。料理后事,直面新的生活这个失去顶梁柱的家庭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给韩复榘收尸。韩复榘被杀后,尸体留在现场,虽然蒋介石允许家属去收尸安葬,但高艺珍他们还是非常纠结到底该让谁去。因为韩复榘得罪过蒋介石,他们担心受到牵连。这年头特务杀人的事情屡见不鲜,跑去收尸很有可能遭遇袭击。
韩嗣燠此外,长子韩嗣燮自幼患有精神疾病,听闻父亲死讯后更是精神失常,不能自理。何况其他的孩子尚且年幼,也需要有人照顾。就在这时,年仅15岁的次子韩嗣燠站了出来。他自小就过着优渥的少爷生活,在济南私立学校读书,还学到了当时少见的英语课程,这为他后来在战场上报效祖国埋下伏笔。但他知道,这一切良好环境都拜他的军阀父亲所赐。他记得当时蒋介石故意撤走重炮旅,导致父亲的部队难以与日军抗衡,所以撤退不完全是父亲的原因。
韩复榘此外“侵吞公款”、“贩卖鸦片”这样的罪名也很难令人信服,因为父亲从未欠过教育经费,对贩卖鸦片的人也是一律处死。他为父亲感到不公。而另一位站出来的是韩复榘的二姨太纪甘青。她本是风月场上的名伶,嫁给韩复榘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利益。她巧舌如簧、精通辞令,韩复榘在社交场合总会带上她,韩复榘能成为军阀也有她的一份功劳。但成婚后她逐渐被冷落,她感到郁闷,为什么男人可以娶妻纳妾,女人就要守节终身?出嫁前她在风月场上有那么多人倾慕,出嫁后却只能忍受孤独。
这时一位叫杨光的勤务员出现在她的生活,她们一见钟情,发生了关系。韩复榘知道后非常生气,是他让纪甘青从风月场的伶人身份中解脱出来,让她能作为姨太太风风光光。纪甘青却背叛了他,和别的男人私通。他杀了杨光,只是念在情分饶了纪甘青一命。纪甘青去收尸,也是为了报不杀之恩。两人来到枪决韩复榘的小院,那冰冷的遗体僵直地倒在地上,韩复榘身上中了七枪,子弹是从背后打来的。
剧照他们怀着复杂的心情给这位曾名噪一时的军阀收尸,打点亲友将他葬在了信阳的鸡公山上。回到家后,纪甘青觉得恩情已报,便离开了韩家,从此在江湖上消声匿迹。四散的家庭韩复榘死后,他们一家被扣上了“逃兵家属”的帽子,饱受世人冷眼,往日的奢华生活烟消云散,只剩下望不到尽头的颠沛流离。高艺珍上了年纪,裹着小脚,还得挺直腰杆,操持家里的生计。尽管如此,她全心全意地照顾孩子们,而且尤其重视教育,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先为孩子们找学校上。在学校里,次子韩嗣燠总因为是军阀后代、逃兵家属受到冷嘲热讽,他不得不改掉名字,试着隐藏身份,他的新名字叫韩子华。
军人一家人到过全国各地,甚至曾流亡到日本,等1942年定居北平的时候,新的遭遇令这个本就风雨飘摇的家庭雪上加霜。首先是长子韩嗣燮,从小患有精神疾病的他心理细腻,加上父母疼爱变得更加敏感。父亲死后他的病情就逐渐加重,他为自己无法给家里帮忙而自责,最终精神崩溃。家里人只好将他送进精神病院疗养,希望有朝一日能将他接回家团聚。谁知这一送就是永远,几年后韩嗣燮就虚弱地死在了精神病院之中。
剧照紧接着就是三姨太李玉卿的离开。这位美丽的女子与二姨太纪甘青有着相似的经历,她本是貌美的青楼花魁,是一位妓女。嫁给韩复榘后受到冷落,喜欢上了她的厨子,并私通在一起。得知消息的韩复榘处死了厨师,却没有杀死李玉卿。不是念及旧情,纯粹是因为李玉卿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四子韩嗣熿。现在她就要离开韩家了,想到渺茫的未来,她决定向高艺珍提出两个要求。
她想要带上儿子韩嗣熿一起走,并要求高艺珍把韩家一部分家产交给韩嗣熿。高艺珍想来想去认为不妥,韩嗣熿到底是韩复榘的孩子,是韩家的血脉,不能离开。但李玉卿也不肯想让,两方矛盾愈发激烈,最终闹上了法庭。法官因为李玉卿的出轨行为,否决了她的要求,李玉卿败诉,被迫净身出户。其实纪甘青和李玉卿都是悲剧的人物,她们都出身低微,成为军阀的小妾后遭到冷落,在迷茫中寻找自由与出路。
只是纪甘青选择了两不相欠的浪漫之路,李玉卿则选择了考虑今后生活的现实之路。可作为卑微的小人物,选择哪条路能有幸福呢?峰回路转,关键时刻的抉择长子进了精神病院,三姨太离开韩家,家里一下子变得冷清,只剩下高艺珍和五个孩子。也是在1942年,他们收到一封信。信是谷良民寄来的,谷良民是韩复榘生前的朋友,经常来家里做客,还和韩家订了娃娃亲。如今他家境还算阔绰,但没有忘记与韩复榘的情义,依然愿意支持这门亲事,把女儿嫁给了韩家的次子韩子华。
随之而来的是嫁妆和一笔钱,这对于风雨飘摇的韩家来说真是雪中送炭,他们终于能安心在北平定居了。后来,背负着“逃兵家属”的名号,次子韩子华一直想找个机会建功立业,为韩家摘掉帽子。他看了看国内的局势,正是日军侵华的猖獗时期,敌人在我们的家园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身为中国男儿,韩子华决定跑去重庆参军。当时交通不变,家里经济依然紧张,他只能步行从北平去往重庆。
旧照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他前脚刚到重庆,就看到了报纸上日本投降的新闻。仗都打完了。哪里还有鬼子?韩子华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就这样压在了心里。他此时还不知道,在未来,他会在战场上大放异彩。但这都是后话,此时的韩子华只觉得无奈,心想来都来了不能白来,干脆就在重庆东边的武汉大学读了两年书,就回到了北平。1949年,在成都读黄埔军校的三子韩嗣烽也提前毕业回到了北
蒋介石败退台湾这段时间,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蒋介石败退台湾,韩家又开始纠结。高艺珍知道韩家和国民党有关系,害怕留在北京会受到影响,考虑跟着国民党逃去台湾。“咱们是跟着国民党去台湾,还是先去台湾再逃到美国?”高艺珍向家里人征求意见。韩子华和韩嗣烽相互看了一眼,觉得这两个办法都不现实。“父亲就是被蒋介石杀死的,咱们为什么要跟着他跑?哥哥还在住精神病院,每个月都要花一大笔钱,咱们哪有钱去美国呢?”
于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韩家做出了关键的抉择,这个抉择让韩家终于看到了希望——就留在北京,哪也不跑。枪林弹雨,韩子华的报国之路这个抉择作对了,他们留在北京后,百姓不但没有难为他们,还给了他们帮助。当时新中国成立伊始,高艺珍将丈夫与蒋介石之间事情的细节写成一封信寄到上面,希望能摘掉“逃兵家属”的帽子。这封信被领导收到,经过调查发现高艺珍所言属实,终于给了韩家公正的评价。
志愿军更振奋人心的是,韩子华加入了志愿军,去往朝鲜战场为国争光。当时韩子华在宣传队工作,宣传队的伤亡率高达50%,危险程度不亚于正面战场。有时他们去敌人营地的铁丝网上贴传单,需要穿越密密麻麻的地雷阵,躲开照来照去的探照灯,还要小心触发铁丝网上的报警器,一旦被发现就是机枪扫射的下场。为此,宣传队每人出发前都会带一颗手榴弹,不是用来杀伤敌人,而是用来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自尽的。
有趣的是,韩子华没有留下任何伤疤,他这不光是因为幸运,也是因为他的机敏。他总是出色地完成任务,得到长官的赞赏。他证明了自己不是无能的落魄少爷,而是一名优秀的战士。在战争发展到中后期时,敌人常常会潜入当地居民家中,用威逼利诱的手段要求居民隐藏他们,甚至给他们提供情报和屋子,导致志愿军每到达一个新村庄都会处于敌暗我明的被动局面。于是宣传队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韩子华他们步行走过无数的村庄。
他们拜访每一户当地的居民,送给他们食物和药品,帮助他们劳解决生活困难,同时展开宣传工作,鼓励他们联合起来打败美帝。居民热烈欢迎志愿军,并让藏起来的南朝鲜军出来自首。后来,韩子华被调到战俘营工作,负责教育和改造战俘。中国的优待俘虏令被抓的美军很不适应,他们觉得战俘营应该是个可怕的地方,对中国这么好的待遇反而很害怕。有天记者想来这里拍照片,报道战俘的生活情况,需要把战俘们都喊道山下,战俘们都吓坏了,以为是要把他们几个拉去处决,一个个止步不前。
可是管理者也都不会英语,没有办法解释清楚。最后还是学过英语的韩子华站出来,他告诉战俘们这是要拍一部片子,大家才放下心来。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韩子华荣立三等功,从落魄少爷到志愿军英雄,他终于走出了父亲死亡的阴影,活出了自己的人生。渡尽劫波,在爱中缔造伟大除了长子韩嗣燮忧郁而终,次子韩子华金戈铁马。韩家的其他孩子在母亲高艺珍的谆谆教诲下,也成为了新中国的栋梁之才。
首先是三子韩嗣烽。从成都毕业回家后,他到了一家西安的运输公司上班,空闲时间还负责黄埔军校留在大陆的同学会工作,努力加深两岸人民之间的情谊,今后的余生安详而平稳。然后是女儿韩嗣虑。她是从韩复榘的五弟那里要来的,因为他们夫妇一直想要个女儿。韩复榘被枪决时,韩嗣虑还是个小女孩。母亲把她当做亲生女儿对待,对她是疼爱有加,在那个物质匮乏、上学困难的年代,高艺珍毅然花费财力、精力去支持她的学习。韩嗣虑最终考入北京电力专科学校,毕业后在电力局当上了高级工程师。
还有李玉卿所生的四子韩嗣熿,当年母亲想尽办法将她留在韩家,比李玉卿还要照顾他,不光为他的衣食住行担忧,还认真负责地给他教育。韩嗣熿也不负众望,他天资聪颖,成绩优秀,考入了清华大学,成为机械硕士,毕业后在北京电力学院当教授。再后来,他远赴奥地利留学,却依然牵挂着家乡与祖国,学成之后放弃了奥地利的富贵生活,回到北京报效祖国。而这四个孩子的杰出,离不开母亲高艺珍的爱与教育。
从1938年丈夫被枪决,转眼已经过了将近二十年,这么多年来她操持着韩家的一切,关心着孩子的成长,她当之无愧是一位伟大的母亲。1954年,高艺珍身体日渐虚弱,咳嗽声常常在家中响起。这段惶惑的日子里,她总是想起很久以前的往事,想起她去世多年的丈夫,那个潦倒男孩的羞赧脸庞时时浮现脑海,思念一天比一天强烈。几个孩子不忍看母亲憔悴,决心将父亲的墓迁到北京,方便一家人常常祭拜。
他们跋山涉水回到多年前父亲埋葬的地方,发现那里已经换了人间,昔日破败的旧社会已经不见踪影,云雾缭绕的鸡公山成为旅游景区,他们望着父亲的墓碑,心情复杂。历史的车轮悄无声息地走过,悲痛与黑暗终将过去。韩复榘的三位夫人五位儿女都在奋力寻找着光明,也许会有落寞与失意,也许会有疯狂与崩溃,但爱与坚强、对幸福的渴望将被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