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着唐代“免死金牌”的博物馆

宏爽玩转旅游 2024-12-15 07:04:35

博物馆,收藏了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临海博物馆中有一件文物,颇值得关注,那就是钱氏的“金书铁券”。

钱镠王的金书铁券

唐乾宁四年(897),唐昭宗为嘉奖钱镠讨伐董昌有功,封他为镇海、镇东两节度使,并赐以金书铁券。铁券形状有如筒瓦,中穹旁垂,上刻336字,端楷甚工,全部用黄金镶嵌。内容除了表功,还有“卿恕九死,子孙三死”之言。就是说,铁券主人钱鏐可免九次死罪,子孙可免三次死罪。

钱鏐后来成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王。南宋绍兴年间,钱氏后人举家迁往台州定居临海,并成为当地望族,铁券也随之留在台州钱氏宗祠内。

钱氏铁券是现存最早且唯一的唐朝金书铁券,曾被多个朝代的皇帝调阅,一千多年里也曾多次失踪,又奇迹般地回归,期间故事丰富多彩。

乾隆下江南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帝第三次下江南时,想看一看这件稀世古物。于是临海钱选等钱氏后人把铁券送到常州,让他观赏。乾隆帝看后极为感慨,写了一首《观钱镠铁券歌》,其中有“表忠观永记钱塘,铁券却在台州藏。久闻其名未睹物,秋卿同族今呈将。”等句子。看完之后,乾隆还赠了一个装金书铁券的木盒,并将此诗刻木盒上,还给钱氏子孙保管。

解放初期,钱氏后人将其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鉴于金书铁券具有重大历史价值,1959年被中国国家博物馆调藏,并将其定位一级文物。

临海博物馆收藏的虽是 1:1 复制件,但因铁券在临海保存时间最长,故事曲折,将它在本地博物馆展出,其意义仍然非同小可。

钱镠金书铁券复制品

除了这块“金书铁券”,博物馆中另一些文物,也极为珍贵。商代的青铜直内戈、北宋的大晟应钟、五代的青釉线刻戏曲人物四系瓷瓶、宋元之际的青瓷月影梅花碗与青釉瓷公道杯,明代《说郛》抄本等等,无一不是镇馆之宝。其中,北宋大晟应钟和五代线描人物瓶两件文物,还入选了浙江省藏宝图。

商代青铜直内戈,残长34厘米,宽7厘米,阑长8.7厘米,阑有二穿,中起脊,援部极尖锐。近阑处饰弦纹与小圆点纹,两面凹槽中脊线上各有八个小圆点。该文物1988年在临海沿江镇出土,为国家一级文物。

五代线描戏曲人物瓶也是国家一级文物。盘口四系,鼓腹下敛,高颈,假圈足,平底内凹,高26.6厘米,腹围44厘米,口径11 厘米、底径8.5厘米。据瓶身上的戏曲人物图案推测,在南戏之前台州可能已有戏曲的存在。

北宋大晟应钟,通高28厘米,其中身高21.8厘米,钮高6.2厘米,腹围53厘米,重6.1公斤。钮作相对状龙纹,纹饰镂空。作为研究古典音乐的重要材料,今时今日它仍能发出乐音。这也是一件国家一级文物。

民国《冰清玉润》画册汇集了大不少大家手笔。此册的捐赠者名叫项玉青,1949年从杭州国立艺专毕业时,请黄宾虹、潘天寿、吴茀之,以及郑午昌、汪勋予、潘韵、邓白、诸乐三等当时国画界顶尖的大师亲笔画作,以作毕业纪念。内容涵盖山水、景物、花鸟等题材,具有很高的收藏意义。

与古物相对,可谓“给我一天,还你千年”。

灵湖西北部,临海体育馆旁,矗立着一座造型别致、外观方正的现代化建筑,这就是临海博物馆。它占地28.6亩,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馆藏文物5万余件,居台州各地之首,在浙江省地方博物馆中亦居于前列。

临海博物馆设有历史、翼龙、民俗等四个常设陈列馆和两个临时展厅,是了解临海历史文化、乡风民俗、本土自然奥秘的最佳窗口。

临海博物馆

历史厅以“灵秀古城•州府神韵”为题。展馆内不仅有10万年前古人类在灵江流域繁衍生息的场景,也有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遗迹;有章安时期的人文初兴,五代钱氏家族客居临海的印记;有历代临海望族的风雅生活,当地崇文尚教的邹鲁之风……在1530平方米的展厅里,时空不断组合变换,台州府城波澜壮阔的历史,都在这里聚合重现。

民俗厅的主题是“与时光永存的记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临海民生全景图铺陈于观众面前。“城乡往事”板块,以明代乡贤王士性的人文地理学为依托,展现了历史上临海的乡村景物、渔村及市镇风情;“人生礼仪”板块,讲述了临海人一生的成长节点,包括新生、求学、成婚三个重要阶段的礼俗。此外还有临海的月节及本地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

特别令人关注的是,一座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紫阳街场景,复刻展列于博物馆中。两边商铺林立、喧闹忙碌,格局与今日基本一致。

复刻的老街

翼龙厅的主题是“飞翔在白垩纪的天空”。中国出土最早且较完整的翼龙化石,就是在临海上盘镇岙里村的发现的。正因如此,浙江省政府将岙里村公布为“临海翼龙化石产地保护区”,并授予临海市“翼龙之乡”的称号。

一座博物馆,尽现台州府千载风韵。透过这些文物,可倾听这片大地的文明回响。临海古人的风雅,也变得愈发清晰起来。

博物馆的存在,就像是一双双眼睛,引导我们回头张望,追寻先祖们亲历的足迹。那些无声的文物,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漫步博物馆中,千年风雨呼啸而来,你一面战栗于文明的光辉,一面与古人呢喃对话。

【陈少非作品/《依山临海三五》】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