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山川奇秀,是道家理想的修真之地。在道家所列的十大洞天和三十六小洞天中,临海一地就占了两处。在泱泱中华大地上,实属罕见。

临海仙山
据宋代《云笈七签》所载,道家的十大洞天为屋山洞、委羽山洞、西城山洞、西玄山洞、青城山洞、赤城山洞、罗浮山洞、句曲山洞、林屋山洞、括苍山洞。其中文的第十洞,就在临海括苍山中。
三十六小洞天包括东岳泰山洞、峨嵋山洞、庐山洞、太白山洞、武夷山洞、盖竹山洞、九疑山洞、仙都山洞、天目山洞、桃源山洞、金华山洞等36处,分布于全国各地。其中的盖竹山洞,也在临海区域之内。
道家认为,洞天为真仙所居,福地由真人治之。确实也是如此,自汉至晋,常有高道入山修炼。随着“洞天福地”概念的提出并广泛传播,这些地方成了后来学道之人必到之所。他们希望能与仙人相遇,早得正道。

缙云仙都山
盖竹山在临海市南,因满山翠竹,又名竹叶山。这里山水幽朴,古木参天,确是一派仙家出入之地。五代时的高道杜光庭(浙江缙云人)在《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说:“三十六小洞天,上仙所统治之处也。第十九小洞天盖竹山洞,周围八十里,名曰长耀宝光天,在台州黄岩县,属仙人商丘子治之。”《云笈七签》又载:“盖竹洞为七十二福地之第二福地。”
既是洞天,也是福地,所以盖竹山仙踪不断。汉代有道士陈仲林、许道居、尹林子、赵叔道四人在山中修炼,均得道升天;东晋时又有王世龙、赵道元、傅太初三人同隐此山,皆成正道;王羲之的好友许迈曾在盖竹洞修炼;而中国道教史上最出名的葛玄及其侄孙葛洪两人,也与盖竹山有关。
葛玄是三国时著名的道人,灵宝派祖师,号称“葛仙翁”。汉光和二年(179),15岁的葛玄入临海修道,并立坛授道。据元代青元观道士谭嗣先编撰的《太极葛仙公传》记载,葛玄“十五六,入天台山;十八九,入括苍山……”南朝陶弘景的《真诰》亦云:葛仙翁“初在长山,近入盖竹。”

临海盖竹山
葛洪(283-38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人,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世称“小仙翁”。作为葛玄的忠实拥趸,葛洪追随着叔祖足迹,云游天下,寻访名山,自然也来到了盖竹山修道炼丹。在他所著的《抱朴子》中,葛洪评价盖竹山说:此山“可合神丹”。
葛洪还撰有《玉函方》《肘后备急方》等医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中国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是得《肘后备急方》提示,发现了青蒿素。
除了炼丹修道,道士们还利用山中优质的水土种植茶叶,葛玄就曾在此辟园植茶。《临海县志》记载:“盖竹山有仙翁茶园,旧传葛玄植茗于此。”葛玄之后,在山谷岭坡种茶,也成了历代道家日常生活中的乐事。

葛洪像
盖竹山上留存着栖真观、礼斗坛、葛玄精舍旧址、葛仙翁茶园、卧龙墠、登霞台、栖真观、道士坟、平福堂故址等历史遗迹。在盖竹洞周边,有石室、石井、石臼、石几、石床、石砚等古老景观。现今的盖竹洞也仍有清修的道士,每日写字、站桩、打坐、弹琴、品茗、论经,道风尤盛。
括苍历来就是道教名山,比盖竹更加知名。据《图经》载:“十大洞天,括苍为第十,名成德隐真洞天。周三百里,东跨仙居,南控临海。”
关于括苍山的传说很多,《混元实录》有载,称蜀中八仙之一的李八百“登括苍、至天台、入委羽,遍历十大洞天二百余年。”据说李八百修长生之道,历夏、商、周三世,年八百岁,又动则行八百里,时人号称李八百。周穆王时,李八百归四川之金堂山合九华丹,丹成后遍游三山五岳。他曾长期栖止于台州境内诸山,其中就有括苍山。

括苍山
括苍山的仙人当然不止李八百一人,昆仑的王方平也来过括苍山。明万历《仙居县志》曰:“三国时游括苍,过经(王之弟子蔡经)家谓曰:‘汝有仙骨而未知道’,以金丹饵之。及卒,举棺甚轻,启视无有。越四年,复返。姿益少,谓家人曰:‘七月七日王真人当来’。及期果至,驾五色云龙,旌节导从甚都。召经父兄见之,又邀麻姑至,曰:‘不接奉五百年矣’。乃迭进肴膳,皆金盘玉,王以酒一斗勺水五升饮。经家人后尽室上升。”《临海记》中也有记载:“山上有石驿,三面壁立,俗传仙人王方平居焉,号王公客堂。”
仙人的传说无法考证,但括苍洞倒是实实在在地隐藏在括苍山主峰米筛浪脚下。北宋时,宋真宗赐括苍洞为“凝真宫”,历代文人墨客、地方官宦都曾为此洞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颂诗,在道教史上更是享有崇高的地位和荣誉。因此称它为道教祖庭之一,也不为过。

括苍山洞
除了排得上名号的盖竹山和括苍山,临海其他大大小小的仙山还非常多。如城内的巾子山、大固山,桃渚的白鹤山等,均有道教踪迹。
巾子山地处临海古城区,高不过100余米,但山上寺庙古塔众多,向来是佛道儒三教汇聚之地。西峰塔下有个华胥洞,相传华胥子曾在此炼丹修道。他经历万劫,终得道成仙。华胥子飞升时,一阵微风,将他的头巾吹落,飘然而下,变成了巾子山两峰——这正是“巾子山”的来历。两峰之间的一块石壁上,有“遗巾处”三字镌刻,对应了这一传说故事。
华胥子是何许人?炎帝和黄帝的远祖、伏羲和女娲的母亲、华夏民族的祖始是也。她大约生活在八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时代,在《山海经》《太平御览》《淮南子》《列子》等古籍中,都有她的故事。

临海巾子山
与巾子山相对的大固山(龙顾山),也有类似的仙道传说。《道史属词》中记载,道教茅山派创始人茅盈,“得道于临海镇东龙顾山,驾鹤上升”。
这些富有想象力的故事,经过千百年来的口口相传,最终形成了如今的道教神仙体系之一,也形成了南方道教坚实的信仰基础。
【陈少非作品/《依山临海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