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咏鹅的骆宾王,为什么被称为“骆临海”?

宏爽玩转旅游 2024-11-09 07:06:40

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七岁时就因一首《咏鹅》而声名远播。不过,“诗人”这两个字并不能全然概括骆宾王的一生。他是浙江义乌人,曾任临海县丞,世人称“骆临海”,足见临海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印记。

骆宾王图

唐人崇尚武功,崇尚游侠精神。从李白的《侠客行》到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可见,整个社会的文人都怀着一种“仗剑天涯”的向往。骆宾王也不例外,并且他是真正上过战场的。骆宾王曾在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麾下担任幕僚,写下多篇平定蛮族叛乱的文檄,也曾跟随薛仁贵征讨吐蕃,在前线作战6年,为后人留下了大量荡气回肠的边塞诗篇。

金戈铁马的从军生涯造就了骆宾王一身傲骨。仪凤三年(678),他从边疆回到了政治中心长安,先后担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侍御史。当时正值高宗末期,武后当政,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调露元年(679),骆宾王遇赦释放,次年被贬为临海县丞。

临海

骆宾王在临海一呆就是三年,曾作有《久客临海有怀》诗:

天涯非日观,地岊望星楼。

练光摇乱马,剑气上连牛。

草湿姑苏夕,叶下洞庭秋。

欲知凄断意,江上涉安流。

此诗的标题有“久客”二字,说明骆宾王在临海确实有几年了。诗中写临海地处大唐的“天涯”之角,想到被贬于此,暗用了伍子胥因谏招祸的典故,以比喻时下自己的遭遇,实是心有不甘。

另一首《秋日山行简梁大官》,也写于临海任上,诗云:

乘马陟层阜,回首睇山川。

攒峰衔宿雾,叠巘架寒烟。

百重含翠色,一道落飞泉。

香吹分岩桂,鲜云抱石莲。

地偏心易远,致默体逾玄。

得性虚游刃,忘言已弃筌。

弹冠劳巧拙,结绶倦牵缠。

不如从四皓,丘中鸣一弦。

文辞表达了临海秋日的肃杀之气,两首诗合读,能看出骆宾王隐隐透出壮志未酬,一身侠气无处安放的意味。

临海东湖

韩非子在《五蠹》中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意思是,文人们靠笔杆子扰乱法制,侠客们用暴力触犯律例。此时的骆宾王,文人的偏执与侠客的孤勇汇集一身,只需要一个契机,就会奋起爆发。

弘道元年(683),高宗病逝,武则天独揽大权,相继废掉中宗李显、睿宗李旦,临朝称制。于是,大将李敬业在扬州起兵,打着勤王救国、匡扶卢陵王李显复位的旗号讨伐武则天。这让骆宾王看到了希望,他毅然投奔李敬业,并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以壮声势。据说这篇檄文传到武则天手中,她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惊讶于骆宾王的才情,遗憾这样的人不能为己所用。

武则天剧照

不久李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结局不明。《旧唐书》说他同时被杀,《新唐书》说他“亡命不知所之”,总之,骆宾王的人生历程就此划上句号。

以今人的眼光,骆宾王的确是执拗而迂腐的,他陷入了对武则天“狐媚惑主”的刻板印象里,追随另一个包藏祸心的叛军将领,结局似乎早就注定。而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从儒家的传统来说,骆宾王的行为,也算站在大义一边。

骆临海祠

临海人感佩于骆宾王的惊世才情与家国大义,为他在东湖小瀛洲上修筑了骆临海祠,门口的楹联留下对他的评价:

山月常明,应知诗杰丞临海。

湖波乍涌,恍见文澜动则天。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