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性:一个可与徐霞客比肩的“游仙”

宏爽玩转旅游 2024-11-17 07:14:45

王士性,一个明代知名的驴友。

王士性(1547-1598),人文地理学家,出身于临海四大家族之一的章安王氏。他与徐霞客一样遍游天下,但比徐早出生40年。

王士性雕塑

当代著名地理学者谭其骧曾将王士性与徐霞客相较,认为“从自然地理角度看,徐胜于王,从人文地理(包括经济)角度看,王胜于徐”,他指出,至少两者在“伯仲之间”。这样的评价并不为过,就连徐霞客本人也对王士性颇为推崇,并尊称其为“王十岳”,以示王士性所游之广远胜于己。

然而,400多年过去,徐霞客广为人知,王士性的名字却被湮没在历史的书页之中,究其原因,或许与王士性的从仕经历有关。

历史上文人声名远扬者,多半在仕途上不得志,这才给了他们寄情山水的理由。徐霞客正是在科举一途无望,才立下“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志向,最终成名于他“万里遐征”之壮举,受到后人的赞许。

纪录片《王士性》截图

明万历五年(1577),王士性高中进士,初授确山知县,此后历任礼科给事中、吏科给事中、四川参议,广西布政司参议、河南提学、山东参政、右佥都御史、南京鸿胪寺正卿等职务,可以说是官运亨通。

官员的身份给了王士性游历的便利,21年宦途生涯,王士性几乎走遍大明疆土,当时的中国有15省,王士性走过了14个,仅福建一省未能涉足。

和热爱探险,不走寻常路的徐霞客相比,王士性的游历过程多了些领导视察、公费旅游的意味。期间所写的游记,更像是个人日记,在职时不便公开,否则叫御史参上一本“无心公务,只爱山水”,那就够他喝一壶的。所以,王士性在去世后很多年,人们才发现了他博大精深的旅游遗作,属情有可原。

《五岳游草·蜀都》

古代交通不便,官员到某一地方任职,往往需要长时间行程,即便是在驿路体系发达的明代,这个过程也十分辛苦。然而对性喜游历的王士性而言,辛苦是别人的,山水风光才是自己的。在《嵩游记》里,王士性就说自己是“少怀向子平(东汉隐士,遍游山川)之志,足迹欲遍五岳。”《临海县志•王士性传》也称其一生“无时不游,无地不游,无官不游”。

也许少年时对游历的向往还存了几分纯粹,内心只有对奇绝风景的喜爱,入仕后的王士性,则多了对百姓的责任和担当。因官职调动,王士性的足迹走遍两京十三省,每到一处,他都要走山访水,探察民情。

和徐霞客侧重探索自然风光不同,王士性更着重考察当地的人文状况、地理构造、风俗习惯、经济发展,并根据亲身见闻,将各地山川险易、民风物产,事无巨细,全部记录在册,最后结集成为了《五岳游草》《广游志》《广志绎》等三种,堪称古代人文地理方面的扛鼎之作。

踏遍万里山河,王士性最为推崇的还是家乡临海。《广志绎•江南诸省》中,有文字描写台州府城之坚固。在《五岳游草》中,王士性还专门为家乡临海写了一篇《台中山水可游者记》,记录了临海的十大风景胜迹。

明朝万历十八年(1590),王士性尚在广西布政使参议任上,就安排人在临海建了一座私家庄园,名“清溪小隐”。两年后,王士性致仕返乡,对庄园进行了改造,几乎把他到过的40处著名景区收集其中,并更名为“白鸥庄”。

后人认为,在中国3000年造园史上,以个人之力量所营造的私家园林,特别是以文人经营的园林而论,唯一能够和帝王们那种“移天缩地入君怀”的大手笔相比较的,唯王士性的这个白鸥庄而已。

临海老街

可惜的是,浓缩了万千风景的白鸥庄早已湮没在历史风尘中,难寻旧址,只有《民国临海县志》里还留有“山宫溪侧”几个字。

同时代的人将王士性称为“大明游仙”,在故乡临海的白水洋镇水晶坦村,有王士性墓,供后人凭吊。

【陈少非作品/《依山临海三五》】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