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自古繁华,各地客商云集,将五湖四海的艺术元素尽数汇聚到了府城内外。其中有一种结合了南北不同戏曲唱腔,杂糅了多个剧种造型的民间艺术在这里诞生,这就是大石车灯戏。

临海的大石车灯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上世纪三十年代盛行于临海西北大石地区,是一种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民间表演艺术,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沉积。2007年,大石车灯戏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果光看扮相,跟山东的德州跑驴很像。造型上质朴、简洁,衣着以红绿为主,色彩艳丽单纯。区别似乎只在于道具:跑驴骑的是驴,车灯戏则骑马、抬轿。不过大石车灯戏到底是属于戏曲一类,与跑驴那种纯粹的民间舞蹈相比,无论是在造型装饰的复杂度上,还是乐舞一体的表演方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造型、色彩及演员服饰上,大石车灯戏借鉴了昆曲、越剧、临海词调等不同的戏剧装饰,尤其强调车马造型的逼真、精致。
大石车灯戏融说唱、歌舞、戏曲为一体,核心还在于戏曲。其唱腔以起源于河头镇的大石高腔为主,有昆腔、乱弹、徽调、词调四种不同源流的声腔。主要曲牌有《西皮》《流水》《二焕》《二泛》《杜子》《接龙》《十字调》等,调腔刚柔相济,粗犷细腻并蓄,善于表达各种人物喜怒哀乐的感情。
《关云长送皇嫂过关》是大石车灯戏的著名曲目,改编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表演时需六人,关云长骑着竹编纸糊的赤兔马,前面是牵着缰绳的马保。左右两边的“车灯娘”坐在用布装成的车子里,车后是两个人推车的“车灯狗”。锣鼓声响起,关云长居中而出,车灯娘左右岔开,走八字,游四门,马僮翻起筋斗,“车灯狗”不时呐喊,边上的乐队有时也接唱帮腔,一时威势赫赫,气氛高昂。

大石车灯戏的演员多为当地的农民,平时要在田间劳作或者外出打工,只有逢年过节回家时才参与表演,他们纯凭兴趣,不图多少收益。
车灯戏对唱、念、做、打四门戏曲基本功皆有要求,没有基本功,演员就唱不来高腔,翻不了跟头,拿捏不了念白。老一辈艺人渐渐上了年纪,年轻人即使有心学习,短时间内也无法入门。原本活跃于山村乡间的大石车灯戏,表演活动变得越来越少,大有式微之势。
为了保护这一传统艺术,临海市成立了大石车灯戏传习所,面向社会大众收徒授艺,以期培养出新生代的传承人。政府还设立了大石车灯戏展示馆,通过史料和各种演出服装道具的展出,让人们深入了解这一传统文化。

在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车灯戏走出了乡土,代表临海地方传统艺术参加一些大型的文化交流活动,甚至还跨出国门赴韩国表演。
现在的车灯戏又活跃起来了。每逢春节、元宵,车灯班会串村走户为村民们表演车灯戏。在锣鼓声声里,增加了浓浓的年味。
【陈少非作品/《依山临海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