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狮子又称“上桌狮子”,起源于临海市白水洋镇黄沙洋一带,始创于北宋,鼎盛于清末民国初期,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据传,北宋庆历至皇祐年间,黄沙洋有一名拳师名叫杨显枪,在金华拜师习武。艺成后就在黄沙洋的琳山九间洞开了一间武会馆,并且招募弟子成立了狮子会。当地民风崇尚习武,舞狮风俗由来已久,杨显枪为了不让弟子们荒废武艺,将传统舞狮在地面进行的各种滚翻、抢球、旋转、跳跃等舞蹈动作,搬到数米高的桌子上,独创了“上桌狮子”。
黄沙狮子的表演由舞狮、武艺、锣鼓三个部分穿插组成。舞狮表演分上半趟、下半趟,有30多个动作,从狮子出场跳四角,到狮子向正上方三拜完毕。武艺表演分上盘、下盘,共18个动作,包括叠罗汉、接人长、过堂、跨桌、桌上倒立、仰仆翻、串跳、人上竖颈行、走桌脚等等。表演时,演员在堆叠数层的八仙桌上凌空跳跃翻滚,桌子最高达九层,其高、险、难令人咋舌。锣鼓队则是在旁边助力,以激昂的锣鼓声制造热烈的氛围。

这项传统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民间精湛的武艺与传统舞狮表演巧妙地结合起来,舞武一体,惊险又好看。
2006年6月,黄沙狮子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临海重要的地方艺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保护。
家住临海上游村的王建,是黄沙狮子第七代传承人。对他来说,每年的农历大年三十到二月初二,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这段时间,王建要带着村里的舞狮队挨家串村地去拜年、贺喜,表演上游村特有的黄沙狮子,为百姓赐吉祥,求平安,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曾经走村串巷的黄沙狮子,如今登上了更广阔的舞台。在广场,在剧院,在或大或小的文化活动中,都可以偶遇“黄沙狮子”表演。
【陈少非作品/《依山临海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