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紫阳真人的传说很多,《西游记》中就有他的故事。

紫阳真人像
说是麒麟山有一妖怪赛太岁,得知朱紫国金圣皇后貌美,便将其摄入洞府,要强作夫人。紫阳真人知道后,驾临麒麟山,把身上穿的一件旧棕衣变为“五彩仙衣”,作为妖怪新婚贺礼。妖王十分欢喜,送给皇后,但皇后穿上此衣后,赛太岁近身即有“毒刺”刺人,全身疼痛难忍,由此保得皇后清白之身。后来孙悟空救出金圣皇后,紫阳真人收回了“仙衣”,国王与皇后又重新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这是小说家言,但历史上,紫阳真人确有其人,就是临海的张伯端。
张伯端(984-1082),字叔平,号紫阳,北宋时期儒士,好道学。后因其再传弟子白玉蟾创立了金丹派南宗,追本溯源,尊其师祖为“南宗始祖”,清代更被朝廷敕封为“紫阳真人”。

紫阳故里
张伯端自幼博览三教经书,涉猎诸种方术。早年间曾考中进士,有意在政治上大展宏图,后谪戍岭南,官场无望。晚年后浪迹云水(今广东乐昌县),访求大道,曾历尽千难万阻遍寻修炼净地。熙宁二年(1069),张伯端在成都游历,据说在天回寺得到了仙人刘海蟾点化,授金液还丹火候之诀。
张伯端自此潜心问道,著书立说,以求传道天下。他在陕西紫阳县紫阳洞修炼达五六年之久,自谓“筑室于山青水绿之中,乃扬罄然而怡怡然,若有所得。”最后,张伯端回到故乡临海,往来于灯坛、盖竹、龙顾及天台的桐柏、赤城之间,并于熙宁八年(1075)完成了其丹经著作《悟真篇》。

张伯端的《悟真篇》
《悟真篇》是道教内丹丹法的经典作品,强调修炼内丹才是得道成仙的唯一途径,全书以诗词歌赋体裁写成。《四库全书》中将《悟真篇》与汉代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并称“丹经王”。在《悟真篇》中,张伯端提出了“道禅合一”的思想,这为金丹派南宗的“性命之学”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并且,其对禅宗“明心见性”的借鉴,也让道教的精神进入到更为超然的境界。
张伯端从隐居山林到创作《悟真篇》,看似官场失意后而避世修行,事实上,他始终心怀红尘,试图用道法救济天下生民。正如《悟真篇》中所说:“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磅礴之气荡然于胸。
虽然道家们厌恶世间名利,向往自由,但绝不会放弃苍生,只顾自己修行。道家避世的前提是天下太平、海晏河清。但在乱世中,他们会愤而反抗,救助生民,所以才有“乱世下山,盛世归隐”的说法。如汉唐时期出现了张良、李泌等隐士,参与到政治斗争中,辅助皇权,最终也成就了自己。这也给道教的“入世”提供了一个更为现实功利的理由。

临海摩崖石刻.玄真妙道
道教起源于东汉末年,商周时代尚未成型。后衍生出两个教派,一是张角所创的太平道,黄巾军起义失败,教众也随之消失;另一是张道陵所创的五斗米道,因入教者需上交五斗米而得名。
五斗米道在蜀中一带创立,主张济世悬壶,受到了底层民众的拥护,并迅速发展成我国的一大教派,临海也有五斗米道的传播。
东晋时,琅琊孙氏世奉五斗米道,恰逢青、兖二州刺史王恭起兵叛乱,对抗朝廷,时任教主的孙泰便趁机集结上千信徒呼应造反。可惜孙泰的人众很快被朝廷镇压,六个儿子全部被杀,只剩下侄子孙恩逃入海岛。
元兴元年(402),孙恩率领部众进攻临海郡,东晋大将刘裕和临海郡太守辛景联手阻挡,孙恩兵败跳海自杀。历时十二年的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随着教主孙恩死去,五斗米道也面临溃散。
宋代,紫阳真人张伯端一脉的横空出世,成为了临海最出名的道派。

临海紫阳街
靖康之耻后,宋王朝被迫南渡,定都临安。彼时,台州府是两浙东路的重要州府,具有陪都的地位,很多王公贵族就居住于此。宋朝统治者崇尚道教,所在之地自然道教盛行,宫观云集,南方道教也迎来了最兴盛的时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伯端的第四代弟子白玉蟾,创立了金丹派南宗,与北方金元的全真派北宗,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至元朝,上清、灵宝、天师、三皇等江南符箓派合流形成“正一派”。但也就在这个时候,北方全真派南下传道,临海的金丹派南宗,却悄然融入了北方的全真派。或许二者的教义更为接近,从此金丹派南宗即成为全真道的南宗。至此,道教“南正一,北全真”的格局基本形成,并延续至今。

紫阳街上的门坊
金丹派南宗如今已不复存在,但紫阳真人张伯端的名字却深深刻进了临海一域的文化基因中。樱珠巷的紫阳井,就是为纪念张伯端而掘;紫阳街更是以紫阳真人的名号命名;古街北端仍保留着“紫阳桥”石碑;“悟真坊”“奉仙坊”这些坊巷的名字也都来源于道宗文化。
【陈少非作品/《依山临海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