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词调:“长衫”们的自娱自乐

宏爽玩转旅游 2024-12-18 08:20:35

临海词调,也叫“才子调”或“仙鹤调”,是一种坐唱的民间地方曲艺,流行于临海市及周边地区。2005年,临海词调被列入首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临海词调诞生已有三百多年,据《临海文化史》记载,词调发端于南宋乐师张镃所创的海盐腔。元初时,杂剧家杨梓对其加以发掘整理,至明代中叶盛行于嘉兴、温州和台州一带,最终于明末演变出临海词调。

清代中后期,词调的兴盛达到了顶峰。彼时,临海演唱词调的集社众多,较为著名的有杨月悟发起的“昭德社”,杨吾生的“成文社”,陈建华的“近圣社”,叶统法的“风韵社”以及“道遥社”“薰风社”“易风社”等七社。入社成员有近百人,多以文人学士、纨绔子弟组成,称为“长衫派”——“才子词调”的雅称由此而来。后期有出身清贫的社员加入,则称“短打派”。

“长衫派”大多家境优渥,并不以演出为生,他们每每于月白风清之夜,泛舟湖上,集结自娱,好不快活。富贵之家在做寿、生子、结婚、建房等大喜日子,也会邀请词调社上门演唱助兴,但每次只唱一、二出戏,多则谢绝,唱后不取分文,却须盛宴招待,以示其身份之高雅,不同于卖唱之辈。

传统的临海词调有《男工》《女工》《平和》等四十余个曲牌。曲调讲究韵律,要圆润舒展;声腔讲究字清、腔圆、音雅、板稳;演唱则要求句句有神,字字有功;表演时的道白一律采用台州府官话。

所谓“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一种语言,一种性格,随之衍生出的地方戏曲,是其他语言所替代不了的。正如吴侬软语唱不了秦腔,京腔京韵也唱不来绍兴越剧、苏州评弹。临海词调,得用临海当地语言来演绎。

词调的曲目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以颂扬精忠报国的历史人物、鞭挞奸佞、讴歌忠贞爱情为主。《貂蝉拜月》《断桥》《大庆寿》等均是经典曲目。独到的韵味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很受当地人喜爱。

与其他许多民间艺术一样,临海词调在兴盛一时之后,也隐隐有消亡之势。直到改革开放后,在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支持下,一些民间艺人经过挖掘、收集、整理后,临海词调又重获新生。

2000年,民间成立了“临海词调社”,在各地坐唱和演出,推动了临海词调的传播、发展,还成为了历届“中国江南长城节”的重头戏。词调社还先后赴天津、上海、绍兴、宁波等地表演,受到了各界人士的赞赏和好评。

在临海,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是活态的,他们仍然在民间活跃着,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称之为“遗产”,似乎为时尚早。紫阳街261号的临海词调剧团,是这一非遗文化的传习所。若是得空,可以去走走,或许有缘欣赏到身着长衫的演员们,正在优雅婉转。

代代相承的非物质文化,是这片土地成长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它们构成了临海文化的组成之一,成为区别于其他地域的特殊符号。

只一眼,你便能认出它的根脉所在。

【陈少非作品/《依山临海三五》】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