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不完全)港股投资指南:指数基金、个股投资,哪种更适合你

寻琴观看商业 2025-03-29 21:04:47

在金融投资领域,港股一直是备受瞩目的焦点。

探讨港股投资,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剖析。从投资者的亲身经历,到港股市场特性,再到投资策略与后续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对投资决策有着关键影响。

许多资深投资者与港股有着深厚渊源。

十几年前,部分投资者在主权基金工作时就负责港股组合,此后更是长期参与港股投资,港股在其个人资产配置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港股长期以来饱受质疑。每当媒体宣扬港股具备投资价值时,市场往往随之达到阶段性高点,普通投资者在此过程中多次受挫,因此港股被不少人称为“渣男”市场。尽管如此,港股因其独特的市场魅力,依然吸引着众多投资者深入研究。

港股市场:机构与散户的不同投资视角

早期,海外投资者对港股热情高涨。在沪深港通尚未开通、QFII额度有限的时期,港股是海外投资者接触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窗口。

当时,MSCI中国基金中约90%的资产配置为港股,因无法纳入A股公司,港股成为其重要投资标的。随着2014年沪深港通机制的推出,中国投资者拥有了便捷投资港股的途径,此后港股基金、指数基金不断涌现,沪深港通范围持续扩大。

如今,尽管港股在信息披露、交易机制及上市公司生态等方面与A股差异显著,多数中国机构投资者对港股的理解仍有待深入,但港股已成为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股票时难以忽视的市场。港股上市公司的丰富程度远超A股及中概股。曾经,港股中大陆企业以金融、地产行业为主,新经济和消费类企业较少。

但现在,中国绝大部分互联网巨头,如腾讯、阿里、百度、美团、B站、快手等均在港股上市。

腾讯在港股上市

同时,生物医药、植发、殡葬、辅助生殖等特色行业的上市公司也集中于港股,极大地拓展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群体的认知。此外,传统旧经济的许多龙头企业,如三大运营商,以及众多国企、央企的总部或控股公司,如光大控股、中信总部控股公司等也在港股上市。

港股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投资体验欠佳。港股监管相对宽松,信息披露要求不高,企业上市门槛较低,吸引众多企业前往上市。

然而,这也导致市场对投资者不够友好,对投资者的鉴别与研究能力要求极高。港股流动性集中于少数龙头股,大量股票流动性匮乏。

在2014-2015年港股热潮中,部分投资者以A股“消灭低价股”的思路投资港股,结果损失惨重,因许多港股即便质地不错,在未被机构纳入股票池前,流动性极差,买入后难以卖出。

港股交易机制复杂,存在卖空机制、无涨跌停板限制,且有涡轮等衍生品,波动性与风险较高。

此外,港股存在“老千股”,这类股票利用制度漏洞损害中小股东利益,而A股市场对此类现象监管严格。因此,个人投资者在港股投资中需谨慎行事,只有在港股被市场冷落、无人关注时,才具备较高投资价值。

港股投资策略

若决定投资港股,基金投资是较好选择,其中指数基金尤为突出。过去,港股指数存在结构失衡问题,如恒生指数曾80%为金融地产股,仅腾讯为新经济代表且占比过大。

但近年来,港交所与恒生指数公司不断优化调整,如今的恒生指数已更加平衡,纳入众多新经济公司与内地企业,能较好地反映港股生态。

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则完全聚焦中国内地企业,若投资者不偏好香港本地上市股票,可选择该指数。此外,恒生生物科技指数、恒生科技指数等也各具特色。

以恒生科技指数为例,虽在市场火热时买入相关基金或股票可能面临投资亏损,但该指数本身是新经济的良好代表。

MSCI中国指数也是个人较为推崇的。

MSCI作为全球最大的指数基金体系,其指数编制与调整科学合理,被全球众多机构投资者用作衡量标准。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提高,该指数日益多样化,且过往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在资本市场开放过程中,MSCI相关指数呈现出长期上涨趋势,投资该指数相对安心。

MSCI中国指数

若投资者倾向于选择基金经理进行港股投资,外资与内资基金经理各有优势。外资基金经理长期参与港股市场,更了解市场特性,在香港开展调研、参与股东大会等更为便捷。但如今投资港股主要针对内地企业,内资基金经理在公司调研及对内地市场的理解上更为深入。

在选择基金公司时,外资方面可考虑T.RowePrice、贝莱德等深耕港股多年的老牌公司;内资方面则应挑选长期关注港股的基金经理,避免选择近期才开始覆盖港股的新手,因为港股市场复杂,经验不足易遭受损失。

个人直接投资港股个股难度较大。投资者不应仅因公司估值低或在国内有名、在港股受关注度低就盲目买入。港股中部分公司市值小、流动性差,未被机构纳入股票池前,股价与基本面脱节,个人投资者参与风险极高。最佳策略是在合适时机以合理价格买入一篮子流动性好的龙头个股,并做好长期持有的准备。

例如海底捞、海昌海洋公园等,在市值增长、受机构关注后,出现了估值与业绩提升的戴维斯双击现象,但涨到一定程度后也会面临风险。

投资港股后策略

港股市场定价充分有效,短期股价波动与基本面关联不大,但长期来看,公司质地与宏观环境对股价影响显著。个人投资者在港股市场缺乏信息优势,当获取公司信息时,机构投资者往往早已通过调研等方式掌握并反映在股价中。

因此,若在港股被低估、市场悲观时买入,最佳策略是以不变应万变,长期持有并获取股息。

当个股受到机构投资者大量关注,股价持续上涨,市盈率如在港股市场达到50-60倍的高位,超出业绩支撑范围时,可能出现高估,此时应果断卖出。

从市场整体来看,港股整体高估情况较少见,但当出现类似2014-2015年或2021年恒生科技指数那样众人追捧、涨幅巨大,估值达到历史前10%-20%时,投资者应考虑止盈甚至卖出。

过去,市场曾认为随着A股注册制推行、上市公司增多,以及中概股在美国资本市场发展,港股可能逐渐边缘化。但港交所与香港证监会积极变革,允许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新经济公司上市,并大力吸引企业赴港上市。

同时,美国对中概股的不友好态度,促使众多中国新经济龙头企业通过二次上市或退市再上市的方式回归港股,为港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如今,港股不仅汇聚了中国众多优秀企业,还成为连接中外资本市场的重要桥梁,在全球资本市场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文本内容源自@起朱楼宴宾客的音频内容

0 阅读:0

寻琴观看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