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时期著名书画家王逵《岩山寺壁画》传世经典绘画艺术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东晋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金为女真族,在我国黑龙江、长白山一带。建于哈尔滨市阿城区。自乌蒙乃起开始强盛。至宋徽宗时,完颜阿骨打为王,更加强大,打败契丹。1115年,阿骨打称帝,定国号金,灭辽。1127年,攻入汴梁,虏徽、钦二帝,宋南渡,北中国大部分地区即为金人统治。金自立至亡,经历近120年。这个由渔猎为生的女真人所建立的王朝,在蒙古与宋朝的对峙中治世119年,最终殆亡于宋蒙的合谋,没入荒烟,遭人遗忘。
女真贵族在吸收汉文化方面做出了极大努力。金主完颜亮、完颜允恭和皇族完颜璹、等皆以能诗擅画著称,都是金代皇族和帝王画家。
完颜亮本名迪古乃,字元功,喜延接儒生,为人“英锐有大志”。中国历史上最为荒淫残暴的帝王之一,但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和画家。
金显宗(1146—1185)女真名完颜胡土瓦,是金世宗完颜雍第二子,好文学,工诗善画,尤工画人、马及墨竹。
完颜璹在正大初年(1224)封密国公,与金代著名文人赵秉文、杨云翼、雷渊、元好问、李汾、王飞伯等交往。亦善北宋文同等开创的文人墨竹画,家中所藏书画极多。宣宗完颜珣南迁时,他把所有的书画都带到汴梁,可见他对中原文化的喜爱。可惜上述诸人皆无作品流传下来。
12世纪的金代疆域
金代也似宋和辽,在“秘书监”下设有书画局。局内有“直长一员,正八品,掌御用书画扎纸。都监,正九品,二员”。又在少府监下设“图画署”“掌图画镂金匠”。由于金代贵族更重视歌舞和手工艺品,所以也更重视装饰性绘画,即使在“裁造署”内,也“有绘画之事”,从这个角度讲,金代上层对绘画似乎更为重视。
金代宫廷内除本族画家外,更多地吸收了北宋画家及民间艺人。靖康之变,汴京被金兵洗劫,一部分画家被掳北去,宫廷藏画也多归金人所有,这对金代绘画的发展以相当大的影响。金代绘画的代表人物有王庭筠、武元直、王逵、杨邦基、张□、杨微、赵霖、宫素然等。他们的绘画,已不再是辽代绘画狩猎、放牧、军中征战等少数民族特征异常明显的题材,以及表现北方地域特征的草原和大漠风光,而是“幽竹枯槎”、“渔樵对话”、“山居老闲”等中原山水画尤其是文人画中常见题材和构图方式,可见金代贵族的汉化比辽代更进了一步。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大金国著名画家王逵主要绘画作品
中国古代御前承应画匠,生活在北宋至金代,年老时于岩山寺创作壁画。
北宋亡后,28岁的画师王逵入金少府监成为御前承应画匠。1153年,金海陵王把都城从上京迁至燕京,四年后下令毁上京宫室。第二年,年逾花甲的王逵离开 服役多年的京城,来到岩山寺中创作壁画,金大定七年(1167年)完成。据壁画的题记和碑文记载,这位皇帝身边的画工奉命到岩山寺作画,用整整10年时间立意构图,给后人留下了这一艺术珍品。
有“双壁”之一晋北岩山寺壁画,分为西壁和东壁。西壁为佛传故事;东壁为经变和本生故事;北壁西隅画一艘大船,扬帆行驶,讲述500商人航海遇难,风堕罗刹国,得到罗刹女营救的故事;东隅画一塔院,当心矗有八角七级高塔一座,形体秀美,结构精巧,下有城墙堞楼;南壁绘殿台楼阁和供养人像。整个画面天上人间、凤阁龙楼、玉树琼枝、山石云烟、帝王宫妃、市井工商、磨坊酒肆无所不有。画面构图严谨,笔力刚劲,建筑瑰丽奇巧,人物神态逼真,设色浑厚,技法纯熟,是现存金代壁画中的上乘之作。许多画面可以说是宋、金时期社会生活的缩影,是研究宋、金历史、社会、宗教、建筑、美术的珍贵资料 。
金国画匠王逵《岩山寺壁画》赏析
金国画匠王逵《岩山寺壁画》岩山寺壁画,寺址在山西繁峙县城东南天岩村,创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现存文殊殿是金代原物。殿内四壁满绘壁画,西壁为佛传故事,描绘释迦牟尼一生事迹;东壁为本生故事,描绘须阇提(养生)太子割肉孝养父母等故事;北壁描绘一组塔寺和五百商人航海遇难的故事;南壁两侧描绘殿阁楼台和供养人,剥蚀严重。壁画风格辙丽精细,接近北宋院体画风。壁画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笔力刚劲,设色浑厚。其艺术之精湛,技法之纯熟,在山西壁画中很突出,是金代壁画中的佳作。据西壁南端上方的画工题记,是金大定七年(1167)宫廷画师王逵所作。
五台山北边的山脚下,有一座古寺,曾经香火旺盛,鼎盛时从北边大同、张家口等地去五台山朝圣的香客大都于此歇脚,被称作五台山的北山门之寺。那就是繁峙县的岩山寺。
岩山寺原名灵岩寺(院),寺内最早的遗物为北宋元丰二年(1079 年)的经幢,根据寺内石雕残钟铭文的记载,其始建年代很有可能早于此。另外寺内原有一通金正隆三年(1158 年)石碑,记载了当时修建水陆殿和绘制壁画的情形,其中有「太宗为经战阵之所立寺,荐救阵亡之士」的记载。根据上下文和当时的历史环境,此处太宗很可能指的是唐太宗,而非金太宗,若如此,寺院历史则可上溯至唐初。
岩山寺留下的老建筑不多,原来的山门(天王殿)已经不存,金正隆三年(1158 年)修建的正殿水陆殿(弥陀殿)在清末被僧人拆掉售卖,其中梁架移建于县城正觉寺。东西配殿为清代修葺,形制甚小。寺院中路唯遗留一座文殊殿,虽元代有所修葺,但柱头之下基本为金代原构。更为幸运的是,殿内的墙壁上留有较为完整的金代壁画,是岩山寺如今最大的看点。
水陆殿和文殊殿,皆为金代正隆年间所建,这时期岩山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建,也是其香火旺盛的时代。至明清之时,岩山寺修葺渐少,日渐萧瑟,多数建筑倒塌或被拆毁,直到建国后文物普查才重新发现了这座破败的寺院。
岩山寺文殊殿
上世纪 50 年代的考察将岩山寺文殊殿断为元明遗物,壁画也没有得到重视。直到 70 年代古建筑专家柴泽俊前往仔细考察,才发现文殊殿的壁画属于金代,且水平相当高。这一发现足以让人惊叹,毕竟较为完整的金代寺观壁画除此处之外,就只有朔州崇福寺了,而且这两者在壁画的题材和手法上差异不小,都弥足珍贵。
中央佛坛上几尊零星的塑像,皆为金代所塑,文殊菩萨早已灰飞烟灭,还好留下了倒坐的水月观音,让人赏心悦目。很快,眼睛便被前方三面墙上的巨幅壁画所吸引。与寺庙中常见的以人物为主的壁画不同,眼前所见的乃极为丰富的图像,有说法的佛与菩萨,有悠远的青绿山水、还有规整宏伟的建筑和充满市井气息的街市。整铺壁画其实是一幅颇有新意的连环画。
金代塑像水月观音
面容高糊的金刚
作画的画师,名叫王逵,他在文殊殿西壁题记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年龄:「画匠王逵年陆拾捌」。金大定七年(1167 年),68 岁的他带着徒弟们完成了文殊殿的壁画,而在九年前,他和另一名画师王道一起完成了水陆殿的壁画。
水陆殿碑上有「极感厚人矜闵,一方相乣,命工图像,凡绘水陆一会」的记载以及「御前承应画匠王逵同画人王道」的题名。此处历来是征战之地,埋骨无数,水陆画这种题材正是用以超度这些战死的亡灵。大殿的兴建和壁画的绘制,应当是当地的邑社人员为了纪念阵亡之士而集资促成的(也有学者认为是海陵王完颜亮为了超度被自己所杀的宗亲亡灵,以求得内心安宁而作的秘密安排)。「御前承应」说明王逵属于宫廷画师,但金代并没有实体画院,像他这样的画匠,通常是临时受朝廷征召而画,画完就走。
宫门
宫内景象
文殊殿的壁画中有许多北宋街市与民俗的影子,其绘画风格也与北宋院体画很接近。史料中找不到画师王逵的记录,但据此我们大致能还原出他一生的轨迹。
王逵年轻时很可能曾在北宋宣和画院中学画,靖康之变时 28 岁,已学有所成,成为了一名技法纯熟的宫廷画师。无论是宫廷生活,世俗题材,还是建筑界画,他都能手到擒来。金军攻破汴梁城后,掳走了大量的北宋宫廷画师,王逵也成为其中一员,从此作为「御前承应」服务于金廷。
在金国,王逵目睹了金中都(即今天的北京)的营建,同时又留有汴梁城的记忆。当他在岩山寺作画时,便将这些都市的鲜活场景一一复原在大殿的墙壁上。
阿斯陀占相
文殊殿西壁画的是佛传故事,即佛祖释迦牟尼一生的故事,从与他前世有关的燃灯佛授记开始,经过入胎、降生、逾城出家、修行成道,完结于高潮的佛现神变。
整铺壁画最厉害的就是构图,画面以一组宫殿内外的建筑为主体,将佛传故事的情节巧妙地安排进城中各处。不同故事的排布非常自由,不像许多连环画以云气山石等物作生硬的分隔,从而形成一种异时同图的意趣。宫殿之外还有热闹的街市,远处(画面上部)有绵延的山水云气,一眼看去,内容极为丰富而又浑然一体,这种通景式构图让人眼前一亮。
中央宫殿的主体部分,佛陀的故事发生在画面各个地方
酒楼周边,太子的前世(左)、今生(右)与离去(左上)皆在此画面中
佛现神变
对于山石树木、建筑街市、人物服饰动作等细节之处,王逵也刻画得非常生动。这正是他在北宋画院所练就的功力,在此基础上,又巧妙地将人物故事和都市山水融为一体,就彰显出创新了。
这种画法其实也反映了当时绘画艺术的流变。北宋时,文人画兴盛,以花鸟、山水、市井生活为题材的小型卷轴画逐渐取代了大型宗教题材的壁画,成为人们日常欣赏的对象。此时寺观壁画便也顺应潮流,将佛教主题和当时流行的绘画题材融合,形成了新的形式,除岩山寺外,高平开化寺的北宋壁画也是如此。可惜留存至今的实例还是太少,但好在这两处水平都很高,完全不输于当时有名的卷轴画。何况比起小小的卷轴,此等尺度之下的宏大画面,更让人叹为观止。
在壁画衰落的年代,能留下这样光辉的作品,全仰赖于那些只留下一个名字甚或连名字都没留下的画匠们。今天,人们排着长队争相观看《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而这些震撼人心的寺观壁画却依旧门庭冷落,甚至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这让我感到相当不平。
酒楼细节,市井气息
榜题:此是生下太子掴鼓报喜之处
榜题:此是对诸国王算应维论之处
抬轿辇的侍卫
接下来看看下东壁。其风格与西壁类似,中央是面积并不大的释迦说法图,周边也是建筑与山水融合的连环画。与西壁相比,东壁画面上许多题记已被涂抹,部分画面也漫漶不清,对于释读产生了很大的麻烦,但基本可以确认主体是鬼子母经变的连环画。
鬼子母来源于印度的女神诃利帝母。相传其前世为牧牛人妻,受五百人之邀参加王舍城的法会,途中不慎流产,而这些人均弃之不顾,为此,她发毒誓来生投胎为夜叉,要吃掉王舍城中的小孩。后被佛祖降服,成为护法的二十诸天之一。鬼子母后与民间宗教结合,演变为送子娘娘,民间敬拜以祈求生育。
释迦说法图
东壁婴戏图与苏汉臣《侲童傀儡图》(图:高鲁燕《岩山寺壁画图像溯源》)
鬼子母的故事在唐宋时已相当流行,在民间也有不少俗讲和变文,汴梁的大相国寺中就有《佛降鬼子母揭盂》的壁画,可见此题材并不少见。但五台山乃文殊道场,金代此处流行的又是禅宗和净土宗,像朔州崇福寺就是净土宗的题材,王逵为何要在文殊殿里画一铺不合时宜的鬼子母经变呢?
研究者们对此也是众说纷纭,但无论是对金廷的暗讽,还是对和平的祈求,王逵或者背后的供养人一定有自己的想法。只是这答案可能还需要更为清晰的图像来确证。
撇开主题不说,壁画中的人物,从宫廷贵族到市井小民皆着汉人服饰,反映的风俗也大都来自北宋。王逵所绘的建筑则融合了宋金的样式,根源还是北宋,傅熹年考证过西壁所绘宫殿的形制,其平面图中殿宇与门楼的位置就与汴梁宫殿几乎一模一样。可以说这就是一幅画在墙壁上的《清明上河图》,极有可能融入了画师对旧都的情感。
圣母之殿(图:壁下观《重构和再现:岩山寺金代壁画》)
水磨图(图:壁下观《重构和再现:岩山寺金代壁画》)
王逵年轻时被掳去遥远的异乡,被迫为金人工作,难免会有愤懑之情,这种情感加上对故国的怀念,很可能催生了他的创作动机。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大定年间正准备绘制壁画的他究竟在想些什么。
此时此刻,站在文殊殿里的王逵已经快七十了,这恐怕就是最后一次作画的机会了吧。四十年前,汴梁城陷落的景象依旧历历在目,多少人妻离子散,远走他乡。他自那年离开后便再也没回去过,而今年近古稀,仍想渡过黄河去看一眼,然而,这愿望怕是没法实现了。
王逵又想起年少时在画院认真学画的场景,想起如梦一般的宫廷生活,想起汴梁城里热闹的人群,想起当年在酒楼里和朋友痛饮的欢愉。如今这一切都已烟消云散,心中只余怅恨。
既然这是最后一次作画,那干脆拿起笔,让这记忆在笔下复活吧!既然现实中的汴梁城早已繁华不再,那就在这墙上重建心中的汴梁城,重现那些逝去的生活吧!对故土的思念,在这间并不大的佛殿内,就这样最后一次熊熊燃烧。
不知当年王逵带领弟子们完成整幅壁画,写下自己名字的时候,心中可有波涛汹涌?
八百多年过去,我们何其幸运,得以在此看到这座记忆中的永恒之城。
西壁墨书题记:大定七年前口口二十八日画了灵岩院普口画匠王逵年六十八并小起王辉王琼福喜润喜(现已不存)
金代,虽然战火不断,但是其绘画艺术却并没有中断。金代书画多传承宋、辽时期的艺术风格,而且还有所发展,如金代设立了画院,以供收藏历代的书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