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一经发出,全球的目光便再度聚焦到了NASA身上。这个曾经缔造了“阿波罗奇迹”的机构如今却深陷在争议的漩涡之中。技术的迭代是否已经足够成熟呢?政治方面的压力是否对科学决策产生了干扰呢?这场相隔了半个世纪的“月球冲刺”,到底是能够载入史册的伟大壮举,还是大国之间博弈的冒险之举呢?
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的脚印刻在月球静海基地,美国以举国之力赢得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
但在那之后的半个世纪里,人类再也没有踏上过月球。一直到201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十分张扬地宣布了“阿尔忒弥斯计划”,并且发誓要在2024年之前把第一位女性和有色人种送上月球。
不过原本设定的时间表多次出现拖延的情况:SLS火箭的发射被推迟了11次,猎户座飞船的测试暴露出了隔热层存在隐患的问题,尽管国会拨出的款项高达280亿美元,但是却因为供应链方面的问题而导致关键部件的交付出现了延迟。
现今美国忽然宣称最快会在2月底或是3月份展开行动,其背后究竟是技术取得了突破呢,还是一场政治上的豪赌呢?老美进行登月又能否获得成功呢?
其实老美现在面临了三大难关,以至于他的的成功率一直以来都比较低。
第一个是技术账。据麻省理工学院航天工程系模拟数据,新一代登月器着陆成功率仅58%,远低于阿波罗计划的76%。
原因在于:月面导航系统依靠未经过实战考验的AI算法,不过月球南极永久阴影区那种极端的低温(-230℃)有可能会使精密仪器瘫痪。
更麻烦的是,NASA为了降低开支,把着陆舱的研制工作交给了商业企业。SpaceX的“星舰”原型机在2023年进行试飞的时候,发生了爆炸;蓝色起源的“蓝月”着陆器由于软件故障,导致模拟着陆没有成功。
综合起来看,老美这次登月计划的成功或许连六成都不到。技术已然落后了许多,很难去支撑他们开展实验和测试。
第二个是政治账。如今特朗普上台,或许是出于将登月视为提振民心的“国家工程”的考量换句话说那就是搞点业绩,让大家伙看看自己的实力,这个时候也能用科技政绩对冲经济颓势。但NASA前局长布里登斯廷坦言:“当登月时间表被写进竞选纲领时,科学决策就戴上了枷锁。”
第三个是国际账。不得不说,现在中美“月球竞赛”白热化中国“嫦娥六号”已实现月球采样返回,并计划2030年前建成月球科研站;印度“月船4号”探测器即将登陆月球南极。
正因为这样,美国觉察到了危机,倘若自身再不加紧参与这场竞争,往后很有可能会丧失许多事物。
所以紧锣密鼓的筹谋,一举突破,美国若此次成功,或许将重新夺回地月空间主导权。当然一旦失败,则可能丧失制定“月球资源开发规则”的话语权。
美国开展登月行动这一情况,有许多科学家都表达了不同的观点。比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航天实验室的主任琳达·托马斯就说道:“SLS火箭已经进行了4次整个系统的点火测试,它的推力相较于阿波罗土星五号要大15%,这可是在历史上最为可靠的载人火箭呀。”
很明显他一脸期待。
而前阿波罗11号工程师汉克:“我们当年用10年时间测试每个零件,而现在NASA试图用5年复刻奇迹,这是对生命的漠视。”
而对于汉克来说,他却一脸担忧。
其实呢不管这次登月成没成功,都带动了关键技术有很大的进步。像“3D打印燃料舱”这种技术呀,能让深空航行的花费降低40%呢而且月壤制氧技术也有了进展,这就让建立月球基地有了可以实现的可能。
更为关键的是,中美之间的竞争促使全球航天展开合作——欧洲航天局给阿尔忒弥斯提供了通信中继服务,而俄罗斯也比较罕见地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开放了月球地质方面的数据。
就像科幻作家刘慈欣所讲的那样,“当人类把目光投向月球之时,国家之间的界线会逐步地变得不那么清晰了。”
对比你认为美国此次登月会成功吗?是科技实力的彰显,还是政治操弄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