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联战士被俘后假降,途中狂吃敌人存粮,将对方引入绝境后逃脱

陈海青沧桑史 2024-11-14 15:34:40

烽火岁月忆英雄战士

1937年冬,在黑龙江汤原县的一个偏僻村落,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稽查处处长黄有遭遇日军突袭被俘。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这位机智的抗联战士临危不乱,假意投降。他带领三百余名日军在茫茫雪林中跋涉十余日,一路狂吃敌军存粮,将对方引向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当日军发现被骗后,黄有已经趁夜色逃脱。这一计谋不仅让他成功脱身,还令敌军在严寒的密林中迷失方向,大部分被冻饿而死。然而,黄有也因逃亡时被冻伤,最终带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在一个偏僻的留守营地悄然离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惊心动魄的抗日壮歌。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东北后,开始了对这片土地的疯狂掠夺和残酷统治。面对侵略者的铁蹄,东北人民纷纷拿起武器,奋起反抗,抗日联军的队伍在这片热土上迅速发展壮大。

在汤原县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一支英勇的抗日力量 -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这支部队由原汤原游击总队改编而来。作为这支队伍中的一员,黄有担任着稽查处处长的重要职务,负责情报收集和敌情侦查工作。

东北的冬天异常寒冷,漫天飞雪中,抗联战士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战斗。他们在深山密林中建立根据地,与敌人周旋,打击日军的"讨伐"行动。

在汤原县西北沟石场屯,抗联战士们建立了一个秘密据点。这里地处偏僻,易守难攻,是开展游击战的理想之地。黄有和战友们就驻扎在这里,与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当时的东北抗联,装备简陋,物资匮乏。战士们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但他们凭借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忠诚,始终坚持战斗。在黄有的带领下,稽查处成功侦破了多起日军的阴谋,保护了抗联根据地的安全。

日军对抗联采取"囚笼政策",在各个要道设立据点,企图切断抗联与群众的联系。他们还在村庄中派驻伪军,强迫百姓成立"保甲"组织,对抗联实施经济封锁。

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黄有和战友们采取灵活的战术,依靠群众的支持,巧妙地突破敌人的封锁。他们经常化装成普通百姓,深入敌占区搜集情报,了解敌情。

1937年末,东北的严冬已经来临,厚厚的积雪覆盖着大地。日军加强了对抗联的"讨伐"力度,频繁出动大量兵力,对抗联根据地进行地毯式搜索。

在这种形势下,黄有带领战友们继续坚持战斗。他们白天隐蔽在密林深处,晚上则分散到各个村庄中开展工作。通过与当地百姓建立的地下交通网,他们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

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黄有仍然坚持深入基层,检查各地的工作情况。他经常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人的封锁线,走访各个村庄,了解群众情况,组织抗日活动。

计智脱围展忠勇本色

命运的转折往往来得猝不及防。那个寒冬的正午,当黄有从邻村检查工作返回时,村子里的异常景象立刻引起了他的警觉。

往日守在高岗大树上的哨兵不见了踪影,村民们紧闭的院门更是反常。正当黄有准备转身离开时,前方突然传来一阵日语喊声。

原来日军早在拂晓时分就突袭了这个村子,面对敌我悬殊的局势,驻守部队不得不匆忙撤离。因撤退太过仓促,无人来得及通知正在外面工作的黄有。

日军发现了这个落单的抗联成员,立即将他团团包围。带队的日军长官打量着面前的战士,通过翻译向黄有传达了一个诱人的条件。

日军承诺只要黄有带领他们找到抗联的密营,不仅不会为难他,还会给予丰厚的赏赐。在这危急时刻,黄有看清了四周的形势,明白此时硬拼必死无疑。

黄有装作被诱惑的样子,对日军表示愿意合作。他向翻译说明自己知道密营的位置,只要日军保证事后放他离开,就愿意带路。

日军长官欣喜若狂,立即下令部队整装待发。当天下午,黄有就带着这支三百多人的日军队伍,踏入了广袤的密林之中。

进入密林后,黄有开始了他精心设计的计划。每当经过真实的抗联密营时,他都会悄然改变方向,将日军带往完全相反的路线。

为了消耗日军的体力和补给,黄有在行军途中不断向日军索要食物。每到饭点,他就表现出极度饥饿的样子,贪婪地消耗着日军的粮食储备。

日军虽然对黄有的饭量感到诧异,但因全靠他带路,也只能继续供应食物。他们只当是抗联生活艰苦,这个俘虏才会如此贪食。

黄有的战术开始显现成效,日军的储备粮食在他的"协助"下逐渐减少。大雪封山的季节里,补给困难重重,这对日军来说是个致命的隐患。

随着深入密林,地形越发复杂,积雪也越来越厚。黄有带领日军在林间穿梭,故意选择最难行的路线,让敌人的体力不断消耗。

寒风呼啸的密林中,黄有带着日军翻山越岭,走走停停。表面上他在认真寻找方向,实则是在不断加深日军对地形的迷失。

一路上,黄有还时不时停下来"辨认"方向,借机让日军在寒风中多受折磨。每当日军询问路程时,他都会指着更远的方向,说密营就在前方。

日军的体力在这样的跋涉中逐渐耗尽,但对找到抗联密营的执念让他们依然跟随着黄有前进。寒冷和疲惫开始侵蚀着这支军队的战斗力。

就这样,黄有带着日军逐渐偏离了所有人类活动的区域,将他们引向了小兴安岭东麓最为偏僻的原始森林深处。这里地势险峻,林木茂密,即便是经验丰富的猎人也很容易迷失方向。

智谋引敌入雪林绝地

经过十余日的跋涉,日军士兵们疲惫不堪,储备的粮食也所剩无几。日军长官再也按捺不住,命令翻译向黄有逼问密营的确切位置。

面对日军的质问,黄有镇定自若地指向前方的一片密林。他告诉翻译说,这里就是抗联的一处重要据点。

穿过茂密的树林,一座简陋的房舍出现在众人面前。看到这座房舍,日军上下顿时兴奋不已,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日军士兵们端着枪,迫不及待地向房舍冲去。靠近后,翻译对着房舍大声喊话,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不耐烦的日军开始向房舍射击,打了一阵后,数十名士兵呐喊着冲进了房舍。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场面。

房舍内空无一人,只有一地枯草在诉说着这里已经荒废已久的事实。日军长官勃然大怒,用枪指着黄有的脑袋,其他士兵也纷纷亮出了明晃晃的刺刀。

死亡的威胁下,黄有依然保持着冷静。他装作困惑的样子,向日军解释说这里确实是密营,可能抗联最近搬走了。

为了安抚暴怒的日军,黄有又抛出一个诱饵。他告诉日军,再翻过两座山,还有一个更大的营地,抗联部队很可能都转移到那里去了。

日军长官虽然对黄有产生了怀疑,但此时此刻已经别无选择。深入密林多日,队伍的处境已经岌岌可危,只能继续相信黄有的引路。

日军长官警告黄有,如果再找不到营地就立即处决他。黄有装作胸有成竹的样子,向日军保证一定能找到下一个密营。

入夜后,疲惫的日军就地扎营休息。黄有等待着夜色渐深,观察着周围日军的动静。

当确认日军都已熟睡,黄有轻手轻脚地爬起身来。他假装要去方便,慢慢走出了日军的营地。

一旦离开营地,黄有立即钻入附近的灌木丛中。他借着夜色的掩护,悄无声息地向远处移动。

走出约莫两里地时,身后的营地突然传来一阵喧闹。日军发现了他的逃跑,但为时已晚。

黄有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在漆黑的密林中快速奔跑。他朝着真正的抗联密营方向,义无反顾地冲了出去。

从此刻开始,日军彻底失去了向导。这支队伍将在茫茫雪林中,如同无头苍蝇般四处乱撞,最终难逃一个凄惨的结局。

壮烈牺牲铸丹心浩气

黄有在密林中奔跑了整整一夜,寒风凛冽,积雪没膝。体力终于在黎明时分耗尽,他不得不在一处背风的地方停下休息。

极度的疲惫让他不慎睡去,严寒无情地侵蚀着他的身体。幸运的是,一名路过的抗联战士发现了他,认出这是失踪多日的黄有同志。

这名战士立即将已经冻僵的黄有背回了三军留守一团的营地。在二连连长宋喜斌的带领下,医护人员立即对黄有展开紧急救治。

苏醒后的黄有向宋喜斌详细讲述了自己引敌入林的经过。宋喜斌当即决定趁敌军迷失方向之际,组织一次突袭行动。

宋喜斌带领四十余名精锐战士,按照黄有的指引寻找日军踪迹。果然在密林深处发现了这支已经惶惶不可终日的敌军。

这支日军此时已经完全迷失了方向,像无头苍蝇般在林中游荡。突如其来的袭击让他们更加慌乱,根本无力组织有效的抵抗。

战斗中,抗联战士击毙了四五十名日军,其余敌军仓皇逃入更深的密林。后来的消息证实,这支三百余人的日军部队,除了极少数侥幸逃出生天外,大部分都死于严寒和饥饿。

然而,这场胜利的代价也极为沉重。黄有因为被发现得太晚,四肢已经严重冻伤。在物资匮乏的战时条件下,营地只能用山野草药为他外敷治疗。

伤势持续恶化的黄有最终只剩下了囫囵的身子。这个留守营地里大多是伤员,随着伤员们逐渐康复,陆续返回了各自的部队。

组织上考虑到黄有的身体状况,决定暂时将他留在营地休养。留下了一些粮食,安排两名同志照顾他,等待时机将他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

四个月后,第六军参谋长冯治纲带领几名同志前来探望黄有。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一个空荡荡的营地,寒风呼啸,死一般的寂静。

在窝棚外的一个塔头墩上,他们发现了黄有的遗体。他保持着向上爬行的姿势,似乎是想努力够到塔头墩上的野草充饥。

人们最初以为是留下的两名战士擅离职守导致了这个悲剧。但经过多方打听,真相却更加令人心痛。

原来那两名忠诚的战士始终没有离开黄有。当营地的粮食耗尽后,他们不得不分别外出寻找食物。但不幸的是,两人都在返回的路上被敌人发现,先后壮烈牺牲。

黄有的故事,是东北抗联无数壮烈牺牲的战士中的一个缩影。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像他这样的草根英雄,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革命战歌。

这些隐没在历史长河中的英雄事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这幅波澜壮阔画卷中不可或缺的一笔。他们的牺牲,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和敬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