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拾遗:外国观察者笔下的蒙元军队兴衰

冷炮历史冷知识 2024-01-13 14:04:14

元朝之所以经常显得突出,主要在于其统治的空间维度,几乎横跨整个欧亚大陆。不少观察者曾亲临实地,对这个赫赫有名的东方帝国做近距离观察,并根据自身认知给出相应评价。因而在较为关键的军事领域,意见几乎呈出完全相同状态。唯有字里行间的点滴差异,悄悄透露出兴衰变迁。

征服世界者史(铁木真时代)

志费尼的家族是由花剌子模转投蒙古帝国

公元1252-1253年间,志费尼开始在帝国都城哈刺和林撰写《征服世界者史》。他的家族曾为花剌子模王朝担任财政官,随后又给蒙古征服者充当呼罗珊等地的事务官,算得上是经历铁木真、窝阔台、贵由和蒙哥的四朝元老。不仅熟悉对方历史,也亲眼见识到刚刚崛起的草原铁骑。所以能留下不少关于早期蒙古军队的细节。

首先,志费尼介绍铁木真的士兵养成法则:

成吉思汗极其重视狩猎,他常说行猎是军队将官的正当职司,从中得到教益和训练是士兵和军人应尽的义务。他们应当学习猎人如何追赶猎物,如何猎取它,怎样摆开阵势,怎样视人数多寡进行围捕。蒙古人想要行猎时,总是先派探子去探看有什么野兽可猎,数量多寡。当他们不打仗时,他们老那么热衷于狩猎,并且鼓励他们的军队从事这一活动。这不单为的是猎取野兽,也为的是习惯狩猎锻炼,熟悉弓马和吃苦耐劳。

蒙古骑兵的强悍实力 源于成吉思汗的严苛制度

每逢汗要进行大猎(一般在冬季初举行),他就传下诏旨,命驻扎在大本营四周和斡耳朵附近的军队作好准备。按照指令从每十人中选派几骑,把武器及其他适用于所去猎场的器用等物分发下去。军队的右翼、左翼和中路,排好队形,由大异密率领。他们则携带后妃、嫔妾、粮食、饮料等,一起出发。他们会花1-3个月时间形成猎圈,缓慢地、逐步地驱赶着前面的野兽,小心翼翼,唯恐有一头野兽逃出圈子。如果出乎意料有一头破阵而出,那末要对出事原因作仔细的调查,千夫长、百夫长和十夫长要因此受杖,有时甚至被处极刑。他们日夜如此驱赶着野兽,好像赶一群绵羊,然后捎信给汗,向他报告猎物的情况,其数之多寡,已赶至何处,从何地将野兽惊起等等。

最后,他们把绳索连结起来,在上面复以毛毡;军队围着圈子停下来,肩并肩而立。猎圈再收缩到野兽已不能跑动,汗便带领几骑首先驰入。当他猎厌后,他们在捏儿格中央的高地下马,观看诸王同样进入猎圈。继他们之后,按顺序进入的是那颜、将官和士兵。几天时间如此过去;,除几头伤残的游荡的野兽外,就没有别的猎物了。

蒙古军队的战斗模式 与日常的狩猎训练无异

接着,志费尼谈及铁木真麾下士兵的动员效率:

无论何时,只要抗敌和平叛的任务一下来,他们便徵发需用的种种东西。从十八般武器一直到旗帜、针钉、绳索、马匹及驴、驼等负载的动物,人人必须按所属的十户或百户供应摊派给他的那一份。检阅那天要摆出军备,如果稍有缺损,负责人要受严惩。那怕在他们实际投入战斗,还要想方设法向他们徵收各种赋税、劳役。倘若有强制劳动,某人应负担一份而又不在,那他的妻子要亲自去代他履行义务。

军队的检阅和召集四如此有计划,以致他们废除了花名册,用不着官吏和文书。因为,他们把全部人马编成十人一小队,派其中一人为其余九人之长;又从每十个十夫长中任命一人为“百夫长”,这一百人均归他指挥。每千人和每万人的情况相同,万人之上置一长官,称为“土绵长”。一个统帅十万人马的将军犯些过错,汗只需派一名骑兵按规定的方式处罚他。如要他的头,就割下他的头,如要金子,就从他身上取走金子。

杀伐果断 让所有蒙古人都基于恐惧而更加团结

此外,志费尼还记录过蒙古人的早期攻坚战训练,以及后来的战场表现:

在契丹地和他的冬季驻地之间,用木头和泥士筑一堵墙,墙上开有门。这样,大批的野兽可以从远方进入墙内,他们则照前法猎取。现在,战争以及战争中的杀戮、清点死者和饶恕残存者,正是按这种方式进行的。

1219年4月21日,他们兵临毡的城下。接着,军士忙着填塞城壕,对着它架设撞城器、射石机和云梯。城内的居民,除紧闭城门,像节日的观众那样坐在城头和城垛上外,没有作战斗准备。因为大部分市民从来没有战争经验。然而,当造好桥、蒙古人将云梯架上城头的时候,他们投入战斗,发动一架投石机。可是,一块沉重的石头落到地面,打碎了那架就是发射它的那台投石机上的铁环。因此蒙古人从四方爬上城墙。双方无一伤亡。

成吉思汗的围猎训练 甚至能让蒙古人习惯于攻城

黑鞑事略(窝阔台时代)

彭大雅曾两次造访过窝阔台的宫廷

在志费尼撰写著作前,南宋朝的书状官彭大雅已在1232-1236年间两次随使团造访蒙古帝国。由于是潜在对手,还发生过武装冲突,这位书记员对沿途的所见所闻异常留心。最后总结成《黑鞑事略》,为后世展现出窝阔台汗时代的军队风貌。

首先,彭大雅不可避免的谈及训练与作战方式:

孩子3岁时就要被用绳子固定在马鞍上,让他手里拿着东西和其他人一起驰骋。4-5岁时要手挽小弓和短箭。到了他们长大的时候,就要一年四季从事狩猎、每当他们骑马奔驰的时候,在马上踮起脚跟而立而不坐下,所以8-9成的力气都在足上,只有1-2成的力气在大腿上。他们射的箭速度快得像暴风袭来一样,箭的力道重得像大山压来一样。他们可以像飞鸟一样轻松地左右转弯,所以可以能看左边而射右边,不用带着绳套就能办到。

步射方法是,双脚呈八字跨步立定而蹲下腰部,所以射出的箭拥有可以射穿而穿铠甲上的金属叶片。

彭大雅对蒙古人的射箭训练十分关注

他们的军队由年龄在15岁以上的百姓组成,只有骑士而没有步兵。每人有2-3匹马或6-7匹马,五十名骑兵称作一钭。武力高强的酋长、强健的奴隶自行聚集为一个部队,专门跟在主将的身边,称作八都鲁军。攻城时驱赶对方的人民做炮灰。

经常害怕敌军埋伏和突击。即使是偏师也一定要先派出精锐骑兵部队四散而出,登上高地眺望远方,深入到一二百里间去放哨。趁人不备抓捕当地居民、行人审问前后虚实,比如某条道路可以进入、某座城池可以攻打、某块地方可以作战、某处区域可以扎营、某个方向有敌兵、某个处所有粮草,都基于哨马的回报来制定办理。

蒙古斥候的无节制袭扰 被彭大雅看在眼里

接着是蒙古军队的各类武器:

他们的兵器有柳叶甲、罗圈甲、有顽羊角弓、响箭、驼骨箭、批针箭和环刀。效仿回回的样式,轻便而坚固锐利、刀柄小而狭长,故运转摆动也很容易。有长短枪,尖锐如同凿子,碰到其他物体时不滑,可刺穿多重木板。盾牌用皮革为底并编上细竹,否则用柳条,宽三十寸,而长则达到阔的一倍半。有团牌,专门由前锋遮蔽,下马射箭时专门为破敌准备。有铁团牌以代替兜鍪,是看中它入阵转旋时的便利。有拐子木牌为攻城时防御城上的器具。攻城则有砲。

彭大雅笔下的蒙古人已经配备柳叶甲和罗圈甲

此外,彭大雅还对蒙古人的战争模式有相当了解:

从未在城池内驻扎重兵。我所到过的黄河南北的郡县,城内没有一个士兵,只在城池外的村落有像星星一样零散分布的哨兵。当遇到战争或骚乱的警报时,哨兵间互相呼应,向四周查探情报。如果确认消息属实,就会赶忙向头目和大批的军队报告。

营地一定会选择建立在高土山上。主将的营帐一定会面向东南设置,前边安置巡逻的骑兵,鞑靼话叫做“托落赤”,轮流警戒营地。营帐的左右和帐后诸部的军马,各归各自的头领管理,按照顺序扎营。要求一定要疏散配置,以方便马食用草料。营帐边上留两匹马,以便于晚上不解下马鞍,以防不测之事。营主名字就是晚上的口令。一个营地有警报,则旁边的营地准备好马匹,以等待追赶袭击敌人,其它各营则按兵不动。只有哨马的营地和这些其他营地不同。主要的人占据中央,四周环绕着其他士兵,互相传递木刻以轮流在夜里巡逻,在营地里饲马,使它们不会四散逃走,不到傍晚就会扎营准备营火。晚上就把营地迁移到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以防备敌人趁夜偷袭,而火铺则仍位于一开始扎营的地方,到了天亮时也不会动。

彭大雅笔下的蒙古人对营地选址很讲究

他们的军阵利于野战,如果没看到有利就不会进军,在动静之间就知晓敌人的强弱。一百名骑兵环绕可包围万人,一千名骑兵分散开来可占满方圆百里。攻入并摧毁敌军的阵地的工作全都依赖前锋,由甲胄兵当先进攻。按惯例一军中30%是甲胄兵。凡是遇上敌阵,则三三一组、五五一组或四五一组互相散开,不会簇集会聚而被敌人所包围。大致上步兵适合整齐进攻,而骑兵适合分散进攻。敌军分散自己也分散,敌军集结自己也集结。所以骑兵突击时,或远或近,或多或少,或聚或散,或出或没,来的时候就像从天而降一样,去的时候就像闪电消逝一样,称为“鸦兵撒星阵”。

破敌之法是先登上高处眺望远方,仔细查看地势,观察敌人的虚实,专门致力于乘乱而攻。双方刚刚交锋,常常以一支骑兵纵队径直冲击敌阵。如一次冲击就让敌阵松动,则不论骑队有多少兵力都会长驱直入。敌人即使有十万兵力也支撑不了。如果敌阵不松动,则让第一批骑兵部队横过让出位置,第二批部队再次冲撞。如果还不能冲进去,则让之后的部队继续。当他们冲撞敌军的时候,只是拖延时间,为在敌军左右及后方布兵设定计划。当士兵完全包围敌人后,则最后到的人发一声口哨,四面八方协力发起冲击。

有时敌方防守坚固,什么样的计谋都不上当。鞑靼人一定会驱赶牛畜或鞭打牲马,用牲畜搅乱敌阵,很少有不败的敌人。有时敌人戈戟向外四周密集排列,安置拒马防止骑兵奔驰突击。便就派小部分骑兵环绕敌营巡察,并时不时的向敌人射一箭,使敌人处于疲劳状态。

由于装备提升 窝阔台时代的蒙古骑兵敢于冲击任何对手

柏朗嘉宾蒙古行纪(贵由时代)

柏朗嘉宾是首位造访蒙古帝国的西方使节

在彭大雅返回南宋后不久,蒙古帝国的兵锋踏入欧洲,开始引起整个基督教世界关注。于是,教皇英诺森四世在1245年派意大利人柏朗嘉宾上门拜访,参加贵由汗的登基大典,顺带留下西方的第一本蒙古情况报告《柏朗嘉宾蒙古行纪》。其中有相当比重篇幅,都集中在军事作战领域。

相比于彭大雅,柏朗嘉宾对蒙古士兵的武器描绘更详细:

全军各将士起码要备有的武器:2-3张弓弩或者至少要有1张良弓,三个装满箭支的箭囊,1柄大斧和1条为拉军械使用的绳索。富者佩带有犀利的剑,单刃和略呈弯曲。他们还备有一匹披挂马甲的战马,马腿同样也要保护起来,还有盔甲。某些人所披挂的甲胄,甚至包括马甲都是用皮革作成的。

马甲是由五片皮革作成的。战马两侧各有一块,从尾至头一段,绑在马鞍上或马鞍后面的背部,或者是绑于马颈上。他们把另一片皮革置放在马的臀部,恰恰位于前两片系结的地方,并且在皮革片上挖一个洞以使马尾露出。他们把最后一片置于马匹的胸膛之前,一直让它垂到膝盖,至少要垂到大腿根。他们在马的前额部前放置一铁片,并且与披到马颈两侧的皮革片系结在一起。

柏朗嘉宾同样意识到蒙古人非常倚重弓箭

至于兵士们的甲胄,它至少也是由四片组成的。一片从大腿一直到脖颈,但要适合人体的高低。因为要从前面缝合,要把自手臂以下的整个身体都包裹起来。在后背部有另片皮革,从脖颈一直垂到与裹住了整个身躯的第一片相接。这前后两片在肩膀处用两个铁搭扣固定,而铁搭扣则是置于肩部的。各条胳膊部都有一块皮革,从肩部一直到手臂,同时在下部整个敞开。各条腿上也有一块皮革为甲,所有这些皮革夬都用搭扣连结起夹。

盔的上半部分是用铁或铁网圈制成的,但用以保护颈部与面庞的圆环形部分则是用皮革制成的。所有这些皮革块都是依上法制造的。

贵由时代的蒙古士兵 装备较窝阔台时代又有提升

某些人还拥有用下法制造的一些铁制品。他们制造了一种只有一指宽和手掌长的薄铁片,而且要准备相当大的数量。在每块铁片上又钻八个小孔,作为支撑物又要取三条狭窄而坚实的皮带。然后可以说是象阶梯一般地再将铁片迭垒起来,再用细皮条从小洞中绑扎在皮带上。在铁片的一端,再穿过一条皮线(这条皮线要置于两端,并且以另一根皮线而固定住,以至于使铁片非常结实地绑在一起。所以,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统一的一条铁片,再将这一切统统缚在一起以作我们上文所讲到的那种物品。这些制造物既可以作为他们的马甲,也可以作为人的甲胄。他们将它擦得净光锃亮,甚至可以从中照镜子。

他们之中的某些人还拥有在套筒上武装有钩子的长矛,以便在必要的情况下把人从马上拉下来。他们所用箭支的长度有两英尺和一掌指。因为英尺具有各种不同的长度,我们这里所使用的是几何英尺的尺寸:二(十二)粒大麦形成一个英寸的长度,上六英寸为一几何英尺。箭支上的铁头两边都非常尖而犀利,如同一把双刃刀一般。他们的箭囊中常备…把锉以把箭支锉尖。这些铁箭头都有一指长的一段尖尾以固定 到木质箭杆中。

他们还拥有用柳枝或小木棍编制成的盾牌。但是除军营中练习、用来保护皇帝及其亲王,或者是在夜间使用之外,我们不相信他们还在实战中运用。

柏朗嘉宾也对蒙古人的盾牌有深刻印象

当然,柏朗嘉宾还是首个向西方介绍蒙古战术的观察者:

他们要出战时,便首先派出一些先遣探马,后者随身只携带他们的毡毯、马匹和武器。这些人不抢夺战利品,不纵火烧毁房屋,不屠杀牲畜,但仅满足于伤害和骚扰黎民。如果他们对于敌人再无它计可施时,便迫使他们逃走。然而,他们本意最为喜欢的则是杀死敌人而不是将之驱散。继他们之后便是一支大军,会把所遇到的一切都攫为己有,把他们能够遇到的人都杀死或俘虏。军队长官还从各方面派遣那些善于从事这种追逐的抢劫者去搜寻人和牲畜。

当他们发现敌人时,便对其发动进攻,每个人都要向敌人连发3-4支箭。当发觉不能占上风时便返回阵营中。他们是出于诡计而这样作的,以使其对手们尾随误入--块他们事先布下陷阱的地方。如果敌人尾随而落入圈套时,便把他们包围起来,然后再杀伤他们。同样,如果他们发现面对一支劲旅时便避而远之,退避到具有1-2日行程的地方。他们或者入侵该地区的另一地带,恣意劫掠杀人和进行破坏,对整个地区进行蹂躏。当他们发现甚至连这样作也不可能的时候,便后退10-12日行程之远。在安全地带扎营屯兵,一直等待敌军的退散。他们到时便飞兵奇袭,使当地灭绝人烟。他们非常善战,与各民族厮杀已有四十余载之久了。

柏朗嘉宾首次为西方世界科普蒙古战术

当他们筹划出战时,所有人都按照他们应该战斗的阵势而排列。那些军队中的大首领或宗王们并不参加战斗,而是面对敌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身边跟随有骑马的少年、妇女和马匹,有时还制造一些人体模型,并且还放在马背上。他们这样作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相信其军威浩荡。他们把战俘的部队和那些与他们共处的小部族的军队置于前敌一线,偶尔也有几位鞑靼人相随。其它更为精良的诸路人军都布署在远处的左右两翼,以不至于被敌人发觉。他们就这样把自己的敌人包围起来了,并且将之驱逐到中央,然后他们再从四面八方开始发动进攻。虽然有时兵不多将不广,而被围的敌人却误认为他们人多势众。因而陷入了惶惶不安和不战而溃。

如果出现敌人英勇抵抗时,他们就为敌人留一条可以自由逃命的路。一旦敌人夺路而逃便会溃不成军。鞑靼人乘机追击,在溃乱中杀死敌人的数目,要比在战斗中使他们遭受的损失大得多。

柏朗嘉宾意识到蒙古人善于靠心理战取得重大杀伤

接着,柏朗嘉宾又细致描绘出蒙古军队的攻城战法:

如果城堡已有准备,他们就把城池团团围住。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修一道围墙,以至于使任何人既不能入城,也不能出城。他们再用锋利的武器和箭猛攻,昼夜不停地战斗,以使堡寨的占据者们不得休息。但鞑靼人自己则可以休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部队分成了小股而轮番战斗,以避免过分疲乏。

如果这样还攻夺不下城堡,便投射希腊火硝。他们有时甚至还会把已杀死人的肉体脂肪熔化后泼到房舍上。如果火引着了这些油脂,燃烧起来是无法扑灭的。然而,如果往火上浇果子酒或啤酒,则似乎可以熄灭它。如果这种油脂落到皮肤上,用手搓即可以熄灭。

贵由时代的蒙古军队 已有非常成熟的攻坚手段

如果城中或堡寨中有一条河流,便将河流堵死或为它开辟另一河床,在可能的情况下就水淹城堡。如果不能这样作,他们就在城下挖掘坑道,让全副武装的兵士从地下潜入城内。当他们进入城堡后,一部分人放火烧城,另一部分人则与城堡里的人交战。

如果这样仍不能克敌制胜,他们便在城下扎营或修建防御工事,以便不被敌人的投射武器所袭击。他们可以在城下长期驻扎,除非敌军获得了外援而用武力把他们驱走。他们也会花言巧语地与堡寨占据者们讲一些讨好的话,对他们大加许诺,以诱使后者向自己投降。当敌人投降后,他们又会对他们说道:“请出来吧,让我们按照我们自己的习惯来清点人数。”当城堡中的人走出来去见他们时,鞑靼人便询问他们之中谁是能工巧匠以保留下来。对于其他人,除那些他们希望留下来作奴隶者之外,余者一律以大斧砍杀。由于某种原因保留下了几名贵族,那也不是能用祈祷和赎金可以使他们摆脱囚禁的。

柏朗嘉宾对蒙古处理俘虏的描述相当到位

马可波罗游记(忽必烈时代)

马可波罗无疑是最负盛名的蒙古帝国描绘者

在柏朗嘉宾完成外交任务后,有关蒙古军队的第一手目击报告出现空缺。直至1271年,著名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抵达东方,重新为后人梳理出帝国的武力报告。由于曾长期滞留在忽必烈的宫廷,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存在不少战争内容。

首先,忽必烈在挥师攻灭南宋后,重新将战略重心转向北方。在登基合法性存疑的背景下,迅速启用占领区的丰厚资源。因此,马可波罗笔下的蒙古军队,在规模上达到史无前例的程度:

大汗得到他们叛乱的消息后,立即封锁了所有通往乃颜和海都王国的交通,使他们得不到自己行动的任何消息。大汗又发出诏令,调集驻扎在大都十天路程以内的全部军队。共有骑兵30万、步兵10万。这支队伍主要由他的卫队,尤其是陪他携隼出猎的侍从和家仆组成的。军队在20天之内都已准备完毕。

大汗如果要将常驻契丹各省的全部军队集合起来,需要40天的时间。这样敌军就一定会得到他的军事行动的情报,迅速联合起来,占据一切对他们有利的险要关口。

蒙古军队在忽必烈时代达到规模巅峰

大汗的目的就是用迅雷不及掩耳的进攻,使乃颜猝不及防,单独攻击他一个。这比进攻他和海都的联军容易成功,并且更有把握。既然这里讲到大汗的军队问题,可以顺带说一句,在契丹和蛮子各省以及他的领土内的其它各地,有许多不忠诚的、阴谋反叛的人,他们时刻想着谋反,想着推翻大汗的统治。因此凡有许多大城市和人口众多的省份,必须派兵驻扎。这些军队驻在距大城市约4-5英里的地方,可以随时进城镇压叛乱。

同时,大汗又定下规矩,军队每2年换防一次,军官也是2年一换。因为有了这种预防措施,人民都能服服贴贴地服从大汗,不敢进行任何异动或反叛。军队的维持费用不仅出自各省的皇家收入,而且还来源于军队拥有的牲畜和乳品。士兵们把这些东西送入城去出卖,然后换回各种军需。由于上述原因,哪怕只有半数集合在一起,他们的人数也大得惊人。

忽必烈的蒙元军队 已经有大批外族士兵加入

大汗任命了12位显赫重要的贵族,他们的职务是决定军队的每一项重大事务,例如军队的调动、军官的更换、兵力的配置、以及确定执行重要程度不同的公务所需要的军队数量等等。此外,他们还要考察某些军官在战争中的英勇与卑怯,以便决定升迁或降职。如果千夫长被发现行为不好,这个军事委员会觉得他不配待在这个位置,就贬他为百夫长。反之,他如果表现出很好的德性,应给予升迁,就升他为万夫长。

不过,他们必须把军官的功或罪禀报大汗。如得到认可,就给予应得的万夫长的职务和他的官级相应的奖牌或证书,这和前面所说的一样。所以一切升降都被大汗所了解,并必须得到他的许可。大汗对于升迁的军官又赏赐大批的物品,以资鼓励。这十二个贵族所组织的委员会叫枢密院。这是一种最高权力机关,仅对皇帝负责。

忽必烈延续了成吉思汗时代的赏罚分明

同时,忽必烈时代的帝国已不可能只用蒙古人当兵,但始终保留着许多优良传统:

鞑靼人作战时,每个兵士都必须携带60支箭。其中30支箭头较小,用于远距离射杀。剩余的30支箭头较大,并带有一个宽大的叶片.这是在近距离使用的,专射敌人的脸和手臂,并且还可射断敌人的弓弦、重创对手。当他们的箭用完后,就拔出刀剑、长矛相互砍杀

大汗集合完队伍后立即向乃颜的领土进发,在25天内就到达了目的地。这次远征部署得十分严密,所有行军道路均有人看守,任何企图经过的人一律逮捕,所以乃颜方面对于大军的到来一无所知。军队到达某条山脉后就停止不前。他让军队休息两天。山脉的另一边是一片平原,乃颜的军队就驻扎在那里。大汗的军队自信必定能够取胜,所以第二天清晨就踊跃地登上山顶,出现在乃颜的军队之前。此时乃颜的军队驻扎得十分零乱,既没有前卫,也没有哨探。乃颜自己则由他的妻子相伴住在大营之中。等到他惊醒后,急忙竭尽所能组织自己的军队反攻,同时,对自己没有能及时与海都结成联军而追悔莫及。

忽必烈甚至会在战争中乘坐连体大象

忽必烈乘坐在一个木制的亭子中,亭子安放在四头大象的背上,象身用硝制好的厚牛皮包着并披着铁甲。木亭中还有许多弓弩手,亭顶上飘扬着绘有日月的皇旗。大军由三十个骑兵队组成,每队一万人,兵士都带着弓箭。大汗将全军分为三部分,左右两翼的军队向两侧张开将乃颜的部队从侧面包围起来。每队骑兵的后面有五百步兵,拿着剑和短矛。当骑兵想要逃跑时,他们便上马坐在骑兵的后面进行监督。当骑兵冲上去应战时,他们就下马并用短矛刺杀敌人的战马。

战阵列好后,按照鞑靼人的习惯,在战斗前要演奏各种各样的乐器,继而高唱战歌,直到敲击鼓时,才开始交战。歌声、敲声、击鼓声,响彻云霄,闻之使人惊心动魄。

忽必烈的蒙古骑兵 延续着先祖的成熟作战模式

当战鼓响过后,大汗首先向两翼的军队发出攻击的命令,于是一场激烈的血腥战斗开始了。一时间,四面八方箭如雨下,无数的人马纷纷倒地。兵士的呼叫声、呐喊声、战马的嘶鸣声、武器的撞击声,都让人听了战栗不已。当双方的弓箭都用完之后,就开始了短兵相接。士兵们用短矛、剑、短锤和矛相互厮杀,直杀得人仰马翻,积尸如山,以至于一方的军队根本无法冲入另一方阵地。

另一方面,别儿哥也像旭烈兀那样把全军分为35队,并且在进至离敌军半英里的地方停下稍作休息。然后继续前进,一直走到彼此相距两弩的射距才停下来。两军短时间的对峙后,战鼓就擂响起来。于是两军开始对射,一时间来往的弓箭如雨点般密集几乎遮天蔽日,双方人马纷纷倒地。这次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别儿哥最终因不敌而开始后退。

金帐汗国与伊尔汗国的交战 同样靠弓箭分出胜负

除了漠北,马可波罗的记载还涉及缅甸战场:

大汗军队的统帅是纳速剌丁,他虽是一个勇敢而能干的军官,但听说缅王统率如此庞大的军队来攻仍不免大吃一惊。因为他自己所指挥的军队还不到一万二千人,而敌人在象队外就有六万人。但他并没有显出丝毫惊慌的样子,只是让军队退到了永昌的平原,并在一个侧面有一座密林掩护的地势险要处扎营。万一象队猛攻,他的军队可以退入林中。并且可从这里安全地用弓箭扰乱敌人。

当敌军听说鞑靼人已经退到了平原,也随即前进到距鞑靼人约1英里的地方扎营。缅王发出命令,率领全军勇猛地扑向鞑靼人的阵营。鞑靼人却按兵不动,沉着应战。他们诱使缅军冲到他们的壕沟前,然后勇敢地冲出营寨准备与敌人短兵相接。但是鞑靼军队很快发现,由于自己的战马从未见过这样载着木亭的庞然大物,竟然吓得惊慌失措,掉头便跑。骑士们虽然竭力制止,但仍无济于事,因此缅王率领军队逐渐占据了优势。鞑靼人的统帅发现了这个意外的变化,但他并没有失去镇定。他立即下令改变战术,让兵士下马,把马赶入密林中拴好,然后徒步向象队冲去,开始了敏捷的射击。

蒙古军队在缅甸战场被迫修正战略战术

同样,木亭中的敌人和缅王的其它军队也奋力回击。但由于他们射出的箭,不如臂力强劲的鞑靼人准确有力,所以逐渐抵挡不住了。同时,鞑靼人不断地用箭和其它兵器集中攻击大象,使大象受到了重创,于是它们突然退却,扭头奔向身后自己的兵士冲乱阵脚,使得站在象背上的人也无法控制了。

鞑靼人看见象队已经溃败,勇猛地冲向缅军。当双方的弓箭射完后,士兵们又拿起了剑、矛和铁锥,勇敢地展开了肉博战。一时间,刀光闪烁、血肉横飞,许多人重伤倒地,断臂折足,流血成河,令人惨不忍睹。双方相互绞杀,喊声震天。双方都损失惨重,但最后鞑靼人取得了胜利。致胜原因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鞑靼人阵地侧面森林的掩护。自这场战争以后,大汗军队就经常用象作战。

马可波罗还提及蒙古步兵搭骑兵的马行军

值得一提的是,马可波罗还有提及忽必烈时代的城防:

有些地方驻兵1000,有些地方驻10000或12000,这都是根据当地人口数量而定的。不过大家不要误会,以为一切军队的士兵都是鞑靼人。相反,他们大多是契丹省的土著居民。鞑靼人全都是骑兵,他们只能驻扎在这一个地区中坚固干燥的地方,来从事适当的操练,而不能驻在地势低下潮湿的地方。大汗对于后面这种地形所派遣的驻防兵都是契丹人和蛮子省应该服军役的人。因为大汗习惯每年从他的百姓中挑选出一批最适于当兵的人,但不让他们在本地的城市服役,而是将他们派到相距20日路程的地方驻防,服役4-5年后复员回家,再由别人代替他们。这种规章对于契丹人也同样适用。

各城市向大汗的国库上缴的款项的绝大部分都花在维持这种驻防军制度上。居民因为一时气愤难平,而起来叛乱或是因为酒醉而暗杀他们的总管的事常有发生。一旦某城有变,邻近城市的驻防兵立即前往,以便平息一切动乱。为此,京师城经常驻兵30000人,而其它地方兵最少也有1000人。

忽必烈时代 蒙元只能依靠大量外族士兵驻屯各地

伊本-白图泰游记(元顺帝时代)

伊本-白图泰见识过元顺帝时代的蒙古和平

公元1291年,马可波罗启程返回威尼斯,有关蒙古帝国的军事纪录再度空缺。直到1342年,穆斯林世界的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抵达,才在字里行间留下些许内容。此时恰逢元顺帝登基不久的1342年,许多偏远区域已出现小规模叛乱,但沿海和部分内地依然处于和平状态。故而很少看到有关军队的记载,与后来抵达明朝的航海家们感受完全不同。

起初,伊本-白图泰访问了泉州和广州,都没有提及任何防务内容。等到沿赣江抵达南昌,才注意到那里有部分士兵驻扎:

该城有城墙四道,第一与第二道城墙之间供素丹的奴隶们和日夜守诚的人居住,第二、第三道城墙之问供骑兵和城长居住,第三道城墙内由穆斯林们居住。我们即下榻于此,寄宿于他们的谢赫佐习伦丁-古尔俩尼家中。第四道城墙内居住着中国人,这是四城中最大者。两座城门之间的距离约为3-4米里,每一人都如上述,都有自己的花园、房屋和土地。

伊本-白图泰见识过的蒙古军队已存在感很低

接着,伊本-白图泰坐船抵达鄱阳湖水域,也注意到可能是九江的城市里有汉军部署:

他陪送我离开干江府,一直送我四日行程,直送到拜旺-古图鲁城。这是一座小城,由中国士兵和商人居住。当地只有四户穆斯林,都是这位法学家的亲戚。我们寄宿在他们中一人的家里,共住了三天。

伊本-白图泰延续了西方世界对古代杭州的想象

随后,伊本-白图泰造访前南宋都城-杭州。他在那里终于看到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驻军,以及负责生产装备的奴隶工厂:

第一城由守城卫兵,在长官统率下居住,据法官等人告诉我士兵为12000名。当夜寄宿在军队长官的家中。第二日,由所谓犹太人进入第二城,城内居民为犹太和基督教人,以及崇拜太阳的土耳其人,他们人数很多。该城长官系中国人。第二日我们寄宿于长官的家里。第三日进第三城,穆斯林们住此城内......

工内有织造上等衣料和打造军器的。据郭尔塔告诉我说,他们共有1600百名师傅,每个师傅带3-4名徒工。他们是可汗的奴求,都带着脚铐。他们的住处在宫外。虽可以在圳内市街上走走,但不许出城门。他们每日都分百人队地由长官检查,须有原缺唯队长是问。凡服役10年者去艺镣铐,要么是去掉镣铐继续服役,要么是在可汗境内自由行动但不准逃出境外。如年属50可免除服役,并供应生活费。一般人至50岁者亦供给生活费。凡年届60者被认为情同孺子,免除刑罚。

伊本-白图泰还见到杭州城内的军需工场

整整64天后,这位旅行狂魔终于完成运河之旅,抵达传说中的大都汗八里。虽有提及在距城市10公里外,有负责检查来客身份的水师提督,但整座城市的驻军数量较马可波罗时代已大为下降:

可汗的宫殿位于城的中央,有门七座,第一座门内由守门提督坐守,左右两旁都设有高台,守门奴隶数为500人。有人告诉我说,他们原是1000人。第二座门内坐守者为弓箭手,其数为500人。第三座门内坐守者为长矛手,其数为500人。第四座门内坐守者为刀盾手。第五门内为宰机官衙。第六门由御林军在总长官统帅下坐守。其七门则由青年男仆坐守,他们共有拱篷3座,其一是阿比西尼亚人拱篷,其二为印度人拱篷,其三为中国人拱篷。每队都有一名中国人任队长。

伊本-白图泰虽提到运河水师 但并没有做过多描述

此外,他还记录过一场真实性存疑的评判战争,给出相当浮夸的军队数量。考虑到之前的沿途见闻,里面的数字无疑更像是虚指,而非实际的可调配兵力:

可汗正离京外出,率领大军去契丹地区的喀喇和林和别失巴里,征讨在那里作乱的他的堂兄弟非鲁兹。那里离京都为3月旅程,一路上人烟不绝。当可汗征召大军时,应召骑兵为百队,每队为万人。另有素丹的亲属、心腹为五万人,步兵五十万人。大军出发后,多数长官心怀异见,战斗结果是可汗兵败身亡。

元顺帝时代的军队 连基本的规模都无法保持

总结

由于觉得局势不稳 伊本-白图泰选择快速离开元朝

由于察觉内部呈现乱象,机警的伊本-白图泰选择返回南方,登船离开遥远的东方世界。在他离开这片土地后约20年,盛极一时的蒙古帝国便轰然坍塌。只留下少数后裔,回草原开启毫无希望的复国之路。

通过志费尼、彭大雅、柏朗嘉宾、马可波罗与伊本-白图泰的记录,我们足以还原出蒙元军队的大致兴衰历程:

1 成吉思汗时代的装备相对一般,但构建起严苛的训练、组织体系,迅速成长为令人胆寒的死亡使者。

2 窝阔台时代的装备已有所提升,依靠训练、组织体系的制度加成,成为世界级劲旅。

3 贵由时代的装备基本完成升级,继续将恐惧传递到更多区域。

4 忽必烈时代无疑是一个转折点,人数达到史无前例的规模,但整体质量相较于先前无疑有所退化。

5 元顺帝时代的军队近乎隐形人,在不少长期安逸的区域出现防务真空。少数精锐依托水运交通线分布,自然很难应付即将到来的惊涛骇浪。

伊本-白图泰走后20多年 蒙元帝国便彻底崩塌

多年来,学界一直有个所谓的“蒙古和平”概念,或许就与元朝晚期的兵力空虚有很大关系。即便是在征战巅峰期,13世纪的教廷使者卢布鲁克和14世纪的传教士鄂多立克,乃至主动归附的亚美尼亚国王海屯,都很少与那些传说中的瘟神们打照面,透露出蒙古人可能从始至终都面临着兵力不足问题。

只不过当观察视角发生变化,得出的结论也必然相当诡异。否则,朱元璋也不会说出那句骇人听闻的“元以宽仁失天下”......

0 阅读:104
评论列表
  • 2024-09-07 20:20

    牧羊犬汉奸又开始更新了,我得翻翻之前的了,上一个号就更新到2019年,啥也不说了,接着举报(举报在手机右上角那三个圆圈程三角形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