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
历史文献资料表明:我国古代野生大茶树遍及南方诸省,特别是四川、云南、贵州,多有发现。据报道,1961年在海拔1500米的云南省海县巴达的大黑山密林中,发现一株树高32.12米(前几年,树的上部已被大风吹倒,现高14.7米),直径2.9米的野生大茶树,估计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周围都是参天古木。另据报道,海拔2190米的云南省澜沧县怕令黑山原始森林中,也有一株树高21.6米、直径1.9米的野生大茶树。在动海县南糯山还有一株大茶树,树高5.5米,树冠10.9米×9.8米,直径1.4米,据当地哈尼族史传记,此茶树种植已经历55代,达800年之久。这些古老的大茶树是当今存世的活文物。
汉字“茶”
汉字“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对茶进行研究并撰写为书的国家。最早见到茶名“荼”字字形的第一部字书《尔雅》,以及最早记述中国种茶、饮茶的《华阳国志》,尚存于世。最早出现“茶”字字形的汉代玺印,还可在《汉印分韵合编》中找到影踪。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一—《茶经》,先后有33个版本问世,在北京图书馆还收藏着明代弘治十四年(1501年)华理刻递修本。
品茗古图、古茶具
此外,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唐代葬中,曾出土过一幅《对弈图》,上面画着一个侍女,手捧茶托端着茶。出士的唐宋其他古墓葬壁画中,也每每可以见到有品茗的图像。唐代官居右相的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卷》,至今尚存于世,内中也有品茗场面。
对弈图
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地宫唐代秘藏的出土,为研究我国茶具历史和饮茶习俗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这批稀世珍宝已在地宫中封存了1100多年。其中,有富丽堂皇、璀璨夺目的金银器茶具,有凝霜澄水、玲珑玉润的琉璃茶具,有失传已久、青中泛白的秘色瓷茶具。
金银器茶具,极少有传世品,至于唐代的金银器茶具,此次发现尚属首次,堪为国之瑰宝。这次出土的唐代金银器茶具,多为唐傳宗(公元873—888年)供奉。其中有供碾茶用的鎏金壶门座茶碾子,有供碾茶后作筛分用的鎏金仙人驾鹤壶门座茶罗子,有供烘团茶用的金银丝结条笼子和鎏金镂空鸿雁球路纹银笼子,有供贮存茶叶用的鎏金银龟盒,有供放盐和其他调料用的摩羯纹蕾钮三足盐台和鎏金人物画银坛子,有供调茶用的鎏金伎乐纹调达子,有供煮茶用的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有供煮茶时夹炭用的系链银火箸,有供取茶用的鎏金飞鸿纹银匙等。它表明中国在唐代时宫廷达官显贵饮茶风气已十分盛行。尽管在这以前,我国已有饮茶的茶具和风俗的文字记载,但并无实物为证。这次法门寺塔地宫出土的一整套茶具正是唐代饮茶之风盛行的有力物证。地宫中收藏的素面圈足淡黄色琉璃茶托和茶盏,是地道的中国产品,虽然造型较为原始简朴,装饰也未见笔墨,质料微显混浊模糊,但它足以证明:我国琉璃茶具的制作在唐代已经起步。
唐代的金银器茶具
日本高僧最澄、天台国清寺饮茶风尚和茶种最早传到朝鲜和日本。6世纪下半世纪,中国佛教开创华严宗、天台宗后,这两个宗派相继传入朝鲜,随着佛教界僧侣的相互往来,茶叶文化也传到朝鲜半岛。日本开始饮茶是在公元729年,即日本圣武天皇天平元年四月八日。当时,他召集僧侣百名在宫廷讲经,次日,又召见赐茶(又称行茶)。至于从中国带回茶子在日本种植,则是唐代中叶的事了。据历史文献记载,唐德宗贞元年间,日本高僧最澄到中国天台山(在浙江省天台县境内)国清寺拜道邃禅师为师。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他从天台国清寺师满回国时带去茶种,种植于日本近江(即贺滋县),这是中国茶种向外传播的最早记载。如今,天台国清寺依然存在,经整修后,更是面目一新。中日两国佛教界人士,为纪念这位文化艺术的交流者,在天台国清寺树碑立传,以效后世。
浙江省余杭县境内的径山寺,是唐宋时代的著名寺院。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年),孝宗皇帝亲自御笔赐额“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日僧南浦昭明来径山寺拜虚堂和尚为师学佛。他回国时,把径山茶宴、斗茶等饮茶习俗一并带回日本,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日本自己的茶道。如今,径山寺虽只存断墙残壁,但御碑“径山兴圣万寿禅寺”以及池、潭、井、泉和峰、岩、谷、石依然存在,径山古刹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即将开始整理修复,不久将重现径山寺原貌。
上述这些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文物,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我国是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这对研究茶的起源,以及茶树栽培史、茶叶加工史、饮茶史、茶文化史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降压茶